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旅遊 > 百年前美國旅行家的海南印象

百年前美國旅行家的海南印象

百年前美國旅行家的海南印象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百年前的中國》封面。 徐晗溪 攝

百年前美國旅行家的海南印象

書中插圖:百年前黎族人的房屋。徐晗溪 翻拍

百年前美國旅行家的海南印象

書中插圖:騎在水牛背上的海南農民。徐晗溪 翻拍

文海南日報記者 徐晗溪

美國作家哈利·弗蘭克(Harry A. Franck)被譽為「流浪王子」,是20世紀上半葉最著名的遊記作家之一,他在20世紀20年代初來到中國遊歷,利用最基礎的交通工具和徒步,深入中國廣闊的南方地區,足跡遍布上海、浙江、江西、福建、廣東、海南、廣西、雲南、貴州、四川、湖南等省的鄉村市鎮,觀察並記錄下20世紀20年代中國真切的市井生活。

哈利·弗蘭克用自己的雙腳、相機和文字,深入海南城鎮鄉村,廣泛接觸海南社會的軍閥、進步學生、租界買辦、貧苦鄉民、傳教士、手工業者等各類人群,記錄下1924年海南的市井生活細節收在《百年前的中國——美國作家筆下的南國紀行》》(以下簡稱《百年前的中國》)一書中,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

百年前的海南是什麼樣?5月23日,海南日報記者採訪了《百年前的中國》一書的譯者符金宇,跟著他一起翻開美國作家筆下1924年海南的社會畫卷。

印象一:

海口人對「洋人」見慣不怪

「凡身處一國,若想見識當地人的真實生活,必得去往遊人不常去之地,還得至少學會幾句當地的語言,才能讓這一切變得更有意義。」哈利·弗蘭克認為當時中國人的生活在細節上有著千差萬別的不同,而此時的西方早已實現大規模生產,城市有著統一而標準化的面孔,很難分清城市間的微妙差距。

他習慣到「小眾旅行地」遊歷,從廣州坐船來到海南,從海口登陸,然後來到嘉積,並在定安居丁村過夜。

他提到,海口1876年便已開港通航,有十幾棟外國人的房子,住著傳教士、領事、海關和郵政人員,海口人對「洋人」見慣不怪。但當哈利·弗蘭克來到定安居丁村,卻受到了全村人的圍觀。居丁村因為外國人的到來而變得活躍,全村人都跑了出來,連女人也不例外,或遠或近地站在後面,孩子們擠在前頭,圍著哈利·弗蘭克的膝蓋打轉,把他圍得緊緊的,並對他袋子里的食物指指點點。

印象二:

40英尺高的竹子水車

哈利·弗蘭克在中國穿越北緯34°時會留意到一些突如其來的變化:駱駝、毛驢、北京的馬車,還有寸草不生、樹木稀疏、塵土漫天的那副北方風光忽然消失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水牛、轎子,以及狹窄的石板路在一望無際的水稻田中曲折蜿蜒,這塊土地縱使談不上更為乾淨,至少多了不少綠意。

「這裡水道縱橫,可除了嘎吱作響的獨輪車之外,極少看見帶輪子的車輛;成群結隊的勞工挑著擔子,二者相映成趣,隨處可見。」哈利·弗蘭克表示,南北差異更多源自彼此對主要農作物需求的不同。

中國南方不像北方那樣種植高粱、小麥與黍,哈利·弗蘭克認為,南方必須面對的一大問題是如何灌溉稻田。他在海南看到多不勝數的碩大水車,這種水車依靠流水自行轉動,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再加上驢子、黃牛和水牛,農民在人造閘溝旁忙個不停。

哈利·弗蘭克對海南碩大水車的運作嘆為觀止,他很好奇在沒有起重機的前提下,這些巨大的水車足有40英尺至更高,完全用竹子做成,究竟是怎樣豎在這裡的。他在書中提到,長長的導流壩用竹子做成,斜托著,這裡一處那裡一處地伸在寬闊的河面上,竹子因為被水浸泡,加上日晒雨淋,早已變黑褪色,河水順著竹壩,被引向岸邊的水車澆灌田地。

「每座竹壩上都開了個窄口,口子中間的水流得飛快,安裝在水車上的竹筒一節節微微傾斜,水就這樣被舀上來,引入粗糙的木製水槽中,流進等著灌溉的稻田。有時水流的力量不夠,無法繼續自行流入槽中,農民就得自己動手,爬到水車頂上,把輪子踩得轉動起來,一踩就是一整天。」看到如此場景,哈利·弗蘭克感慨為什麼海南人卻從未想過發明風車。

印象三:

