澳洲留學圈是一種怎樣的存在?
這是一位在澳洲留過學的小夥伴分享的他所認識的澳洲留學生活。如有雷同,大家一起:留學!加油!
在澳洲的中國留學生普遍家庭條件還不錯,也有比較有錢的,但是不像美國和英國有那麼多炫酷的紅三代之類的頂級階層。
窮學生呢,大部分都去了美國,因為美國會給這些家裡沒什麼錢但是願意好好學習的人助學金,而澳洲比較窮,一分錢不給,除了phd。但是如果你想讀phd,美國有更好的教育,更好的就業機會,也一樣給錢,當然首選是美國了。
因此,來澳洲的,基本都是自費的學生,所以家裡需要一定的經濟基礎。
在這邊的中國留學生以研究生最多。澳洲招收研究生的門檻是比較低的,基本隨便一所學校就能申請過來讀個一年半就能拿到學位,也不用寫論文。
其次就是本科生,phd比較少,高中生也不多。專業主要以工程類engineering和商科commerce(美國叫做business)為主,商科更以會計accounting為主。因為會計是一個可移民的專業。雖然畢業後基本上找不到工作,大部分去了留學中介當顧問或者地產銷售(簡稱售樓小姐)。
除了工程和商科,其它個別專業也有中國人,比如護理類nursing,這也是個移民專業,還有教育類,礦業(也算是工程的一種),這些就業機會比較好,但是都比較難讀,對語言要求高,礦業則專業要求很高。
就業機會更好的比較說醫學,獸醫,牙醫,就基本沒見到中國人讀了。而既難讀又不好就業的,比如文科專業裡面,是看不到勤勞勇敢的亞洲人民的影子的。
總的來說,讀phd的是家庭條件一般的;讀master的比較雜,人太多;讀undergraduate的家庭條件稍好一些,畢竟四年下來也是一筆不小的數字,儘管學費收的比美國低,可是我們生活費高啊!悉尼的生活費秒殺紐約幾條街好嗎!而讀高中的,基本都是家庭比較好的了。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但是澳洲移民局規定高中留學生必須和監護人住在一起,如果有親戚在這邊最好,如果沒有,將由學校指定寄宿家庭。上了大學之後,就可以從寄宿家庭搬出來了。學校的宿舍一般比外面自己租房子要貴1.5-2倍以上。所以住學校的一般都比較有錢。
外面的房子呢,澳洲的房租是按周算錢的,這在其它國家幾乎沒見過。悉尼房價之高,基本上全世界只有東京可以相比。不在市中心的周邊房價差不多是5000rmb一個月,這只是一個房間而已,可能是三室一廳其中的一間。到了市中心,一個單人間一個月大概是8000rmb。
在美國,冬天家裡必備取暖,外面大雪紛飛,室內永遠在25度以上。而在澳洲,租來的房子99%是沒有空調的,沒有暖氣,沒有任何取暖設施。冬天室外10度以下,室內也好不到哪裡去。
怎麼辦呢?自己開電取暖?對不起,房東不同意。自己交電費?一個月至少1000rmb以上。那怎麼辦?凍著吧。
不過當然也有不在乎的人。我上次租房子時遇到一個澳洲本地的房東,她跟我吐槽美國學生,說冬天有一天她來到房子里,發現美國學生把取暖器開到最大,開著窗戶,穿著短袖,對她說:what a beautiful day! 她的臉抽搐了一下,對我說:Americans have no
fucking idea of environment saving!
