坑殺就已經夠殘忍的了,但是,古代對敵軍還有一種更為殘忍的方式
隨著影視產業越來越多地向中國冷兵器時代尋找素材,人們開始在各種影視劇中了解到中國古代的一些戰爭。古代戰場在人們心中是如此的震撼與神秘,只是因為我們並未親身參與其中。
事實上,古代的戰爭比影視劇中的更加殘酷血腥。
一將功成萬骨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其實,也意味著那個時代,有一段血流成河的悲壯歷史,「英雄」稱號都是踩著敵人的屍體獲得的。縱觀史書,「京觀」一詞躍然眼中,這個表面優雅的詞語,背後卻是層層疊疊的百姓屍骸,讓人悚然顫慄。
戰爭總有輸贏,勝方出於炫耀或是威懾的目的,會將敵人屠戮殆盡,然後,把他們的屍體或者頭顱收集在一起,整齊擺放,用泥土加固,鑄成一道人牆,這道人牆就被稱之為:「京觀」。張岱的《夜航船》中就說到了京觀:「京,謂高丘也;觀,闕型也。古人殺賊,戰捷陳屍,必築京觀,以為藏屍之地。古之戰場所在有之。」
根據史料記載,「京觀」在中國歷史上最早出現,是在烽煙四起的春秋時期。當時,晉楚兩國交戰,楚國勝利,為了震懾其他諸侯國,楚國將晉人的屍體整齊擺放於城牆之外,形成一道駭人的墳冢。由於,這個舉措有十分強大的威懾力,所以,即便它十分殘暴,但是,各個諸侯國並沒有明令禁止京觀,反而有一股越行越盛的風氣。
到了隋朝時期,隋煬帝心高氣傲,他三次下令攻打高句麗,但是,三次俱敗。不但如此,還受到了來自高麗的羞辱:他們將隋軍殺完之後,收集其屍體做成了京觀,以此,來達到炫耀和羞辱隋煬帝的目的。最終,直到隋滅亡,唐太宗領軍攻打高麗一雪前恥,並且,把隋軍的京觀一舉搗毀,讓他們的屍骸入土為安,唐太宗此舉也算是好事一樁。
根據統計,中國歷史上出現過的京觀多達七十餘次,所用屍體超過三十萬具。
而最大的京觀是在東漢末年黃巾起義時期,皇甫嵩鎮壓了這一次起義,並用十萬敵軍首級鑄成了一個巨大的京觀。可以說,就是這樣一個殺人機器似,被當時的統治者極力推崇,因為,憑他一己之力保住了統治階級地位和權力。在史料中皇甫嵩的形象大多是正面積極的,可見《後漢書》的作者在其描寫皇甫嵩的時候,字裡行間里對其的讚歎和推崇。
史載,百姓對其作歌:「天下大亂兮市為墟,母不保子兮妻失夫,賴得皇甫兮復安居。」皇甫嵩,甘肅人,叔父是東漢將軍,父親是雁門太守,出生將門的他放在現在也算是一個官二代,他本人又飽讀詩書武功高強,入仕以來平步青雲。當時的太尉、大將軍等人紛紛向他拋出橄欖枝,想要將他收入麾下,但是,年輕氣盛的他不願意屈居人下,都拒絕了。
公元一八四年,張角發動起義,天下響應。朝堂為之震怒,馬上採取了鎮壓措施。皇帝在洛陽外圍的八個關口都設置了都尉,以保護朝政中心的安全。此時,皇甫嵩升遷至左中郎將,和朱俊一起帶領四萬精兵共同鎮壓潁川。朱俊和黃巾軍兵刃相見,大敗。皇甫嵩退守長社,黃巾軍窮追不捨,率兵圍城,高下立見。
軍中不乏惶恐之聲,皇甫嵩冷靜沉著,出謀劃策:「賊人鄰草建營,易因風起火。若夜裡趁黑放火,他們定然慌忙散亂,此時若是出兵突圍,必能大勝。」當晚,果然有大風,皇甫嵩乘機命令士兵點燃火把利於城牆之上,又派精銳潛伏進黃巾軍隊伍中,大喊「失火」,與之呼應,風吹火星,果然軍營起火。
黃巾軍作為臨時組成的起義軍,並沒有豐富的戰鬥經驗,很快被大火慌了手腳。此時,皇甫嵩和朱俊突出重圍,和奉命趕到的騎都尉曹操一起連夜追擊,黃巾軍負隅頑抗,最後,數萬人被皇甫嵩等人屠戮殆盡。初戰告捷,皇甫嵩官升一等,攜數萬精兵乘勝進攻陳國等地區黃巾軍,黃巾軍大部分被殺戮,余者奔逃流亡。
自此,皇甫嵩威名遠揚,連連取勝,平定三郡。同年八月,黃巾軍又一大部被皇甫嵩擊敗,首領卜已被生擒,餘下七千多部下被屠殺。此時,張角率領的黃巾軍擊敗董卓,佔領河北等地。朝廷只好派出皇甫嵩前去鎮壓,在此緊要關頭,張角因病去世,其弟張梁取代哥哥率領黃巾軍。皇甫嵩首次正面迎敵張梁以失敗告終,便休整部隊,以靜制動。
張梁果然被迷惑,放鬆警惕之時,皇甫嵩乘其不備,雞鳴時分便率軍攻打黃巾軍。後者倉促迎戰,大敗於廣宗,張梁戰死沙場,黃巾軍戰死三萬餘人,俘虜六萬餘人。並且,皇甫嵩將張角屍首從棺槨中剖出,戮屍以泄憤。黃巾軍起義至此被鎮壓,皇甫嵩下令將此次屠殺多達十萬的黃巾軍和百姓屍體堆疊成山,並且,用泥土以加固,以此來炫耀自己的軍功。
同時,他確實憑藉這件事聞名於世,不僅如此,因為他在鎮壓起義中立下的汗馬功勞,皇帝任命他為車騎將軍,賞賜無數。至於他到底是真英雄還是一個血腥的劊子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定論,唯一可以確定的是,在戰亂的時代,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參考資料:
【《左傳》、《三國志》、《晉書》、《隋書》、《宋史》】
TAG:江山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