騎在水牛背上的椰島消遣

在世界地圖上,海南島不過是一個小島,可經過兩天的艱苦旅行,先是坐船,接著步行,才到達連海南島中部都不算的嘉積,疲累沉重的雙腿讓哈利·弗蘭克對海南島的大小別有一番感悟。他感慨道,就算不從氣候的角度,而從景觀的角度來看,嘉積地區比海口更顯出熱帶的感覺。

「或許是海風的緣故,嘉積的濕熱還不算難以忍受,但密密麻麻的椰林、茅草棚子還有空氣中的潮濕氣息,足以將思緒帶回真正的熱帶地區。山谷里長滿了椰樹,一眼望不到頭,還有連片的稻田。」哈利·弗蘭克表示,嘉積地區的一切讓他明白,為什麼住在這裡的外國人會把海南親切地稱為「椰島」。

遊歷中國南方的經歷令哈利·弗蘭克發現:海南的男孩、女孩,甚至包括婦女,村民的主要娛樂就是騎在水牛背上,或者在牛吃草的時候倚在牛身上。他認為,海南人從出生起,就習慣了又窄又硬的床板,牛腰和牛肩對海南人來說像個枕頭,舒服極了,牛背則像一張躺椅,可以讓人好好睡上一覺。

「騎在水牛背上,去一個既能讓牛吃草又不會糟蹋莊稼的地方,在海南,這是男孩們打發閑暇時間最主要的方法,有時也是女孩們平日里的消遣。」哈利·弗蘭克提到,牛沿著稻田間狹窄的水溝吃著草,騎牛人躺在牛背上,在陽光下用大大的帽子遮著,要是碰上下雨就在身上再多披一件棕櫚葉做的雨衣,他們的職責就是別讓牛吃了莊稼。

哈利·弗蘭克看到這個場景很有趣,想拿照相機拍攝,卻不曾想海南人對照相的恐懼程度比他在中國平常見到的更厲害。他特地描繪了海南一位老太太看到他試圖對她拍照的反應:有個老太太裹著小腳,不知怎的發現哈利·弗蘭克用照相機對著她,剛才明明還在牛背上打盹,立時騰地下竄起身,一溜煙跑得無影無蹤,並四處散播「成功脫險」的消息,以後不管哈利·弗蘭克走到哪,村民都遠遠地躲起來。

印象四:

嘉積男女的衣著打扮

哈利·弗蘭克走在嘉積路上,看到有不少勞工除了幹活要背的擔子,還帶著一兩吊沉沉的銅錢,方便在沿途的集鎮買點東西,而他經過了幾個集鎮後,也發現海南的集市很有趣:恰逢開市集鎮很熱鬧,街上人聲鼎沸、熙熙攘攘,到處擠得水泄不通;反之則毫無生氣,街上冷冷清清,住在鎮上的人就連把之前那一點存貨賣掉都毫無興趣。他還聽說中國的集市只有趕上每個月的某幾天,例如,「一、四、七」「二、五、八」這樣的日子才開市。

嘉積街道用石頭鋪成,也就六英尺寬,逢市集開市,街上全是中國人,哈利·弗蘭克只能在人群里擠來擠去。他看到挑夫們光著上身,脖頸周圍一圈紅印繭子,全是扁擔壓出來的,不少人還留有明顯的擦傷,在人群里擠進擠出,有的肩上掛著兩三吊銅錢,每吊重八磅,值25美分,是挑夫的全部家當。

他還注意到城裡的男人個個光著上身,大都戴著個菱形的兜包,以大紅色居多,和防止腹瀉的「絨肚圍」有點相似;有的人在心窩前的帶子上系著一個皮製的錢包,錢包是當地做的,裝飾得很花哨,用來代替口袋,裝那些比銅板更值錢的財物。

哈利·弗蘭克發現海南鄉下女人喜歡戴著帽子,這種帽子編織精細,大到足夠把整個人罩住,身上穿著烏黑的襯衣和褲子,質地多為漆皮或者油布,手不時地緊抓帽子,或者提一把褲腳;海南有些城裡女孩更加時髦,戴著硬挺的草帽,很是惹眼,西方只有男人才戴這種帽子。「戴頭飾的男人雖然見得不多,但有時也有小男孩頭上戴著,就像腦袋上頂著個托盤,做工粗糙,好像從日本學來的樣式。」

百年前美國旅行家的海南印象

旅途中的哈里·弗蘭克(攝於1922年)。

百年前美國旅行家的海南印象

書中插圖:海南人建造的火山石門。 徐晗溪 翻拍

百年前美國旅行家的海南印象

書中插圖:黎族女性正在織錦。 徐晗溪 翻拍 本版圖片除署名外均由符金宇提供

「不少女人光著腳,以前纏著的腳也被解開了,不過並沒有見到裹腳的年輕女孩。」哈利·弗蘭克還特地留意到嘉積的渡口停著不少划艇,定期往返河的兩岸,另外有人需要渡河時,船夫們會把那些地位較高的女乘客抱著或者背上岸,免得她們脫鞋赤腳。哈利·弗蘭克不僅留意到這一細節,他還清楚地知道,按照中國禮儀,即使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女人在公共場所脫鞋赤腳也是不得體的舉動。

