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MIT研究-辭彙量和說話方式的差異竟然是導致貧富差距的根本原因!

MIT研究-辭彙量和說話方式的差異竟然是導致貧富差距的根本原因!

交流次數的貧富差距

在今年初發表在《心理科學》上的一項研究中,麻省理工學院(MIT)的認知科學家給一些來自不同家庭背景的 4-6 歲的兒童佩戴了記錄家庭對話的錄音設備,這些孩子佩戴了記錄設備 2 天,除了睡覺以外都要戴著。

研究者們分析了每個孩子聽到的單詞數量、自己說的單詞數量,以及他們和父母對話的次數(一段對話的標準是:句子間的間隔不超過 5 秒鐘)。接著,研究者使用功能核磁共振成像(fMRI)技術對他們的大腦進行了掃描。

這項研究發現,不管父母是否有錢,和孩子你來我往的對話才是兒童大腦發育和語言能力發展的關鍵。

具體來說,在聽到的詞語數量、自己說的單詞數量,和父母對話次數 3 個指標中,對話數量最能有效預測兒童的語言水平(包括辭彙量、語法和言語推理),以及布洛卡氏區的活躍程度。

布洛卡氏區和語言的生成和理解有關,在聽別人說話和自己說話時,布洛卡氏區比較活躍。

(布洛卡氏區(紅色))

在這項研究之前,還沒有人發現辭彙量的差距會影響大腦的工作情況。這項研究的作者之一 Gabrieli 教授表示,「我們的研究首次發現家庭對話和兒童的大腦發育有關。家長和孩子的交流對兒童大腦生理髮育的影響就像魔法一般。」

這項研究也再次證實了貧富家庭之間的辭彙量以及交流量的差距:富裕家庭的孩子平均比貧困家庭的孩子聽到了更多單詞,也有更多的家庭交流。

一些家庭每小時只說 1953 個單詞,但是一些家庭每小時可以說 6991 個單詞;一些家庭的孩子每小時只說 300 個單詞,但一些孩子的每小時單詞量可以達到 1275 個。一些家庭每小時只有 86 次交流,但是一些 「話嘮」 家庭的親子交流次數高達 330 次。

Gabrieli 表示,「經濟水平更高的家庭的親子語言交互更多。」不過,那些雖然貧困,但是父母常常和自己嘰嘰喳喳聊天的兒童的語言能力和大腦活動和富裕家庭的兒童相當。這說明父母和孩子的交流能抵消家庭經濟狀況不良帶來的影響。

這項研究的主要作者、哈佛大學的認知神經學家 Rachel Romeo 表示,「許多人知道 3 千萬單詞差距的理論,也想讓孩子彌補這個差距,但他們僅僅單方面地對孩子說話,或是讓孩子看電視。我們的大腦掃描研究說明,語言的交互對於神經元來說有多麼重要。」

美國德拉瓦大學(University of Delaware)的教育學教授 Roberta Golinkoff 也贊同他們的觀點,「你可以一直不停地對孩子說話,但是如果你沒有和孩子展開對話,沒有關注孩子,你就沒有真正地給予他們所需要的技能。」

機器不能教導兒童,只有人類才可以

麻省理工學院的這項新研究也驗證了兒童發展領域的一個主流理論——兒童是社會學習者,和自己依戀的成年人的交互是最有效的學習方式。

兒童教育領域的權威、美國天普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凱西 · 赫希 - 帕西克(Kathy Hirsh-Pasek)說,「從很小開始,我們就通過別人來學習。」 小孩子喜歡模仿他們最為依賴的大人,因此對於兒童的成長來說,唱歌、抱抱、舉高高比平板電腦、智能手機等冷冰冰的高科技更有用。另外,對話和聊天所需的認知能力也比被動的傾聽要多。

這一點在一系列的經典實驗中得到了證實。

2003 年,在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的一項被引用超過 1000 次的研究中,華盛頓大學的學習及腦科學中心主任 Patricia Kuhl 和同事曾讓一些 6 個月 - 1 歲的幼兒學習漢語。

其中一些孩子是跟著老師學習,一些孩子通過觀看電腦屏幕上的錄像學習,而另一些孩子則是聽錄音學習。

結果,只有那些和真人學習的孩子學會了漢語,而其他 2 組孩子均不能掌握學習的內容。

Pasek 後來的一系列研究發現,想要讓孩子能通過屏幕學到知識的話,那麼屏幕里的那個人必須要能夠回應自己;如果只是給孩子放事先錄製好的視頻,比如那種錄播課,那麼教學效果就會很差。