不來澳洲你體會不到馬斯洛需求層次的精髓啊!澳洲的中國人數量之多。假如你住在學校旁邊,你其實一句英語也不用說,華人超市,華人飯店,華人理髮店,連鬼佬開的店聘的也是華人……總之你可以過得很好。
如果你學的是理工科,不需要presentation,不需要小組討論(小組討論也沒問題,中國同學這麼多,聚一起就好了),你基本都不需要說英語上學。只要你會說簡單的日常買東西用語,會用英語答考題,作業嘛找中國同學一起做,你可以活得很好。
所以中國人都願意和中國人湊在一起,最小化英語使用,怎麼方便怎麼活。
這裡的課分為三種形式:lecture, tutorial, lab。
- lecture就是講師講一些比較高大上,形而上的東西,講師我們這裡叫lecturer,如果你在課上想叫老師,你要叫sir(美國人是不管是不是教授一律喊professor)。
- tutorial就是tutor(美國叫teaching assistant,中國叫助教)講一些比較接地氣的東西,講師不願意講的臟活累活之類的,具體怎麼做題之類的。
- lab就是實驗課,一般只有工科才有,比如電子工程的lab就是去實驗室接電路板,編程類的lab就是去機房寫代碼。文科類的沒有lab但是會有seminar,也是由tutor來主持進行討論發言。
在不上課的時候,一群中國人湊在一起一般都做什麼呢?基本活動如下:
- 研究做飯,朋友圈發做飯圖。
- 一起狼人殺。
- 到海邊BBQ。也就是買一點肉類,到海邊的公共燒烤設施去一起烤了吃,這就是中國人的主要社交形式之一。
- 和鬼佬的用party來社交相對。
- 一起出去唱KTV。
ktv大部分是韓國人開的,裡面也有相當數量的中國歌曲。一起進城吃飯。各大商場關門比較早,一般只有星期四開到9點,其餘時間都是5點-6點之間就關掉了。周末開的時間更加壓縮。所以一到了晚上,街上就沒什麼人了。
說到吃飯,悉尼的美食主要有:
- 中國餐館,簡直太齊全了,四川菜廣東菜北方菜新疆菜上海菜,
- 以及東西南亞那一圈的馬來西亞菜印尼菜泰國菜(泰國菜很受鬼佬歡迎),
- 還有韓國菜,日本菜比較少主要以壽司店為主。
- 此外還有義大利菜,法國菜(太高大上了沒吃過。。。),巴西烤肉,墨西哥卷。
- 以及耳熟能詳的麥當勞kfc,burger king在澳洲換了個馬甲叫做hungry jacks,還有澳洲本地的雞肉漢堡店oporto。
澳洲的本土菜系叫做modern australian。其中包括:
- 牛排,
- 三文魚排,
- 生蚝,
- 烤雞排……沒什麼特別的東西。
除了上學和業餘時間閑扯之外,相當一部分中國留學生會選擇打工。
澳洲的法定工資要比美國和英國都高一些(因為消費也高啊)。但是,注意,是法定工資!
但是對於大部分中國人來說,沒有選擇的餘地。
假如你是女生,假如你英語很好,最重要的,假如你特別幸運,你可以進入本地企業,比如kfc和麥當勞,還有澳洲最大的連鎖超市coles。在kfc和coles,20歲的人的工資有一小時20-22元左右。
最差的是:有的華人飯店,當服務員或者廚房幫廚,洗盤子切菜什麼的,活是最累的,工時是最長的,工資是最低的。而且每當一個飯店門口貼出中文字條招人之後,會有一群人來留電話,黑心的飯店呢就會一個個打電話來試工,每個試兩天(沒有工資的),試一圈一個月就過去了。
比飯店好一些的是奶茶店,壽司店,咖啡店,麵包店。大部分的門檻還是比較高的,如果你沒有經驗,你基本是找不到工作的。
除了這些之外,還有一些不用天天處理吃的喝的之類的,比如便利店,小超市,或者賣服裝的,賣手機的,修手機的,賣手機殼的,賣ugg的。
如果你有車,你也可以找到pizza外送的工作,或者在論壇上帖廣告幫人搬家,機場接送。
工資再高一些的比如洗車,樓面清潔工作(有商業店面的每日固定清潔,一般在夜裡或清晨,也有住房清潔,一般是租房要退房的時候)但是清潔極其累,看著沾滿各種污漬的馬桶你就……
還有一些技術門檻更高的,比如按摩店、肉廠切肉,搬運工(學生一般很少做這個,吃不消)。
由於以上種種原因,打工的人並不多,也許只佔一半左右。不打工的人一般分為兩類:
- 一類是嫌累的,嫌找工作難的,反正家裡也供得起。
- 另一類的手裡錢太多了何必去打工的。
總的來說,大部分留學生從出國到回國,都是混在中國人圈子裡面。
而當兩年的研究生生涯結束,你會面臨這樣的選擇:回去,還是留下?
