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古鎮,除了臭豆腐、烤魷魚還有啥?
上周,記者參加了一個長三角古鎮大會,滬蘇浙十多個江南古鎮「排排坐」,它們本來就是「鄰居」。台上,幾個聲名在外、業績優秀的古鎮介紹經驗;台下,一位相對不太出名古鎮的旅遊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當地居民都羨慕「隔壁」那幾個知名古鎮發展快,嫌自家的古鎮開發速度太慢。
發展快的古鎮是什麼樣?記者在浙江嘉興某「知名」古鎮門口,購買了近100元的門票入場後,迎面而來的是一條人聲鼎沸的商業街,每一家飯店門口,都有人問你要不要吃飯,每一家民宿門口,都有人問你要不要住店……再低頭看一下門票,對該古鎮門票年收入屢破2億元的成績毫不懷疑,只是納悶為何遊客進個商業街還要收門票。
古鎮的千篇一律和過度商業化的現象並不新鮮,但新鮮的是,在越來越強調旅遊體驗質量的當下,這個古鎮還能理直氣壯地如此發展,並成為行業標杆。「與周圍的一些旅遊景點相比,古鎮這些年沒啥太大變化,沒有給遊客一種新的體驗,我很怕再這樣『吃老本』下去,過個5年、10年就差不多了。」古鎮內一家民宿老闆憂心忡忡地告訴記者。
江南古鎮的開發始於上世紀80年代,有著「中國第一水鄉」稱號的周庄早在1988年就成立了江蘇省第一個鄉鎮旅遊公司,開古鎮旅遊先河。周庄的成功讓人們看到古鎮的經濟價值,之後在長三角,江南古鎮如雨後春筍一般出現,遊客的大量湧入帶動了古鎮經濟發展,改善了當地居民的生活,但發展至今,一個不可否認的後遺症是,不少古鎮在開發過程中片面追求經濟利益,導致出現了遊客容量過度飽和、旅遊商品同質化、旅遊開發與遺產保護衝突等一系列問題。
30多年過去了,大多數遊客的需求已經從「上車睡覺、下車拍照」的打卡式旅遊,轉變為感受當地歷史文化和風土人情的體驗式旅遊,江南古鎮旅遊還能僅僅停留在圈地收門票,停留在開發商業街嗎?
江南古鎮發展之路如何可持續地走下去?
這個問題讓記者想起黎里古鎮的故事。1984年,正是蘇南鄉鎮企業大發展的時候,當時流行的發展理念是「無工不富」。上海同濟大學教授阮儀三曾帶領團隊前往江蘇吳江的黎里古鎮考察,提出開發保護黎里。但當時鎮上的分管領導,認為這幾個上海人過來是要拉住黎里發展的步伐,不僅拒絕阮儀三的建議,還讓食堂的工作人員不要給阮儀三提供飯菜。阮儀三離開後轉向周庄,那之後「中國江南第一水鄉」周庄名揚天下,而黎里走上工業化道路,為拓寬街道,黎里老鎮區主幹道沿河一側的房屋、廊棚被拆,部分老宅子的廳堂也被改造成了工廠,古鎮原有結構被嚴重破壞。
2000年以後,古鎮範圍內的工廠轉為私企,雖然這些私企老闆保護古鎮的意識淡漠,但隨著業務不斷發展,古鎮內的原有工廠捉襟見肘、騰挪不開,最終他們選擇了遷廠,在其他地方買地、租地、造廠房,間接地為古鎮保留了根基。與此同時,在李海珉等古鎮「守望者」的奔忙之下,黎里古鎮成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2004年,阮儀三再到黎里古鎮,留下一句話:「雖然黎里古鎮破壞了不少,但是如果現在開始保護髮展,比周庄、同里,不差的。」如今,商業化程度不高的黎里古鎮成了旅遊界的「遺世明珠」,古鎮內的暗弄堂、纜船石、河埠頭、名人鄉賢等歷史經整理後正成為古鎮發展的文化基底,為未來的開發留下了更多的想像空間。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早走兩步可以在短期內可以獲得領先的位置,但從長期來看,卻也容易遭受「資源詛咒」,因為過分依賴以往的資源開發模式,導致在消費升級時無法快速更迭,反而錯過了下一步發展機會。古鎮開發,是時候該考慮換種思路了。
近幾年,未經大規模開發的上海青浦金澤古鎮因為其原生態的風景和民俗,在「驢友」圈中名聲越來越響。有人問,金澤古鎮的開發力度是不是慢了點,但金澤旅遊發展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我們考慮最多的還是保護。」
快和慢是相對的,也是可以互相轉換的。也許,對於古鎮的千年歷史來說,這三十多年的變化根本不值一提。
※27歲來上海、帶頭領居住證、與韓國瑜會面,為何這位上海台商能當選全國台企聯會長?
※黔劇折子戲走進大世界,文華獎34場惠民演出好戲連台
TAG:上觀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