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20年過去了,槍殺她的兇手仍然沒找到

20年過去了,槍殺她的兇手仍然沒找到

撰文/楊猛,記者,作家

20年前,BBC女主持人吉爾·丹多(Jill Dando)在家門口被槍殺。警方1年後宣布找到了真兇,但是兇嫌在入獄8年後又無罪釋放。案件真相至今無解。在丹多遇害20周年之際,BBC製作了一部紀錄片介紹此案。在4月2日首播當晚,有400萬觀眾收看,顯示公眾對這起案件依然十分關注。

這個事件超越了單一的兇殺犯罪。圍繞案件又產生了陰謀論、戰爭、變態殺手、感情糾紛、司法公正等諸多話題,都結合在了同一起案件上,令丹多謀殺案成為20年來傳播廣泛的話題。

很多人把丹多之死和黛安娜王妃的離世相比較。人們習慣了長期生活在聚光燈下的名人,她們優雅、完美、令人尊敬,但當她們以突然的意外死亡跟公眾告別,人們才發現現實的冷酷和缺憾。特別是案件20年不破,對於善惡有報的信念是沉重的打擊,猶如給平靜的英國社會投入了一顆巨石,激起長久的震蕩。

1.

Jill Wendy Dando (9 November 1961 – 26 April 1999)

丹多是BBC的著名主持人,遇害時37歲。如果一切順利,還有4個月就要步入婚姻殿堂。

我曾經路過丹多遇害時居住的高恩大道,那是倫敦西部的住宅區,街道兩旁是英國典型的密集排屋,車子停在馬路兩側。丹多遇害的那天,1999年4月26日,據說有80人經過這條位於富勒姆地區的安靜街道, 但是槍響那一刻並沒有人路過。

丹多的女鄰居海倫最早聽到一聲短促的喊叫。她從窗戶上探出頭,發現丹多倒在家門口,頭部有鮮血流出。在11點47分撥出的報警電話中,海倫驚恐地說,「我想這人是丹多,BBC 主持人。」

丹多死於一槍斃命。警方調查稱,當丹多下車走到家門口,準備將鑰匙插進鎖眼時,她被攻擊者用右臂從後面抓起來。按到在地上,她的臉幾乎貼在台階的地面上,兇手左手持槍向她的左太陽穴開火,子彈平行於地面,從她的左耳上方進入,從右側飛出。

開始警方認為,這一連串謀殺動作殘忍和高效,似乎出自訓練有素的專業刺客。另一個男鄰居休斯作證說,他聽到丹多下車關車門到開家門的聲音之間只有30秒。攻擊就發生在這短暫的時間之內,而警察估計發生的事情比這還要快。

這個案件的不同尋常之處在於,在丹多遇刺前3年,英國剛剛修改法律,成為禁止私人擁有手槍的國家。以前英國人只要擁有執照,從合法途徑就可以獲得手槍。但是在1996年3月,一名持槍男子闖入英國蘇格蘭鄧布蘭的一所小學,開槍打死16名小學生及他們的老師,隨後自殺身亡。鄧布蘭事件成為禁槍的導火索

紀錄片《鄧布蘭筆記:學校槍擊事件的教訓》海報

到了丹多遇刺的1999年春天,禁槍成果豐碩,英國一共從社會上收繳了165353支手槍及700噸彈藥。警方從襲擊現場發現的彈殼分析,向丹多開火的9毫米口徑半自動手槍,屬於一款利用拆除的槍管自製的武器,兇手顯然具有槍支使用經驗,但是認為專業刺客不會使用這樣簡陋的武器。

2.

誰殺害了國家電視台受人尊敬的主持人?很多人都在問「為什麼?

BBC是英國價值觀的象徵,丹多的死令新聞業陷入恐慌和黑暗。

人們開始審視丹多37歲的短暫生命。丹多有兩種形象,一種是風光的BBC主持人的公眾形象,另一面則是不為人知的私人生活。

她出生在小城濱海韋斯頓的一個普通家庭,也沒有畢業於著名學府,新聞事業起步於為地方報紙做實習生,5年之後成為BBC德文郡電台的新聞播音員,1988年成為了BBC的全國節目的主持人。她先後主持過早新聞、六點鐘新聞、旅遊節目,從1995年到去世主持「犯罪觀察(Crimewatch)」。這又成了引人猜測的一個話題:一個專門製作犯罪節目的主持人死於殘忍的謀殺,難道是節目粉絲的效仿之舉?

