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堅守家族精神的小眾品牌

堅守家族精神的小眾品牌

(微信公眾號ID:jiazuqiyezazhi)

作者:董 岩

在歐洲,很多珠寶、鐘錶品牌的名稱是一個簡單的姓氏,百年前,它們大多都是從一個家族工坊開始的。只是如今,品牌仍舊保留在創始人家族手中,尤其是超過百年歷史的更顯珍罕。「華洛芙(Wellendorff)今年已經126歲了,我們的家族非常驕傲能夠與之相伴這段漫長而愉快的歲月;當然,今後也將如此。」在華洛芙北京精品店的VIP室里,家族第四代傳人喬治·華洛芙告訴筆者,「我們應該是歐洲最後的,仍由創始人家族執掌的百年珠寶品牌了。」

「我們所有的作品都來自同一家工坊,沒有代工,沒有外包項目,全部採用手工打造,企業的核心崗位都由家族成員出任……」喬治用一個又一個肯定性的詞語表達著家族的態度。「我們沒有想過成為一個體量巨大的公司,那太難控制了,對我們來說,家族的控制權是最重要的,因為我們認為這樣能更好地控制公司走向,會在長久、平穩的發展上有關鍵的決定性作用。」喬治並不排斥華洛芙被稱為小眾品牌。

「黃金之城」的家族工坊

華洛芙的故鄉普福爾茨海姆(Pforzheim)。這座現今聞名遐邇的「黃金之城」,擁有超過兩個半世紀製作黃金飾品鐘錶的歷史,這要得益於巴登公爵卡爾·弗里德里希(Karl Friedrich)200多年前的善舉,而華洛芙的誕生也與這位公爵、這座城市有著悠長的淵源。

18世紀中葉,彼時德意志聯邦社會略顯蕭條,戰亂、疾病、貧困,導致很多孤兒流落街頭,1767年4月6日卡爾·弗里德里希頒布了一份詔書,主要內容是允許法國人金·法蘭斯瓦·歐特朗(Jean Francois Autran)在普福爾茨海姆建造一家袖珍鐘錶廠,同年又授權其擴建成首飾和精密鋼製品廠。

巴登公爵的努力在20年後已極見成效,1789年前後,逾40家的珠寶及手錶製造工坊在普福爾茨海姆開設,僱傭工人近800名。這座位於黑森林北部的小鎮逐漸成為整個歐洲的珠寶中心。隨後的100年里,普福爾茨海姆名聲鵲起,甚至因專長黃金質品、首飾和鐘錶的製造,被稱為「黃金之城」。

1893年,華洛芙的創始人愛恩斯特·亞歷山大·華洛芙(Ernst Alexander Wellendorff)在完成了位於普福爾茨海姆的巴登大公爵工藝美術學院的學業之後,決定留在這座城市,實現創建自己家族品牌的夢想。

愛恩斯特的作品和理念很成功,無論是英國皇室成員、俄國沙皇的貴族們,還是那些經常來往巴登的德國貴族,都對他的作品青睞有佳,華洛芙也很快就在普福爾茨海姆站住了腳。

至今在普福爾茨海姆的一些珠寶博物館,仍可以看到愛恩斯特時代的華洛芙代表作。 「我的曾祖父,在創建品牌時就制定了一條家族要一直恪守的規則—選用最好的材料,比如黃金和鑽石,聘用最好的金匠師和行業專家,再為他們配備最好的工具來製作,這樣一定能創造出最精緻的珠寶。」喬治說。

戰後重建中的家族力量

談到德國的家族企業,不可避免地要提及二戰時期。「二戰是德國歷史上最糟的一件事,」喬治說,「普福爾茨海姆是受影響最嚴重的地方之一,祖母告訴我們,當時所有的東西都在著火,她感覺這個城市快被炸平了,也許就要消失了。」彼時超過70%城市建築的損毀,讓普福爾茨海姆的珠寶鐘錶行業瀕臨滅頂之災。

事實上,早在1913年,當普福爾茨海姆人口數量約75000人時,已有超過50%的人(約37500人)從事與首飾和鐘錶相關的行業,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仍有24000人從事這些行業,而華洛芙當時已經擁有不低於現在的規模,有100多位金匠師在華洛芙為歐洲的名流和各皇室成員製作金飾。

