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的人生智慧漫談
被奉為儒家六經之首的《周易》「事簡而意深」,蘊涵著豐富的人生哲理與智慧。《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評價說:「故《易》之為書,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張居正對《周易》愛不釋手,「座中置一帙常玩之」,並宣稱「至聖人涉世妙用,全在此書」。《周易》的人生智慧突出地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自強不息」的人生之道
對天地、自然的觀察與取法是八卦創設、《周易》成書的基礎。它向人們展示了一幅氣勢恢宏的天道運行圖:「剛柔相摩,八卦相盪,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日月運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繼而明生焉,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易·繫辭》)
《周易》強調,人應「與天地合其德」,「人道」應符合「天道」。由此生髮出一句千古名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自強不息」作為《周易》所倡導的人生之道,主要包括兩層意思。第一層意思是「剛健」。「剛健」即剛強、雄健,它為《周易》所推重,頻繁地出現在書中各處,如「剛健而文明」「剛健而不陷」「動而健,剛中而應」「健而巽,剛中而志行」「剛健篤實,輝光日新」等等。必須指出的是,《周易》所提倡的「剛健」,並不是指那種沒有限度的剛強。根據其「極則反」的思想,剛強過頭就容易折斷,因而「剛健」應是適度的、恰到好處的,亦即它所強調的「剛中」「剛健中正」。
第二層意思是奮鬥不已。《周易》認為,天地萬物生生不息,甚至枯楊都可以「生梯」「生華」(《易·大過》)。《周易》以64卦象徵萬事萬物,而64卦的排列順序卻有些令人費解:「既濟」排在第63位,而「未濟」則列在第64位,亦即最後一個卦位。其奧妙與深意乃在於揭示這樣一個道理:自然與社會是一個不斷發展變化、永無止境的開放系統,因此人也需要不斷進取。《周易》還認為,即便身處困境,人們仍須不懈努力。《困》卦卦象是上「兌」下「坎」,坎為水,兌為澤,水在澤下,即意味著澤中無水,因而澤中生物處於困險之境,故名該卦曰:「困」。《易·困·象》曰:「澤無水,困,君子以致命遂志。」這便是要求人們在困境中不能喪失信心,而應奮鬥不息,甚至捨棄生命以求實現理想。這種「自強不息」的追求,不僅是指導人生的大智慧,也是中華民族的基本精神。
「明時」「變通」的處事法則
人生在世,為人處事頗為不易,故而《周易》在處事方面提出了「明時」與「變通」這兩條重要法則。「時」在《周易》中屢被敘及,例如,《乾·九三》曰:「與時偕行」,《乾·上九》曰:「與時偕極」,《豐·彖》曰:「與時消息」,其他還有「時發」「時變」「隨時」「對時」「時義」「時用」等等。《周易》認為,處事要「明時」,務必考慮到「時」的因素,「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明時」觀念給我們以多重啟迪,其一,做事要合時宜。要認清時勢,識時而行,順時而為,做無愧於時代之事。其二,做事要講時效。要珍惜時間,講求效率做有益且有效之事。其三,做事要重時機。時機,無論是對於國家、民族還是個人都是非常重要的,把握了時機就增加了勝算、靠近了成功。所謂「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只有善於把握時機的人才能成功。
「變通」是《周易》的重要思想,也是它強調的一種處事方法。這種變通思想基於其變化觀。《周易》本身就是一部充滿變化思想的書。首先,從書名來看,「夫《易》者,變化之總名,改換之殊稱。」(孔穎達《周易正義》)程頤說:「《易》也,隨時變易以從道也。」(《周易程氏傳》)朱熹的解釋更加明了:「《易》,書名也,其卦本伏羲所畫,有變易之義,故謂之《易》。」(朱熹《周易本義》)其次,從《周易》的爻、卦及其組合來看,爻和卦是《周易》的主要元素,爻分陰、陽兩種,分別以符號「- -」「—」來表示,以三根爻上下排列組合,生成乾、坤、震、巽、坎、離、艮、兌八經卦,分別象徵天、地、雷、風、水、火、山、澤等事物。將八經卦中的相同或不同的兩卦任意上下排列,共可得64別卦,這64別卦分別代表宇宙間的萬事萬物及其變化。「爻者,言乎變者也」,而卦既是爻組合變化的結果,也演繹著變化之意,其中,「變卦」是《周易》預測過程中的一種方法,同時也表明了卦的變化屬性。