案發前,丹多正在接近事業的巔峰。她被選為1997年BBC年度人物,已經成為BBC最有影響力的主持人之一。丹多的成功經驗很勵志,被認為是個人努力的典型。但是丹多的親戚說,丹多的骨子裡還是原來的鄰家女孩。

八卦小報則披露了丹多豐富的情感生活。丹多是對男性有吸引力的女性,金色頭髮、身材修長。此前,她曾經和BBC的一位高管有過7年交往,傳說和她有過交往的還有來自南非的足球守門員、黛安娜王妃的傳記作家等人,警方調查了這些男性,但是沒有找到任何東西。

她的最後一任男友是成功的婦產科醫生Farthing,在倫敦市中心擁有私人診所,還是英國王室的御用醫生。丹多認識Farthing的時候,醫生正和妻子鬧離婚。他們墜入愛河,在1998年11月Farthing離婚後,他們於1999年1月訂婚,決定在9月25日舉辦婚禮。案發前一天她剛和男友討論了婚禮邀請嘉賓的名單,現在這份名單轉瞬變成了出席葬禮者名單。

Farthing在丹多去世當天發表了一份簡短的聲明:「我完全被摧毀,無法理解發生了什麼。」

此刻英國公眾的心情也是如此。丹多是逐漸在到達事業和感情的高峰的時候突然隕落的。她無限接近了世俗意義上的成功,就像是灰姑娘的故事,丹多被看作是那種可以掌控自身命運的人,但是對於即將到來的危險和命運的巨大反轉毫無察覺。這種巨大的落差令公眾感到震驚和迷惘,就像當年得知黛安娜的死訊時一樣難以接受。

3.

BBC的紀錄片以偵辦此案的坎貝爾探長的視角回顧了案件偵辦過程。

兇殺有一個特殊的地方。到1999年4月,由於丹多已經搬到未婚夫家居住,很少回她的高恩大街的住所,她只是偶爾回來。如果是職業刺客所為,一定要長時間在她家守候,並且準時守候到案發一刻。這似乎不太可能。丹多死前在購物,然後返回高恩大街,並沒有任何跡象顯示她被跟蹤。

丹多作為知名公眾人物的身份,使她與成千上萬的人接觸,被數百萬人所熟知。關於謀殺她的動機有很多猜測。警方前後調查了2000多人,但是並沒有發現線索。

警方更傾向認為,丹多的私人生活沒有疑問。她沒有敵人,沒有跟蹤者。她在同事眼中是溫暖和慷慨的。丹多遇害很可能是因為她的公眾生活。在她成為公眾人物的時候,誰在暗中偷窺著她?

謀殺案發生後不久,一些人發現了丹多之死和南斯拉夫或塞爾維亞或者存在著某種聯繫。將這個案件又跟國際局勢和戰爭聯繫起來。

科索沃戰爭期間,北約對南斯拉夫聯盟採取軍事行動。就在丹多被害3天前,英國飛機轟炸了塞爾維亞的國家電視台,炸死了16個人,這次襲擊是北約在其50年歷史中對一個主權國家採取的第一次進攻行動。時任英國首相布萊爾通過電視向公眾解釋說,塞爾維亞電視台為當時塞爾維亞總統米洛舍維奇的家族控制,是殺人機器。

丹多工作的年代正逢電視直播大放光彩的黃金時期。這使得她的聲音被無限放大。BBC作為國家電視台,對北約和英國採取的軍事行動進行了事無巨細的報道。早些時候,丹多呼籲國際社會援助戰爭中的科索沃阿爾巴尼亞難民,於是有一種觀點迅速流行:丹多的行動可能引起了波黑塞族強硬派的注意,謀殺丹多會不會來自塞爾維亞對於電視台被炸的對等報復呢?因為丹多這個階段已經成為BBC的一個化身。

這個說法的起源最早來自丹多的經紀人劉易斯,他回憶有一封觀眾來信抱怨丹多援助科索沃難民的呼籲是片面的。這個論調經過渲染流行開來。

英國媒體報道稱,塞爾維亞的確有過針對其反對派的暗殺歷史。這些襲擊通常是由單人或者小分隊進行,總是經過精心策劃。這些攻擊通常是發生在當事人進入或者離開家門時,因為這是他們最易受攻擊的地方,而且也不容易錯認目標。

支持這個論調的包括一名曾在波斯尼亞服役的英國軍隊人員,他認為殺害丹多的方法在塞爾維亞十分普遍。就在丹多被謀殺前幾天,一名反對派記者在貝爾格萊德的家外被暗殺,跟丹多被殺使用的方法完全相同。一名英國著名調查記者Bob Woffinden也加入進來,他堅信來自南都拉夫的刺客需要對丹多之死負責,對這一觀點的流行起到了推波助瀾的影響。

但是警方認為:丹多遇害距離英國飛機轟炸塞爾維亞電視台只有短短三天,兇手不太可能快速準確地部署和執行刺殺任務,因此最終排除了這個線索。

4.

