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38歲女子查出尿毒症,越透析卻越嚴重,醫生:一件事太不知克制

38歲女子查出尿毒症,越透析卻越嚴重,醫生:一件事太不知克制

尿毒症是腎臟疾病中最為嚴重的一種,並且一旦確診,就需要終生透析或者是換腎,但是因為換腎的費用昂貴,大部分人會選擇透析,維繫生命。

38歲的小慧兩年前便被確診了尿毒症,一直接受著透析治療,效果還算不錯。

可是最近幾周,小慧感覺自己的並且越發嚴重了,身體也越來越不受控制,難受的很。

小慧跟她的主治醫生溝通後,醫生也很疑惑,這是從來沒有發生過的情況,於是為其進行了近一步的檢查。

經過一系列的檢查,醫生驚訝地發現,其腹透液存在異常,發紅,像是有血。

進一步檢查,證實邢女士意外懷孕了。

後來通過了解才明白,原來小慧和丈夫的感情一直很好,她被診斷室尿毒症以後丈夫也不離不棄,在得知尿毒症患者不易懷孕以後,兩人在夫妻生活上就沒有做什麼保護措施。

並且最近丈夫的需求比較高,兩人也更是頻繁了些,沒想到竟然中招了。

得知原因,醫生很是氣憤,之前與二人說過,不宜懷孕,需做好措施,卻還發生了這樣的事情,都是丈夫惹的禍。

尿毒症者,不宜頻繁過生活的,其丈夫又不知克制,還不知道做好措施,意外懷孕,讓患者的腎臟負擔變大,加重了原有的腎臟損傷,導致了病情惡化。

小慧的丈夫聽後,也非常後悔,自己不應該亂來的。

腎臟疾病,發生時,身體會有四個明顯異常:

一、排尿異常

排尿困難的原因大致有兩方面:一方面是由於腎功能衰竭,無法生成尿液;

另一方面腎臟本身無病,但尿液蓄積在膀胱里,膀胱里尿管充滿了尿液但排不出來,這叫做尿瀦留。尿瀦留是膀胱病變。

二、疲乏睏倦

在腎衰竭早期時,人體會出現頭痛,記憶力衰退,疲乏睏倦等情況,等到晚期時,還會有嗜睡、神經模糊的情況。

尤其在經常忙碌的工作人群身上,即使自己出現疲乏睏倦,也不太會注意,以為是過度勞累所致,可經過休息之後還是一身疲憊,就一定要小心尿毒症了。

三、出現浮腫

浮腫是最能體現腎病的癥狀,當人體出現浮腫時,要檢查腎臟健康。

而人在患上尿毒症之後,也會表現出浮腫癥狀。

這是因為腎臟的代謝功能受到影響,體內的水分就無法及時的通過代謝功能排出體外,時間久了可能就會容易使人出現全身浮腫的現象。

腎不好時,早期僅在踝部及眼瞼部浮腫,休息後消失,若發展到持續性或全身性浮腫時,則說明腎病已經嚴重,需要就醫了。

四、沒胃口,皮膚癢

相關研究顯示,腎臟發生衰竭時,人體可能會發生代謝性酸中毒,腸胃功能會受到影響,導致人經常出現吃東西沒有胃口,噁心想吐等表現。

此外,約50%患者會在夜間經常感到皮膚瘙癢,而且這種瘙癢很難止住。

日常養腎,做好四件事:

第一個:茶飲護腎

生活中,想要腎臟健康,可以自己動手做點茶飲,每天喝一點,比白水好喝,比飲料健康,不同於傳統茶飲,還能護腎排毒!

動手做婆婆丁黃須茶:由婆婆丁,黃須,玉竹和玫瑰花適當的搭配而成。

婆婆丁對於腎臟的作用,在古書中便有記載,其還有「尿床草」之稱,可以促進身日中尿液和毒物的外排,減輕腎臟的負擔。

黃須入腎經,對於腎臟的作用可見一斑,並且還還具有利尿的功效,由腎臟疾病引起的下肢水腫,泌尿系統的感染均有改善的效果。

玉竹是一味養陰生津的良藥。《大明本草》裡面記載:玉竹「除煩悶,止消渴,潤心肺,補五勞七傷虛損,腰腳疼痛」。玫瑰花中和調節之用。

這樣搭配在一起,泡水喝,促進腎臟排毒,有利於保護腎臟健康!

第二個:莫要過度

適當的夫妻生活不僅可以增進感情,並且在夫妻生活的過程中還可以加速身體代謝有益健康。

但是凡事不可過度,腎臟的好壞和夫妻生活的治療有這密切的關係。

知道腎臟是人體養精的地方,過度的性生活也會讓腎臟透支,如果不稍加控制,也會影響到腎的健康。

第三個:常吃點黑

滋養腎臟,黑色入腎,日常多吃點黑色食物,有益腎臟健康,如黑豆、黑米、黑芝麻、桑葚等。

黑米有延年益壽之功,因此黑米又被稱作葯米、長壽米。它除了補腎,還非常適合孕婦、產婦補身子用,還被叫做月米、補血米。

養腎的佳品莫過於黑芝麻。在《本草綱目》中列為上品。經常吃可強壯身體,益壽延年,滋補肝腎,潤養脾肺。

中醫認為桑葚味甘酸,性微寒,入心、肝、腎經,具有補血滋陰、生津潤燥和補肝益腎作用。

第四個:控制口味

口味重的飲食習慣,傷腎、傷胃、傷血管。

1,少鹽:控制食鹽的攝入量,滿足人體需求即可。建議,成人每天鹽分攝入不超過6克。

2,少肉:蛋白質的補充,不僅來源於肉,可用植物蛋白代替,如牛奶、大豆及豆製品等,補充優質蛋白,還可控制熱量、脂肪的攝入。

3,少調味料:如醬油、雞精、豆瓣醬等,含鹽量也很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淺談養生1 的精彩文章:

TAG:淺談養生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