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此人冒死從國外帶回一根藤,養活我國上億人,名字如今卻鮮為人知

此人冒死從國外帶回一根藤,養活我國上億人,名字如今卻鮮為人知

袁隆平,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被譽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據最新報道,截止2017年雜交水稻在我國已經累計推廣超過90億畝,共增產6000多億公斤糧食。正是袁隆平的突出貢獻,確保了我國糧食安全,也為世界糧食安全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眾所周知,我國是人口大國,古代也是如此。那麼,有沒有古代版「袁隆平」呢?有的。在明朝萬曆年間,有一位中國人冒死帶回一根藤,結果靠它養活了上億人。這個人就是有著「甘薯之父」的陳振龍。

陳振龍,福建長樂人。萬曆年間,華僑陳振龍在呂宋(今菲律賓)發現當地一種可以食用的塊根甘薯,「其耐旱易活,種少獲多,且生熟皆宜,有六益八利,功同五穀。」然而,當時的菲律賓被西班牙殖民者佔領,他們嚴禁甘薯流入中國。

據《金薯傳習錄》記載,儘管甘薯極容易成活而且高產,但西拌入「珍其種,不與中國人」,對前往中國的船隻嚴格盤查,確保甘薯不流入中國。陳振龍冒著被殺危險,他把甘薯藤藏在浸水的纜繩里,偷偷帶回福州。從此,甘薯在我國傳播開來。

對於福建來說,甘薯的引進恰逢其時。引種次年,福建南部遭遇百年一遇大旱,「野草無青,禾無收,餓民遍野」,而甘薯卻大獲豐收,災民「足果其腹,災不為荒。」有這樣的成功案例,甘薯的種植得到了進一步推廣。

陳振龍把甘薯引入我國,改變了中國農作物結果和食譜,甘薯也成為我國古代饑荒時期最重要的食物之一,超過一億人因此受益,「鄉民活於薯者十之七八。」在紀念陳振龍《先薯亭記》的碑文中,我們看到了人們對陳振龍的敬仰之情。

「撫令其速覓地育之,經四月功成。撫遂令各地循法廣種之,果豐,旱飢大解,士民皆歡。甲午、乙未連遇饑荒,他谷皆歉。惟薯獨稔,鄉民活於薯者十之七八。」

到了乾隆時期,甘薯在全國範圍內已經推廣種植一億多畝,極大地解決了糧食危機,「薯子母鉤連,小者如臂,大者如拳,味同梨棗,可以充饑。金學曾遂通令各地如法栽種,大獲豐收,閩中饑荒得以緩解。」

在甘薯推廣種植的兩百多年間,陳振龍家族矢志不渝,「子子孫孫,瓜瓞綿連,始終致力於引種、推廣番薯,他們出身布衣,商賈為業,雖人微言輕,卻一心牽掛民生大計。」如今甘薯的種植隨處可見,陳振龍的功績將永遠被銘記。

參考資料:《先薯亭記》、《中國古代糧食研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十三姨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岳飛被殺,是因為他要迎回二聖嗎?學者:無稽之談,我們都搞錯了
此橋與趙州橋齊名,用動物來加固橋樑,歷經一千多年不倒如今還在

TAG:十三姨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