「祖母告訴我們,當時城裡是一片焦土,還有不少地方的火沒有熄滅,她們有數周無法進城,而祖父當時也並不在身邊。」喬治說,當時德國成年男子都被徵兵參戰,家人們不知道他們能不能回來。所幸,不久後喬治的祖父,華洛芙家族的第二代傳人亞歷山大·華洛芙回到了普福爾茨海姆,但等待他的除了家人,只有一片廢墟。

當時德國的經濟處於全線崩潰,在這樣的低谷時期,恐怕沒人需要華麗的珠寶,但亞歷山大並沒有產生過放棄家族品牌的念頭。廠房沒了、食物與生活用品短缺,在他看來都不是無法克服的問題,只要人還在—家族成員和與品牌休戚與共的金匠師們。「在祖父回來沒多久,就有不少在華洛芙工作多年的金匠師們來找到他,詢問能不能重新開始,他們同樣希望華洛芙不要就此倒下。」

亞歷山大與這些金匠師們一起回到城裡,尋找重新開始的支撐—使用多年的一個舊熔爐、一些殘破但仍能使用的倖存工具,他們甚至非常幸運地在廢墟中尋找到了一些很小的金子。匠人、工具、原料、設計,華洛芙再一次擁有了一間工坊的雛形,一旦能夠再有顧主,他們就能夠擁有復興的希望。

「一位從瑞士遠道而來的老主顧,給了我們希望。」喬治告訴筆者,也只有瑞士這樣中立國的歐洲客人,才能在當時相對安穩。「這位瑞士客人是祖父的老朋友,也是華洛芙忠實的老顧客,看到普福爾茨海姆慘淡的景象,他沒有講太多安慰或激勵的話,而是給了我們一塊金子和一張家族標誌的圖樣。」這位客人希望華洛芙為他設計製作一枚帶有家族徽章的戒指。

華洛芙從這「第一張訂單」開始了戰後的重建,「祖父在當時的條件下,對品牌的發展沒有過多的要求或說長久的預期,只要求堅守家族信條,要克服基本生活短缺的困難,保證產品的質量,並且希望工坊里的人們,能保持一個幸福的心態,畢竟我們能再次開始,重新做我們喜愛的這份工作,是非常幸運的一件事。」從這枚家族徽章戒指開始,客人逐漸多了起來,華洛芙慢慢走出了戰後的困境。

在這裡,喬治特別提到了一點,「在華洛芙重建的這段時間,也就是戰爭剛剛結束的階段,很多客人來定製的作品與那位瑞士客人一樣,都是家族徽章紋飾的戒指或者飾品。」在戰後的歐洲,「家族」這個概念被重新喚醒,人們意識到了家族力量的重要性,這更多是源於,戰爭中的人們才能更深地體會家族帶給他們的愛、幸福、快樂。「在品牌的戰後重建中,我們不僅體會到了自己家族的團結,堅守了家族精神的延續,也見證了身邊朋友、客人們重拾家族信念的過程。同時,我們非常欣喜地看到,一件珠寶在艱難生活中能夠給人帶來的安慰。」

從定製到系列化的變革

二戰過後的十幾年裡,華洛芙慢慢走回正軌,而真正帶領品牌走向現代化的是家族第三代傳人漢斯佩特·華洛芙和伊娃·華洛芙夫婦,也就是喬治的父母。20世紀60年代,華洛芙新的歷史階段開啟了。

歐洲大多數珠寶鐘錶品牌,在最初的家族工坊階段都是以定製為主,漢斯佩特決定改變這一現狀,走上抒發家族理念、帶有自身特質的品牌塑造道路,不再局限於定製作品,開始推出自主設計的產品系列。這讓華洛芙在當時丟失了很多客戶,在企業規模沒有改變的情況下推出系列產品,這種情況下服務定製的工匠自然會減少,很大一部分丟失的客戶是因為華洛芙接收定製的量變小了。