經常看中國法制節目的觀眾都熟悉,很多案件都依靠了無處不在的攝像頭追蹤到了嫌疑人的影像。但是在英國公共場所的攝像頭並不多,特別是像住宅區則更少。英國人認為不能為了破一起案子而影響大多數人的隱私權。因此目擊證人在偵辦案件中就很關鍵。

海倫和休斯兩個鄰居都在案發現場看到了一個高個子白人、穿半長大衣,從容離開現場。此人被警方確定為有重大嫌疑。

警方將注意力集中在距離丹多家約半英里的巴里·喬治(Barry George)身上。喬治住在一個雜亂無雜的公寓里。他有一些人格障礙,20多年沒有工作。有跟蹤女性,性犯罪和其他反社會行為的歷史。

喬治屬於一個正常人眼中的那類「怪人」。1980年因冒充警察而被罰款。他欺騙當地報紙自稱空手道冠軍。他穿輪滑鞋飛躍四輛雙層巴士,摔成了骨折。《每日電訊報》稱醫生診斷喬治有六種人格障礙。

他有兩次婚史,日本前妻說喬治是怪物,經常攻擊她。然而,1989年至1994年與喬治結婚的托伊德女士表示,她認為喬治沒啥問題,並且「確定」喬治沒有殺死丹多。

喬治的出現又把案件引入了對於變態殺手的關注。順便說一句,英國警方在調查懷疑和吉爾案件有關的2000人時,發現有近200人有「不健康的特殊愛好」。

警方搜查了喬治的家,找到了一個筆記本,發現上面記錄了本區一些女性的名字和住址,還有一些槍販的名片。在他的收藏物中,就有丹多的照片,警方還發現了2000多張沒有來得及沖洗的底片,其中發現了喬治頭戴面具手持手槍的照片,而喬治手裡的那把槍,和彈道實驗懷疑的自製槍支是一致的。另外警察在房間里發現了一件和目擊者講述一致的外套:深灰色,半長款。更為重要的是,在外衣口袋裡檢測出一處非常少的殘渣顆粒,跟丹多案件中現場子彈的火藥殘留物質是一樣的。

在丹多案一年多沒有進展的時候,這已經是很大的突破。於是喬治受到監視,並於2000年5月25日被捕,5月29日被控謀殺丹多。

2001年7月2日,陪審團以10比1的多數判定喬治犯有謀殺罪。喬治被判處終身監禁。媒體對於這一定罪普遍感到懷疑,因為針對喬治的指控顯得很薄弱。至今坎貝爾探長也都承認,這些都只是間接證據,並沒有直接證據,逮捕喬治時距離丹多被殺已經過去了1年時間。媒體甚至指責警方拿喬治當替罪羊,只是因為喬治很符合人們想像中的壞人的樣子。

喬治在獄中上訴了兩此未獲成功,之後案件發生了一些轉折。2006年3月25日刑事案件審查委員會審查喬治律師提交的新證據,2006年9月槍械專家對主要調查結果表示懷疑。 2007年6月20日案件提交上訴法院。2007年10月12日喬治突然更換了律師。

喬治律師辯護認為,喬治的智商有缺陷,不可能完成謀殺丹多而不留痕這樣高智商的案件。律師在法庭上辯稱,外套口袋中的槍彈殘留物質並不能與犯罪現場最終聯繫起來。殘留物可能來自任何地方。它可能是煙花,甚至可能是警察作為證據拍攝時被污染而出現。

喬治的第三次上訴於2007年11月成功。2007年11月15日上訴法院推翻了謀殺罪,並下令重審。2008年6月9日法院開始二審。審判持續八周,最初的定罪被撤銷,喬治於2008年8月1日被無罪釋放。此時他已經服刑8年。

