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文天祥竟然都是吃瓜群眾?
這些吃瓜群眾比你厲害得多了。
文 | 桃子不喜肉
炎炎夏日快到了,強烈的紫外線迫使不少小夥伴紛紛待在家中當起吃瓜群眾。在家煲劇、追番、看綜藝的時候,肥宅快樂瓜之稱的西瓜必不可少。
不要忘記,夏天還是一個得靠吃瓜解渴的季節,一個大西瓜切成兩半,再配套一個勺子挖著大口吃,簡直是人間極品啊~
作為夏日必備的西瓜,追溯到宋代,宋朝吃瓜群眾又是怎麼做的呢?
《清異錄》記載,五代時吳越湖州一帶夏天吃西瓜,吃瓜群眾在一起猜瓜子的數量,猜錯者就要請客吃酒。這波操作也是666~
史書記載,嘉靖皇帝非常愛吃大興的西瓜,為此特意開闢了一處小瓜園。每當瓜熟之時,就派親信太監到瓜園看守,而其他地方進奉的貢瓜,一概不吃,以防有人下毒。唉,皇帝這個吃瓜群眾當的真不容易!
宋代的吃瓜群眾就更厲害了,大文豪兼著名美食家蘇東坡也酷愛「冰漿仙液」的西瓜,竟然在吃完西瓜後還專門為西瓜撰了一聯:
坐南朝北吃西瓜,皮向東甩;
思前想後觀《左傳》,書往右翻。
這幅對聯的意思是:
邊看書邊吃西瓜,西瓜吃完了皮就往東邊扔,書看完了便翻下一頁,生動的描繪了自身在吃西瓜時的恣意,吃瓜都能吃的這麼瀟洒,不愧是東坡先生。
收藏家馬未都先生根據上聯坐北朝南吃西瓜皮往東甩,分析吃瓜坡坡可能是個左撇子。
李時珍《本草綱目·果部》
西瓜「屬生冷」,切不可「取其一時之快,不知其傷脾助濕之害也」
雖然神醫李時珍不停地絮叨:
但在被烈日蒸烤得精神和肉體都接近乾枯之際,西瓜那種清涼解暑的誘惑,在美味面前,人們不屑的問一句:寒性的?跟我有關係么 ?
著名的愛國詩人文天祥,在憂國憂民之際,都不免要騰出手來描寫一段夏天吃西瓜的美妙的詩。
拔出金佩刀就不用說了,砍破碧玉瓶,碧玉就是黑綠色,瓶子那肯定是長的。千點紅櫻桃就是紅瓜子,我們今天很難再看到這種紅瓜子兒了,以前我們把這西瓜切開以後,黃瓤紅瓜子非常的漂亮。
文天祥寫得真妙,西瓜帶給人的愉悅,豈止是入口時豐富的水分。
從西瓜被剖開時,瓜皮裂開的「噗噗」聲,到撲鼻而來的甜蜜清香,再到那紅潤欲滴的瓜瓤,從聽覺到嗅覺,從視覺到味覺,西瓜帶給人的,更是精神上迎接涼爽的歡喜。
文天祥這個吃瓜群眾當的,簡直到了一定境界了。
宋代歐陽修主編的《新五代史》里,史上第一次出現有關西瓜起源的記載。
書中提到,五代時期,中原漢人胡嶠被契丹人擄走,在契丹生活了7年,在這裡第一次見到西瓜。他向當地土人了解到,契丹原先也不產西瓜,是從回鶻那裡引進的種源。栽種時,以牛糞覆蓋,表面再搭起棚架。
它象中原的冬瓜一般大小而味道甘甜,又地處西北,故名西瓜。後來胡嶠逃回中原,並帶回了西瓜種子和栽培方法,中原從此有了西瓜(大概的意思就是,吃瓜群眾是從宋代開始的有的)。
在唐朝以前西瓜只能在西域見到。到了唐朝後期,西瓜開始在契丹種植。
到了北宋時期,此時女真人也學會了種西瓜,可是宋人還沒學會。別說學,連西瓜長什麼樣子都沒見過。
於是每當到了炎炎夏日,宋人只能眼紅著金人,契丹人在那吃著西瓜借暑。
宋朝的時候,南方還沒有西瓜的種植。南宋建炎三年,禮部尚書洪皓奉宋高宗之命出使金國,但是被金國扣押整整15年。
這15年中他把在金國期間的見聞輯錄《松漠紀聞》一書,書中提到,他在金國的時候在漠北見到了西瓜。原文如下:
《松漠紀聞》
「西瓜形如匾蒲而圓,色極青翠,經歲則變黃,其瓞類甜瓜,味甘脆,中有汁,尤冷」、「予攜以歸,今禁圃鄉囿皆有」。
就這樣洪皓把西瓜推廣到了到江南一帶。
那時候的西瓜和現在是不一樣的。宋孝宗乾道六年,詩人范成大又一次出使了金國,並寫了《攬轡錄》來記錄在金國見聞的事情。
有一天,他在開封郊外經過的時候看到了西瓜,就以《西瓜園》記錄了下來,原文如下:
《西瓜園》
「味淡而多液,本燕北種,今河南皆種之」、「碧蔓凌霜卧軟沙,年來處處食西瓜。形模濩落淡如水,未可蒲萄苜蓿誇」。
從文中可以看出他親自品嘗了西瓜,感覺味道一般,和葡萄比起來味道淡的就和水一樣,讓他很不滿意。
看來這個吃瓜群眾當的並不開心。
但是能吃到只有貴族才能吃到的西瓜實屬不易,要知道,吃瓜群眾可不是你想當就當的。
參考文獻:
宋陶谷《清異錄》
李時珍《本草綱目·果部》
洪皓 《松漠紀聞》
歐陽修 《新五代史》
來源|南都周刊
END
※上天入海、無比時髦的轉場鞋,夏天裸奔利器,比光腳出門還舒服!
※請不要再用母愛和偉大,來道德綁架任何一位女性
TAG:南都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