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唐朝李靜訓墓中發現神秘小玉片,專家研究完道:它們是唐朝的紐扣

唐朝李靜訓墓中發現神秘小玉片,專家研究完道:它們是唐朝的紐扣

考古是一項有意義的工作,考古人員曾在隋代的陵墓中發現幾枚不起眼小玉片。當專家們對其進行研究後,一致認為它們是不可多得好寶貝,它們究竟是什麼?這些神秘器物又會揭開怎樣的歷史秘密?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路,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1957年,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的研究人員曾在西安地區發現了一座古墓,位置正處於西安市玉祥門外西大街南約50米處。考古隊經過保護性的發掘後,對墓中的金銀器、銅器、瓷器等進行了仔細的研究,確定了該墓葬年代為隋唐時期。

最讓專家感到欣喜的是,在墓中還出土了墓志銘,記錄墓主人名叫李靜訓,是隋朝樂平公主楊麗華的外孫女,去世時年僅九歲。專家們打開石制的棺槨後,發現了一具兒童骨骸,確定了墓志銘所言非虛。

專家在清理棺內的文物時,在骨骸的上身部位發現了幾枚小玉片。玉片呈白色且光澤如新,正面中部微微隆起,邊緣薄,背部中間有一橫穿孔,孔由兩端向中央斜鑽而成,其造型讓人覺得似曾相識的樣子。

專家們在相互傳看之後,一時間難以斷定其用途,有專家認為這很可能是古人的某種裝飾物,或為墓主小女孩的項鏈或吊墜。這種說法立馬遭到其他專家的反對,因為玉片出土的數量並非只有一片,又沒有繩索相連的痕迹,因此推斷,不可能是吊墜一類的物品。

墓內的文物清理完畢,專家們回到了考古研究所,經過激烈的探討,專家們的意見最終達成一致,認為古人的衣物服飾為「上衣下裳」,而衣裳必須用扣子系住,因此這些玉片正是古代貴族衣裳上所嵌的玉扣。

在我國古代,扣子的發展史可追溯到1800年以前,最早的紐扣主要是以原始材料製成,包括石扣、木扣、貝殼扣等。隨著生產力的逐漸提高,人們再也不滿足於這種形制簡單的扣子,於是用布縫製的盤扣出現了。

盤扣猶如工藝品一般,不但具備扣子的實用功能,同時也起到了裝飾衣物的作用。到了隋唐時期,扣子的形制開始多了起來,金、銀、玉、瑪瑙、翡翠等都可以被製成扣子,這種風尚一直流傳至明清時代,不但沒有絲毫的衰退之勢,反而愈加受到貴族們的青睞。

古人著裝華麗,每個王朝都有自己鮮明的特色,故此扣子也隨之不斷變化。李靜訓墓中出土的玉扣形狀似乎與現代扣子無異,可是在打眼方式上卻有著很大的不同。

玉扣之上的扣孔並非如現代扣子的貫穿式,而是採用了自兩端向中央斜鑽的穿孔,不但能將其更好的固定在衣服上,還能起到隱蔽穿線的作用。

從漢代開始,古人便認為玉石不僅貴重,而且還有溫潤人體以及防腐之功效,因此貴族們經常將玉石製成配飾戴在身上。墓主人身上發現的幾枚玉扣,正是其生前地位尊崇的象徵,同時還被認為是保持肉身不腐的「神物」,它甚至能讓墓主人在另一個世界得到永生。

李靜訓墓中玉扣的出土,不僅詮釋了隋唐時期玉石製作工藝的高超技巧,同時也展現了古代勞動人們傑出的智慧,更為後世研究隋唐時期的歷史文化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實物依據。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常山趙子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大解密 的精彩文章:

大英博物館中有種「詭異」銅面具,其用途成謎,它竟是干這個用的

TAG:歷史大解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