但這一階段並沒有持續多久,隨著金絲編花項鏈和冷琺琅旋轉指環(140度低溫燒制)的推出,漢斯佩特的戰略轉型顯露出了巨大的成功,這兩個系列的作品,讓更多財富階層的人認識了華洛芙,甚至已經不再局限於德國或是歐洲。

20世紀70年代,漢斯佩特為華洛芙做了兩件非常重要的貢獻。首先,在明確品牌塑造後,漢斯佩特改良了華洛芙的標識,在原有的標識字母「W」中鑲嵌了一枚鑽石,使之更為醒目而獨特。

其次,就是漢斯佩特為妻子伊娃研發出了金絲編花項鏈,並隨後成為了品牌的標誌性作品之一。「作為一名頂級的金匠,能否做出一條與眾不同的項鏈?像真絲編花窗帘繩那樣柔軟?」這是伊娃在當年對丈夫的提問,顯然漢斯佩特給了妻子一張滿意的 「答卷」。

金絲編花項鏈在筆者一個外行人的眼裡,有一個看似「很簡單的製作流程」,將黃金加熱積壓拉伸,最終變成0.3毫米的金絲,然後手工纏繞到一根內軸工具上,再抽出內軸灌注內芯。但顯然,過程不是看上去或聽上去那麼簡單,尤其在金絲纏繞時,必須達到緊密的排列,不能有任何縫隙,不然容易損壞不說,製成的項鏈佩戴起來會非常容易夾到頭髮。

而讓華洛芙擁有全球擁躉的冷琺琅旋轉指環全面問世要更晚一些,在1993年前後。儘管這兩個系列的作品早已名揚海外,但直到十幾年後的2008年,華洛芙才第一次正式走出德國,開設了第一家海外精品店, 「我們需要確定真的有需求了,人們是真的認同我們的理念,喜愛我們的產品,才邁出腳步走出德國。同時,等待多年才在海外開店,還有一個原因,與我們堅持品質一樣,在精品店的開設地點上,我們同樣不想妥協。」

喬治解釋說,「比如在中國開設精品店,北京店開業之後,所有人都告訴我,第二個選擇一定是上海,我們當然也抱有這樣的期望,但是最終我們選擇了杭州,在上海我們沒有找到無可挑剔的地址,因此我們寧可暫緩。同樣的事情也在華洛芙美國精品店選址時發生過,我們在美國的第一家店在舊金山,而不是所有人都認為的紐約。我們的標準是契合品牌的文化、精神和作品靈感。」

不能這樣對待家族成員

企業這種組織,如果不欠債不貸款,不迫切地追求利潤而更在意聲名、執著理念,「我想只有家族企業才能做到這些。」喬治談到這裡非常的自豪,在華洛芙購買的作品,終生免費維修,還能根據佩戴人體型變化更改尺寸。

在奢侈品領域裡,尤其是擁有一批優質的金匠師時,珠寶與鐘錶之間的跨界非常常見,「我們從不想這樣做。」喬治非常肯定地回答,開闢更多的產品線索,就需要出更多的產品,繼而有更多的人力、物力、財力的投入,那麼即便在一切都很成功的前提下,最終這個雪球也會越滾越大,一定會慢慢失去獨立性,繼而失去家族精神,最終將不再是家族企業。「在我們家族成員的腦海里,深深烙印著一句話,不能賣掉父輩的事業,保證華洛芙家族企業的傳承永遠在第一位。」

「我們退出Basel World(巴塞爾國際珠寶鐘錶展),也是經過深思熟慮,認為參加Basel World不符合我們作為家族企業的需要,與我們的家族精神出現了偏差。」華洛芙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參加Basel World這個世界最大的珠寶鐘錶博覽會,直至2012年。

喬治解釋說,首先從國際化來講,華洛芙現在只關注三個市場,以德國本土為中心的歐洲市場、以中國和日本為主的亞洲市場以及美國市場,「華洛芙的產量不足以支撐我們更大規模地國際化拓展,我們也不可能為了增加產量而降低質量。所以從擴張國際市場方面來說,我們並沒有需要,因此龐大的Basel World也就沒有了意義。此外,華洛芙一直保持著120家左右的經銷商,作為家族企業,我們更希望與經銷商之間的關係是朋友和家人。而在Basel World上與經銷商見面,每天要見數十位,每個人只有20分鐘左右的時間,就像流水線工作,我們不可能這樣對待自己的家庭成員。」

