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一個人要順利,這兩件事一定要牢記在心,易招禍患!
一、擇主而投,反對愚忠
提到儒家思想,人們就會聯想到「忠心耿耿」,並以此作為信條。
有座右銘曰:「待人應守儒家之忠誠,治世應持法家之嚴明,創業酌用兵家之權變,養心可奉釋家之超脫,行文當如縱橫家之靈活,讀書當如墨家之兼愛。」
縱觀歷史,忠誠可表現為對君主,對朋友盡心儘力,乃至赴湯蹈火,鞠躬盡瘁。
《說文解字》:「忠,敬也,盡心曰忠。」忠,是一種對人對事應有的品德修養和行為準則。其對象較為廣泛,對分內之事,對親、師、友、君所交代的事都要盡心。
當然,這忠並非無原則的忠。如果君主昏聵無能,朋友性劣無恥,對這樣的人忠誠,那就只能說是愚忠了。
對於愚忠,鬼谷子顯然是持反對態度的。他認為,如果「上暗不治,下亂不寤」,就要「反」;自己不被重視,就要「飛」。一反一飛,表明了縱橫家對於儒家思想「忠孝仁義」 的批判態度。
末世無英才,賢者或隱於市,或被奸人陷害。一個朝代君主賢明,就會人才濟濟。治世之君大多能識正直之臣。
有一次,唐太宗問諫議大夫魏徵:「歷代君主,為何有的明智,有的昏庸? 」
魏徵說:「能夠聽取各方意見,就是明智;片面聽取個別之言,就是昏庸。廣泛聽取竟見,就能了解下情,不被蒙蔽。」
在明君面前,正人君子可以獲取功名和烕望。在昏君面前,這種正直就是找死,不會帶來任何好處。當朝政黑暗,動亂形勢不可逆轉時,就要防止深陷其中,當機立斷,該退即退,遠離黑暗,隱身自保。若要逆流而上,只會受到損害。
比如,商紂王的叔叔比干,不斷向紂王進諫,希望他回頭是岸,最終卻被紂王殘害。
總之,君子應有洞察先機之明,在事情還未發展成惡果時就有所覺察,並果斷決策決定去留。
二、進退之間,適當取捨
良禽擇木而棲,人要善於選擇。一旦找到用武之地,就要積極進取,建功立業;如果局勢不利,就要果斷放手,急流勇退。沉迷於權勢,陷入不耽實際的幻想,終會引來災禍。
春秋時,吳王夫差打敗了越王勾踐。此後,越王勾踐卧薪嘗膽,范蠡等人的輔助下,最終勵精圖治,復仇成功。吳王夫差也被逼自殺。
吳國滅亡後,范蠡早早辭掉了官職,遠離了是非場所,泛舟河海之上,遁跡於江湖之外。據說定居于山東菏澤的「陶城」,成了有名的富商,是為「陶朱公」。
范蠡離開越國後,曾給好友文種寫信,勸他放棄權勢。信中說:「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文種沒有聽取范蠡的建議,認為越王不會那麼絕情。
後來,越王聽信讒言,懷疑文種不忠,真的逼他自殺了。范蠡和文種對待名祿的態度不同,結局也大相徑庭。這對於熱衷於功名的人來說,是有借鑒意義的。
越王勾踐忍辱負重,卧薪嘗膽十年,終報大仇。但他心胸狹窄,連同生死、共患難的大臣文種都不放過。范蠡有先見之明,他深知勾踐的為人,懂得急流勇退的道理,才在殘酷的政治鬥爭中保全自己。
相比之下,文種的想法就未免太過天真了。
人是會思想的動物。懂得進退之道,能夠適當取捨,就會生活愉悅,精神充實。反之,對於事物總有非分之想,企盼不屬於自己的東西,就是修身養性的大敵。
可以說,這是人性的弱點,如果不善於克制自我,任憑慾望的野草蔓延叢生,必然誤入歧途,造成不必要的損失,葬送前程。
自古到今,貪心是人的大敵。人人都欲海難填,想獲取更多。一個人過於貪心,就會缺乏原則;官員過於貪心,將會喪失前途;商人過於貪心,就會失去夥伴,生意慘淡。
所以,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當今社會,物慾橫流誘惑多多,可以說到處是陷阱。因此,要學會克制自我,戒貪戒躁。
※最美小滿詩詞5首:小滿,才是人生最好的狀態
※《菜根譚》智慧:讀懂了這一句話,保你家庭和睦,諸事順利
TAG:京博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