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魔都」一所幼兒園所在地,百年之前竟然是……

「魔都」一所幼兒園所在地,百年之前竟然是……

有故事的老房子,多有靈性。冥冥之中,埋下草蛇灰線,引人入勝。

某日經過上海市黃浦區麗園路,見一幼兒園,隱隱現出秀雅的灰磚黑瓦,當時心中一動。但無牌無識,只當是老校翻修。後查閱黃浦地圖,發見打浦橋附近有處文物遺址名曰「浙紹永錫堂古戲台」,上網搜索,竟是那日驚鴻一瞥的幼兒園!園內別有洞天,古色古香的合院正中立著兩層戲樓,雕樑畫棟、翹角飛檐,一派江南風情。昔時清音宴待、酬神聯誼、扶弱濟貧、賑災助喪的浙紹公所永錫堂,已化身孩子們嬉戲啟蒙的樂園,現名「愛童」。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從永錫到愛童,從善堂到學堂,二百年間不變的是求善求美的奇緣。

屋檐細節

所謂浙紹公所(紹興會館),即旅滬浙江紹興同鄉人會館,為舊紹興府屬八邑(會稽、山陰、蕭山、諸暨、嵊縣、新昌、餘姚、上虞)旅滬商人於乾隆初年(1737年左右)創設,是上海最早的同鄉會館之一。

紹興與寧波環境相似,鄉人為破地狹人稠困局,多外出經商,「童而習業,壯而遠遊」。紹興商幫主營紹酒、柴炭、錢莊、錫箔和染坊等,鴉片戰爭前已是上海最有實力的幫口之一。因「其間肩販手工……流離轉徙者尤多」,以「答神庥,篤鄉誼,萃善舉」為初衷的同鄉組織應時而生。

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著強烈的血緣宗族和地域觀念,認為「死無所歸,殯無所依,尤大可悲也」,強調「葉落歸根」、「入土為安」。而客居者憑一己之力,很難扶柩歸鄉。這促使各類同鄉組織不斷壯大,並以處理鄉人殯葬事務為主業之一。

浙紹永錫堂由此而來。浙紹公所肇始時,只設祭祀殿堂,隨著紹籍旅滬仕商增多,客死滬上者的安葬漸成問題。道光八年(1828年),公所在老閘初建「永錫堂」,設義冢、厝舍,以備寄停棺木和掩埋無力歸葬之柩。咸豐十年毀於兵災,繼因劃入租界,遂在今址(麗園路650號)購地10餘畝,同治元年(1862年)重建。據《上海地方志》記載:初僅殯舍百餘間,後陸續購地擴建,光緒八年(1882年)建花廳3間,平房10間,殯舍20間。經營制棺、售棺、寄柩、運棺業務。至1920年,已佔地42畝,建築面積1.3萬多平方米,可寄柩萬餘口。

據說,秋瑾1907年在紹興遇害後,遺體一度秘密暫厝他鄉;1912年靈柩運抵上海,就厝在永錫堂丙所(即殯舍,厝棺的房舍)內,之後再轉至杭州西湖畔入葬。

隨著時代的進步,永錫堂從最初僅為旅滬鄉胞提供運柩喪葬、敬神祭奠等服務,漸而興辦教育、衛生與慈善事業,並在抗日救亡和愛國民主活動中發揮作用。

從《上海地方志·盧灣區志》可知,永錫堂面對鄉胞急難,多能挺身。不僅為革命鬥爭和進步活動提供活動場所,如1908年浙江旅滬學生6000餘人借永錫堂召開浙江保路特別大會;更是積极參加反帝愛國運動,如兩次淞滬抗戰中,都借出汽車運送物資和難民。對自然災害等突發事件,亦能援手。如1931年夏長江大澇,闢為臨時收容所,收容鄂、贛、皖、蘇難民。