《周易》的變通思想建立於其變化觀的基礎上,又蘊含著新的內容。何謂「變通」?《易·繫辭》說:「一闔一辟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又說:「化而裁之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因此,變通即通過變化以達到通暢之意。「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周易》不僅重視變通的功用,而且強調合乎時宜的變通:「變通者,趨時者也。」「廣大配天地,變通配四時。」(《易·繫辭》)出於這一思想,《周易》對著名的「湯武革命」給予了很高的評價,說:「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革》之時,大矣哉。」(《易·革·彖》)在人生旅途中,當我們在事業、工作、生活上遇到原有方式經事實證明行不通時,就應該「毋必、毋固」(《論語·子罕》),適時地進行總結和變通,這是《周易》給予我們的一條重要啟示。
寓意雋永的「警世通言」
《周易》於人生既有正面的激勵之語,也有睿智的警世之言,茲舉數例如下。
「亢龍有悔」。《乾》卦中,以龍來比喻君子,從初爻到上爻,描述了「龍」從潛伏到現於田、躍於淵、飛於天以至到「亢」的極高的過程,以此來比喻人的事業由小到大,地位從低到高的境況。值得注意的是,「龍」從潛伏到飛於天,其爻辭或為「無咎」,或為「利」等,而到了「上九」的位置時,卻出現了「上九,亢龍有悔」的推斷。悔即有過失、不幸的意思。為什麼「亢龍有悔」?《易·乾·文言》解釋說:「子曰,貴而無位,高而無民,賢人在下位而無輔,是以動而有悔也。」又說:「亢之為言也,知進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喪,其唯聖人乎。」因此「亢龍有悔」帶給我們的訓誡是:第一,人居高位時,易脫離群眾,出現「高而無民」的情況,宜戒之;第二,高位,既是權力集中的中心,也常是矛盾集中的焦點,往往會「高處不勝寒」,宜慎之;第三,高位往往與成功、名氣、鮮花相伴,容易產生驕傲自滿情緒而成為「有悔」者,宜警之。
「履霜堅冰至」。履,踐也,人在履霜之時,寒冬將臨,堅冰將至。這句話表面說自然,實際論人生,寓意非常深刻,生動詮釋了人事之吉凶皆由「漸」而來。對此,《易·文言·坤》予以進一步解釋:「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臣弒其君,子弒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強調「漸」和「積」這兩個概念,並進而提出「知幾」的觀點:「其知幾乎?幾者,動之微,吉凶之先見者也。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這便是警示我們「莫以善小而不為,莫以惡小而為之」,需要見微知著、防微杜漸。
「謙,亨,君子有終」。在這裡,「謙」是指謙虛,「亨」是指亨通,「終」是好結果的意思。說明只要謙,就能亨通獲得好的結果。《周易》分別從天道、地道、神道、人道來說明「謙」的道理:「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易·謙·彖》)翻開歷史長卷:商湯、周文王、唐太宗等名君謙卑謹慎、禮賢下士,或取得天下,或贏來王朝的長治久安;而商紂王、隋煬帝等人因驕橫專斷,暴虐臣民,致使強盛的王朝毀於一旦。在漫漫人生路上,有多少人因謙虛謹慎、自強不息而終成大業;又有多少人因目空一切、驕傲自滿而斷送前程。這是《周易》給予我們的重要警示。
如需參與古籍相關交流,請回復【善本古籍】公眾號消息:群聊
歡迎加入善本古籍學習交流圈
TAG:善本古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