換句話說,對小孩子來說看視頻學習是沒有用的,要讓孩子能學得進去,教學工具必須要有和教師聊天和互動的功能。

Hirsh-Pasek 認為,不能簡單地把孩子丟給 iPad 和電視機去教育,「機器無法成為同伴,它不具有社會屬性。雖然機器可以和人交互,但是它們不會適應交流的對象。」

另外,一些家長急於求成,給孩子閱讀超出他們年齡範圍的閱讀材料,而這也會適得其反。

劍橋大學的發展認知心理學家 David Whitebread 指出,紐西蘭的研究人員曾經讓一些 5 歲和 7 歲孩子提前 2 年上高年級的文學閱讀課,等到這些孩子長到 11 歲時,他們的閱讀能力並沒有比其他人更好,而且他們對於閱讀的態度更消極。

弗吉尼亞大學的教育學副教授 Daphna Bassok 表示,現在很多人認為 5-6 歲的小孩子就可以自己讀書了,但這和科學證據恰恰矛盾。在孩子能理解文章、能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感之前就匆忙讓他們自己獨立閱讀的話,孩子反而讀不好書,而且會不喜歡讀書。

和孩子交流的正確姿勢:你來我往

麻省理工學院的這項研究的主要作者 Romeo 和 Gabrieli 都認為,不管家庭收入如何,為了孩子的將來考慮,多和孩子對話和交流,對他們的大腦非常有好處。Romeo 表示,「最關鍵的不僅僅是和孩子說話,而是和孩子對話。不僅僅要給孩子的大腦輸入語言,還要使他們的大腦參與人際溝通。」

Romeo 表示,「從我們的研究來看,家長說了多少個單詞對於兒童大腦發育來說並不重要,關鍵在於對話的數量。」 實際上,家長甚至應該減少發言的頻率,多讓孩子講話或發表他們的觀點。

波士頓醫療中心 (Boston Medical Center) 的行為兒科醫生 Marilyn Augustyn 的看法也類似,「首先,我們要從孩子出生的第一天開始就對他們說話。其次,人際互動是語言發展的關鍵。給孩子放音頻,或者給他們聽成千上萬的單詞沒有意義,問題的核心是親子互動。」

那麼,怎樣和孩子有效地溝通呢?

哈佛大學兒童發展研究中心(Center on the Developing Child)和 Gabrieli 建議家長採用被神經科學家命名為 「serve and return」(你來我往)的方法——當兒童望著大人、向大人提問,或是發出聲音(咯咯笑)的時候,大人要帶著有愛的眼神看著孩子,或者發出有愛的聲音,同時回應孩子的問題。

哈佛大學兒童發展研究中心表示,你來我往這種互動方式能夠改變大腦結構,對兒童的大腦發育非常關鍵。

當小孩子說話、打手勢,或者哭鬧時,如果大人用有愛的眼神、語言或擁抱回應,那麼兒童大腦中和交流以及社會能力相關的神經元連接就會得到強化。如果孩子的監護人對兒童發出的信號和需求很敏感,那麼一個良好的 「你來我往」 環境就能建立起來。

反之,如果成年人對兒童不聞不問、答非所問,那麼這將損害他們的大腦發育。如果監護人對兒童的反饋時有時無、牛頭不對馬嘴,或者根本不反饋,那麼兒童大腦相應腦區的發育就會受阻。另外,如果監護人不能和孩子形成良性的互動關係,兒童的大腦甚至會受到二次打擊,產生有害的應激反應和壓力激素。

此外,哈佛大學兒童發展研究中心指出,多年的研究並沒有發現什麼視頻啊、錄音啊對幼兒大腦的影響可以和成年人的照顧和教育相當。雖然很多商家宣傳他們昂貴的玩具可以提升兒童的心智發展水平,實際上他們根本沒有科學依據。

2000 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芝加哥大學經濟學家詹姆斯 · 赫克曼(James Heckman)曾說,「家庭出身是美國社會不平等的最大來源。」這句話放在許多國家都適用。赫克曼提出,減少社會不平等的最好的方式就是在兒童發展上投資,越早越好。

真正的起跑線並不是用花里胡哨的高科技產品和網課堆砌的,而存在於你和孩子之間溫情而密集的交談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腦魔法師 的精彩文章:

TAG:全腦魔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