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兵的胃,決定著軍隊進軍距離」:世界軍用口糧之最
文|甄銳
俗話說得好,「民以食為天」,這是人類生存的最基本條件之一。同樣,作為人類歷史最為波瀾壯闊的篇章——戰爭史來說,士兵有飯吃才能活下去,吃飽了肚子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戰鬥力,才能確保戰爭的最後勝利。這在幾千年前就被世界各國的軍事家們所熟知!
兩千多年前的中國著名軍事著作《孫子兵法·軍爭篇》中就曾提出:「軍無輜重則亡,無糧食則亡,無委積則亡」;而曾經橫掃歐洲的拿破崙也曾說過:「士兵的胃,決定著軍隊進軍距離」;當然像「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當兵吃糧天經地義」這樣的民間俗語更是家喻戶曉,這都足以說明軍用口糧所具有的重要性!
在古代,世界各國的士兵雖然根據自身所處國家餐食習慣的不同,口糧的樣式與種類也不盡相同,但總體來說其特點都是粗糙、簡陋、僅能果腹而已,談不上什麼美味佳肴。
隨著全球工業化的發展,到了近現代各國軍隊士兵的野戰口糧也有了巨大的變化,具有攜帶方便、品種多樣、即開即食、營養豐富等眾多特點,甚至還擁有了自加熱功能,讓軍用野戰口糧不再是難以下咽的果腹之食。在民間,更有甚者,還將其推崇為一種「時尚」而崇尚之!
很多人一直以為只要是軍隊食用的食品就叫軍用食品,其實這個概念是錯誤的,真正意義上的軍用食品是按軍隊規定的技術標準生產、供應的各類制式食品的總稱,所以又稱為軍用制式食品或軍用口糧。這些制式食品必須符合體積小、重量輕、攜帶食用方便、營養結構合理、適口性好、易消化吸收、安全衛生、耐貯存等特定的技術戰術要求。要是再形象一點,就是要求每餐份重量應小於等於1千克,貯存期保質2年以上,能在野外環境下即飲即食。
世界上最早開始研究軍用食品的國家當屬法國,這個天生崇尚美食的國度,對於士兵也同樣體貼備至,再加上工業革命的推動,讓現代軍用食品的誕生有了豐實的土壤。早在18世紀末19世紀初,當時的法國軍隊在拿破崙的率領下橫掃歐洲,四處征戰。軍隊時常遠離本土,戰線綿長,給養供應成了大問題,很多從本土輸送的食物還未抵達前線就已變質腐壞,讓法國士兵們叫苦不迭。為此,拿破崙命令法軍迅速成立一個以法國著名物理學及化學家約瑟夫·路易·蓋·呂薩克為首的「軍用食品研究委員會」,帶領當時法國最優秀的科學家專門研究軍用食品的保存問題,同時也為法軍制定標準化的軍用食品研發體系。到了19世紀中葉,法國軍隊已經開始正式配發和使用制式的軍用食品,開創了世界軍用食品的先河。
隨著法國軍用食品研究委員會的成立,讓法國軍隊在制式化軍用食品研究方面獲得了世界領先地位,但理論和實踐還是有很大差距的,真正解決軍隊食物的保存,依然還是個問題。拿破崙政府決定不惜重金,以12000法郎的巨資作為獎勵向全國徵求一種長期貯存食品的方法。
這筆巨資著實觸動了人們的心思,很多人為了得獎,紛紛投入到研究工作中。其中就有一個名叫尼古拉·阿佩爾(Nicolas Appert)的法國人,他曾在酸菜廠、酒廠、糖果店和飯館當過工人,後來成為一名廚師兼糖果製作商。他在長期工作中發現,密封在玻璃容器里的食品如果經過適當加熱,便不易變質,從中大受啟發。於是,阿佩爾響應政府的懸賞,開始對食品保藏的方法進行專門研究。
他先將食品處理好,裝入廣口瓶內,全部置於沸水鍋中,加熱30—60分鐘,趁熱用軟木塞塞緊,再用線加固或用蠟封死。這種辦法可以較長時間保藏食品而不腐爛變質。經過不斷的實驗,終於在1804年獲得成功,並且還建立了一個工廠專門生產密封食品。這也成了現代罐頭的最早雛形。1809年,阿佩爾得到法國政府的獎勵,次年的1810年就開始配發法國軍隊使用了。
雖然,阿佩爾的發明獲得了成功而且還得到了拿破崙的獎勵,但由於「阿佩爾」罐頭主要是以玻璃容器承載,所以不太便于軍隊行軍攜帶。於是,在阿佩爾的玻璃罐頭問世後不久,英國人彼得·杜蘭特(Peter Durant)研製成功了馬口鐵皮罐頭,並在英國獲得了專利權。這就解決了長途運輸和攜帶的問題。同時,在1813年開始大量配發給英國士兵作為主要的單兵口糧。
1862年,法國微生物學家、化學家,近代微生物學的奠基人路易斯·巴斯德(Louis Pasteur)公開發表論文,闡明食品腐敗的主要原因是微生物的生長和繁殖所致,同時又創立了以加熱殺菌為主要方法的「巴氏消毒法」。這樣就讓當時世界各國的罐頭工廠都開始採用蒸氣殺菌技術,讓罐頭食品真正達到了絕對無菌的標準。自此世界上真正意義上的現代軍用罐頭開始大規模登上歷史舞台,一直沿用至今。
該內容為騰訊獨家合作內容,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托勒密時代的藝術品都去哪了?亞歷山大:公元前2世紀的文化中心
※芭比到底該如何以「色」示人?芭比文化中的三個敏感點
TAG:國家人文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