審理髮生轉折的一個背景是,在最初喬治被定罪之後,2002年7月,由大法官、總檢察長和內政大臣共同簽署、並且正式公布了一份政府白皮書——《所有人的公正》,預示著英國刑事司法制度正在進行一場深層次的改革。其中就包括要改革證據規則。

證據法學作為一門學科的興起,最早就起源於18世紀的英國。英國的刑事訴訟中,定罪的標準是「排除一切合理懷疑」,只有在證據達到按常理無可置疑時,法院才確認犯罪事實成立。

BBC的紀錄片解釋說,喬治上訴過程中,英國出台了一項法律,單一證據不可以作為定罪的證據。而喬治的案件中,只有相似的殘留物這一單一證據,因此不足以定罪。不管人們相信與否,法律認為喬治是無罪的。

在紀錄片中,坎貝爾探長也反思了偵辦案件的過程。為了偵辦此案,警方留下了 700份筆錄、 發(打)了7000份傳真和電話 ,2000人被列為嫌疑人, 辦案耗資200萬英鎊。

探長承認令喬治定罪的證據單一。但是他強調,「認為無罪不等於無辜」。

記者問他,假如你現在重新偵探,「還認為其他人會被送上法庭嗎?」。他思考了一會兒回答「不」。他堅信喬治是唯一的嫌疑人。

5.

丹多案20年未破,正義難以伸張,對於公眾的信心同樣是巨大的消耗。

很多人喜歡把丹多和黛安娜王妃做比較。從長相上看,兩人的確有神似之處,都是修長的身材、金色的短髮、精緻的五官、優雅的含蓄笑容。巧合的是兩人都生於1961年。黛安娜早於丹多兩年前車禍喪生。丹多和黛安娜兩人的命運轉折同樣令人唏噓。黛安娜找到了新的感情寄託卻意外離世,丹多也是通過努力達到了事業的高峰,並且經過多年的尋找,似乎找到了很多人夢寐以求的安全和幸福。兩人都留下了近乎完美的公眾形象,卻都在命運的關鍵轉折點香消玉損,留給世人「紅顏薄命」的宿命感和對理想人生的幻滅。

20年了,殺死她的兇手還沒有找到

尤其是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喬治被警方指控為兇手之後,媒體陸續報道出,喬治也曾經是一個狂熱的黛安娜痴迷者。太陽報報道,1983年,喬治闖入黛安娜居住的肯辛頓宮被捕。《每日電訊報》稱,「強有力的證據」表明喬治跟蹤黛安娜,他在被捕的那年「半夜在肯辛頓宮附近停留了4次」,太陽報援引罪犯專家Reid Meloy博士的話說,喬治「非常打算攻擊或傷害」黛安娜。

根據《鏡報》的說法,1997年黛安娜葬禮,喬治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蹲了整晚以獲得一個觀看的中心位置,葬禮中他舉起了一張標語牌給他的「心之女王」,簽名自稱黛安娜的堂兄。

丹多的死真的和公眾對黛安娜的迷戀和緬懷具有某種聯繫嗎?喬治真的將他對黛安娜的痴迷轉移給了丹多嗎?這都成了不解之謎。

已獲自由的喬治並沒有在記錄片中現身。喬治的逮捕、定罪、上訴、再審和無罪釋放在片中都以存檔鏡頭來出現。

真相如何,BBC的這部紀錄片也缺乏答案。《泰晤士報》事後評論說,這個片子「沒有驚人的啟示,只是悲傷的挫折。」

丹多謀殺案集合了驚悚和冷血,仍然是英國最引人注目的未解之謎。至今丹多在BBC 的同事的認為「這件事情發生了,這是毫無意義的事情。」「這只是一種隨意的野蠻行為,丹多在錯誤的時間出現在錯誤的地方。」

丹多死後,曾經和她一起主持節目的Nick Ross提議以她的名義組建一個學術機構,並與她的未婚夫Alan Farthing一起籌集了近150萬英鎊。2001年4月26日,以她命名的犯罪科學研究所在倫敦大學成立。這是世界上第一個致力於犯罪科學的機構。

真相或者永遠不會出現。丹多案涉及諸多話題,註定長久不衰。而喬治的最後釋放也顯示了法律的嚴謹。人們意識到,在真相和法律之間,存在著一個巨大的黑洞。在個人命運和新聞報道之外,還存在著一個不受邏輯控制的深不見底的世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大家 的精彩文章:

袁凌:遺體捐獻紀念牆上的一家人
歷史感,是這個時代最稀缺的品質之一

TAG:騰訊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