最顯「善堂」本色的,自是其創辦的教育事業,多帶慈善性質,並具一定規模。如1930年,永錫堂內開設永錫初級義務小學,免費招收同鄉和鄰近貧寒子弟。從浙紹永錫堂總幹事鍾質民的《十年回憶》一書可知抗戰時期永錫義務小學辦學之艱辛。與浙紹公所源出一流的紹興旅滬同鄉會,更是大力興學。1912年辦商業補習學校,專招旅滬習商的子弟;1917年創辦同鄉公學(後稱第一小學),1920年在南市設第二小學,在閘北設第三小學,1938年又設紹興七邑旅滬中學。

愛童幼兒園大門

除了辦學,永錫堂還以獨特的方式,在中國美育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

永錫堂戲台,可稱為中國話劇的發源地之一。1907年,浙江上虞人王鐘聲等在上海組織春陽社,演出《黑奴籲天錄》,這就是「話劇在中國的開場」。春陽社在上海的演出地就是永錫堂。

永錫堂舊址,還孕育了中國現代意義上第一所美術學校——「上海美專」。永錫堂為自足,曾廣置地產,營造住宅。1921年,上海美專租得順昌路原永錫堂丙所部分房產和地皮,1923年遷西洋畫科於此(今順昌路550號—565號)。1925年,又在此購地2畝,逐漸擴展,建立了存天閣、海天齋等校舍。

美專開創了中國美術教育許多先河,如首次實行男女同校、首次在課堂中引入人體模特等。1923年起,蔡元培擔任上海美專董事會主席,題贈校名、譜寫校歌;康有為親筆題寫「存天閣」。為上海美專付出過心血的名師還有:胡適、章士釗、徐志摩、潘天壽、張大千、黃賓虹、傅雷等。學校培養的人才包括:李可染、程十發、徐悲鴻、朱屺瞻、蔣兆和、韓尚義、賴少奇、潘玉良、趙丹等。

「永錫堂」也隨著美專人的畫魂詩心一道,名垂青史。著名藏書家、文學家葉靈鳳於1925年就讀,他在《讀書隨筆·三集》里說:「那時的上海美專已有了新校舍,……這本來是寄厝棺材的地方,所以始終有一點陰暗之感。」而1946年入學的木心,在《戰後嘉年華》里坦言:「上海美專無疑是我快樂的淘氣競技場,與往昔踽踽獨行在西子湖畔的慘綠少年已經判若兩人。」他「至今還在喜歡還在感激上海美專」,讚賞它的傳統作風,那種不期然「遵循著蔡公孑民先賢遺箴」的「兼容並包」與「學術自由」。

愛童幼兒園

1952年永錫堂由國家接管,曾為麗園路第二小學、麗園路幼兒園,後由區教育局校產管理站使用。2008年該址列入區文物保護單位,因面臨入學高峰時期,2013年起對舊址實施修繕,恢復幼兒園功能。據修復人員介紹,此次修繕的核心保護價值為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和使用價值,在保護文物建築本身的原真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盡量「修舊如舊」,功能上儘可能滿足幼兒園的設施和配置要求。

一度有人提議,讓永錫堂戲台變成文娛場所,專供演出。想來還是學堂更合本意,二百年前的浙商已知「同業終有廢興,是舉可隨永久。」

90年過去了,永錫堂始終與教育相連。堂中原有的兩棵櫸樹,蔭庇幾代,已亭亭如蓋矣。

《詩經》有雲「孝子不匱,永錫爾類」,錫同「賜」,大意即孝順良善之心,代代相傳。浙商前輩們的實業救國探索,革命先驅們的自由民主精神,藝術大師們的崇美求真境界,盡數凝結於此。

古戲台餘音繞梁,嘉福永錫,在這裡念書的孩子們,是有福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觀新聞 的精彩文章:

斷供華為?聯想深夜闢謠:多事之秋,共渡難關!
中華遺囑庫舉辦公眾開放活動:60-70歲上海市民是立遺囑主要群體,涉及財產多樣化

TAG:上觀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