印象五:

苗鄉見聞

哈利·弗蘭克從嘉積繼續向前走上兩三天,便到了五指山,而苗鄉則是他的必經之路。哈利·弗蘭克指出,海南苗族人比生活在海南島內腹地的原住居民來到海南的時間要晚。「海南苗族人通過放火焚山的方法把山腳下的植被清理乾淨,然後種上莊稼,待到幾年之后土壤肥力耗盡便遷移到他處,重複同樣的耕作方式。」

哈利·弗蘭克還了解到,苗族人住的地方必須高出河面三英尺,在較高的山地種植旱稻、玉米之類的作物。令哈利·弗蘭克吃驚的是,苗族人說他們也有爆米花。

海南苗族的語言由土語、官話和粵語組成,三種語言所佔比例大致平均。哈利·弗蘭克還按照西方人的標準來評價海南苗族人,他認為,苗族人天生能歌善舞,聰明機智,勤奮好學,識字率也要高一些,但一到了十二三歲就不再上學。

印象六:

藤是海南黎族的「特產」

在哈利·弗蘭克看來,黎族人基本住在深山老林之中。

「黎族人比漢族人身手更加靈活敏捷,眼睛更黑,鼻子也更尖,這樣臉看上去會更為瘦削一些。」哈利·弗蘭克留意到黎族人使用的語言,他表示,黎族有不少地方,雖然所有的黎族男人和不少女人都能說「海南話」,但各個地方之間語言並不相同,不少方言與東南亞一帶的語言非常接近。

「黎族男子現今的穿著打扮與漢族人大體無異,也有不少人剃掉了頭髮,可有的地方依舊系著腰布,還有更多地方仍然保留著獨有的髮式,叫人一眼就能分辨。」哈利·弗蘭克提到,黎族女子有一整套獨特的編織衣物的方法,上衣和裙子的圖案色彩鮮艷,不同的地方,衣服款式還截然不同,有的地方穿的裙子像個圓筒,窄得連自如走路都困難,但大多數地方的裙子長度很少過膝。

藤是一種叢林植物,上面長滿倒刺,像長長的鉤子一樣鋒利無比。哈利·弗蘭克指出,藤是海南黎族的「特產」,靠近沿海地區的黎族人用藤條和漢人、客家商人交換自己需要的物品。

印象七:

熱愛音樂的黎族人

哈利·弗蘭克花了不少筆墨來描述黎族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他觀察到,黎族人的房屋地板用藤條或者竹篾編成,高出地面一英尺有餘。每個村落的棚屋都有一個糧倉,要是有多餘穀子就存放在裡面。

黎族人家家戶戶都有格子棚架,上面掛滿了南瓜之類的瓜藤,他們喜抽天然的煙草葉,這也是他們園圃里的主要作物。此外,他們還栽種木薯、香菜、萵筍、辣椒和一種類似槐藍的豆類作物。園子用竹子築起籬笆,黎族人還發明了一種平衡裝置驅趕飛鳥走獸。在他們的設計下,這種裝置山泉水灌滿時便會斜到一邊,水倒乾淨之後又會落回去,撞在石頭上發出響聲。

在黎族人生活細節中,哈利·弗蘭克看到他們對音樂的熱愛:在婚禮上,新郎新娘和最親密的夥伴們會一直唱歌,徹夜不休;平時,黎族男人經常帶著一種單簧口琴,用來打發大把休閑時光,而女人們則忙著幹活,只能一邊用木臼舂米脫粒,一邊有節奏地連續敲擊木杵;還有一種竹笛,是用鼻子吹的,聲音不大卻音律優美,堪稱黎族樂器中最完美的一種;就算集體勞作時,黎族人也會一起合唱。

「沿海黎族人住的這片地方十分荒涼,到處都是灰色多孔的火山石。(編者註:這些居民應該是今海口羊山地區的臨高語族群的先祖,並非黎族人)」哈利·弗蘭克在返回海岸的路上看到,沿海居住的黎族人的房子、廟宇、公路、墳墓和村莊都是用火山石做成的,且幾乎每一棵大樹底下都能見到座微型廟宇或者神龕,修得相當精緻,大部分建有石柱,仿若一座小巴特農神廟。

哈利·弗蘭克了解到這裡附近有一座火山,以前噴發過,把整個地區都埋在了厚厚的岩漿底下,這些熔岩就成了今天看到的石頭,當地人想盡一切辦法利用這種難以使用的材料。因此,石頭路的兩旁矗立著堅固的石牆,不少田地被石牆包圍起來,就連每一座小小的園圃也不例外,就是為了把它們從田裡清理乾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