當然大部分人面臨的其實是這個問題:留下,還是不讓我留下?
對於商科畢業的,在這裡找工作是極難的,更何況大部分招聘上面明確寫著:必須是澳洲公民或者有永久居留權。所以要麼去華人留學中介當了顧問,要麼去當了沒有底薪靠提成活著的地產銷售(簡稱售樓小姐)。
對於工科畢業的,你要是成績比較好,還是找得到工作的。不過其實中國的經濟發展要比澳洲好多了。我認識一個上海女人嫁了一個鬼佬很多年,但她沒事就回上海呆著,因為在澳洲呆不下去。她說:在上海,每年都是一個樣,在悉尼,30年前什麼樣現在還是什麼樣。
對於女生,尤其是女研究生,畢業之後更面臨著這個問題:假如你在澳洲沒有男朋友,你還要不要申請永久居留?這申請一拖就是兩年,兩年後如果沒拿到,再回國,事業起步已經晚了,年紀也大了更難找男友了。
兩年後如果拿到了,留在澳洲,澳洲的中國人本來就不多(和中國相比),最主要的是好多中國人都是隨時有可能回國的,結婚問題怎麼辦?不要說出了國會接受國外的思想不用受中國傳統觀念束縛,請問一個出了國天天和中國人泡在一起都沒怎麼說過英語的人,哪裡來的國外思想?
只有護理專業,或者牙醫專業,這些人基本是只能留下來的。
假如你回了國,和其他中國畢業生一起面試,其他人有實習經歷,你有什麼?英語優勢?呵呵。出國跟中國人混了兩年,雅思成績都未必比出國前更高。我在國內的同學就曾經和我說過,說她面試的時候同組有澳洲海歸,一說起英語……嘖嘖,也不怎麼樣啊。
當然,也有一部分人,包括選擇了護理專業的那部分人,看中了澳洲生活的悠閑,選擇了留下。
因為留下來,對於生孩子來說是極其有利的。尤其是你有了固定男友想和你一起留下的。小孩在澳洲長大,至少食品安全,空氣安全,自然環境方面你完全不用擔心。兩個人找兩份工作,不用多高級,即使是麵包店做麵包,都可以撐起一個家,還得起房貸,而且這邊的房子是永久私有化的。
在我看來,一般出了國的,要經歷三個階段。
新鮮感根本不算一個階段,因為很快就消退了。
第一個階段,是看國外哪裡都不爽。哪裡都很好,就是呆著不舒服。周末沒有什麼可玩的,美食相比國內差太多,晚上出門黑燈瞎火哪也去不了。沒有淘寶,沒有多少朋友,簡直是過於修身養性。
第二個階段,至少要出國三年之後,才開始習慣。我還記得我有一次租房時遇見一個德國人,他和我說他來了五年,從第三年開始才習慣這裡。三年之後,對這裡的排斥感開始消失,開始覺得也不是必須要回國,留在國外也可以接受,總之是看哪邊發展好就在哪邊。
第三個階段,和第二個階段中間會間隔更久,也許你在這裡的工作開始小有起色,或者這段期間你結了婚甚至有了孩子,你會開始不太習慣國內的生活。覺得國內做什麼事都「對人不對事」。做什麼都走關係。
當然,以上說的:只要你有錢,這都不是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