事實上,華洛芙家族每年會拿出三個月的時間,在位於普福爾茨海姆的私人住所里與經銷商們分別見面,「花時間了解每一位經銷商對企業非常重要,同時也要給予經銷商充分解讀、發問品牌精神的機會。真誠的溝通才能使雙方更加契合,華洛芙的作品是我們雙方的橋樑,更是情感的培養和互動而不應該是一個單純的交易。」

追逐幸福感,華洛芙家族的繼承人

華洛芙從創建至今已經126年,現今共有三代人同時在企業中工作。喬治和他的哥哥克里斯托弗·華洛芙分別於1993年和1991年加入公司,喬治掌管生產和行政,克里斯托弗負責銷售和市場營銷,喬治的夫人克勞迪亞·華洛芙負責公關和媒介,他們的父母漢斯佩特和母親伊娃也仍舊在企業里工作,主要負責接待華洛芙多年來的高級定製老客戶。而家族的第五代,在近年來也已經加入到了家族企業中。

「我哥哥的兒子正在接受華洛芙的匠人培訓,現在已經學習四年了。」談到家族的「接班人們」,喬治很興奮,「華洛芙在歐洲有一個非常著名的匠人培訓體系,這個體系分三個階段,先要接受兩年系統的正規珠寶匠人基礎培訓,在通過華洛芙的測試後,可以進入到華洛芙公司,公司會再提供一個兩年半的內部培訓,然後才可以開始參與制作,但還不能獨立製作,因為那是需要經過兩年助手工作後才能開始的。我的侄子已經在第二階段的尾聲,馬上就能當做助手參與作品製作了。」

這意味著想要成為華洛芙的獨立匠人,需要通過最少六年半的培訓,而在這段時間內,華洛芙並不會與學徒們簽訂定向合同,也就是說,學徒學成之後可以自己選擇去留。

「從我的曾祖父起就告訴家族中人,只有真的喜歡才能做出好東西,而也只有自願留在華洛芙的學徒,才是真的喜歡華洛芙的珠寶、認同華洛芙的理念。」

另一位參與到家族企業的第五代,是克里斯托弗的女兒凱塔琳娜·華洛芙,她第一次走上台前是在杭州精品店的歡迎晚宴上。「凱塔琳娜喜歡與營銷有關的行業,所以她現在開始接觸一些經營方面的事物,但是家族也並沒有強制規定誰一定就要留在家族企業,只要求孩子們一定要接受好的基礎教育,至於未來要學習經營、學習技術,進而加入公司,都由他們自己決定,畢竟終生的事業一定要自己喜歡才行。」喬治認為,家族企業在接班人的培養上,不應是強制性或者刻意規劃的,父母可以用自己的所言所行給予孩子正向的引導、影響。

「在我們很小的時候,父母就會跟我們分享企業的事情,比如今天做了一個什麼樣的設計,見了多麼有趣的一位客人,完成一件新作品後的感受。」喬治回憶,「我們看到的是父母的喜悅和投入,感受到的是一種動力和激情,他們與我們交流的、分享的不是見聞,而是幸福感。」

「記得我們大概十一二歲的時候,父母問我們以後想做什麼,我和哥哥給出了同樣的答案,『想做和你們一樣的事』。」喬治說,「因為我們看到了父母的幸福感。」對於家族企業來說,父母在孩子面前展現出的一面,不僅折射出了他們工作的狀態,也表達了對人生、對事業的態度。「所以我們想要和他們做一樣的工作,去追趕那種幸福感。」喬治說。

(本文詳見於【《家族企業》雜誌2019年5月刊】 未經本刊授權,不得轉載;經本刊授權轉載的,請註明來源。)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家族企業雜誌 的精彩文章:

全球億萬富豪地圖出爐,美中德富豪數位列前三
不善於規劃時間?那就這樣規劃

TAG:家族企業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