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5G信號會致癌?還會損害DNA?別信!

5G信號會致癌?還會損害DNA?別信!

這兩天,有關「5G信號會致癌」的傳言在網上流傳。傳言稱5G會導致心臟節律改變、基因表達改變,甚至會損害DNA、會致癌。最近,某國內門戶網站CEO也在公開場合對5G的電磁波安全進行質疑。這些究竟是真的嗎?

網傳消息截圖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搜索發現,網上流傳著不少關於「5G信號危害人體健康」的文章。其中,有一篇題為《不可告人的秘密——可怕的頻率: 5G時代的潛在危險》的文章稱:在世衛組織(WHO)下屬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的分類中,RFR(Radio Frequency Radiation,射頻電磁輻射)屬於2B致癌原,使用行動電話可能導致腦瘤;而5G就是一個「潘多拉鐵盒」,它允許機器(比如手機)之間實現近乎「無縫」的通信,低水平的RFR暴露,也會導致癌症等一系列病症。

所謂的「5G信號輻射」,屬於射頻電磁輻射。射頻電磁輻射又被稱作射頻輻射,是電磁波的一種形式,它由在空間中輻射的電磁波和磁能組成。射頻輻射是非電離輻射的一部分,是頻率在100kHz-300GHz的電磁輻射。

日前,工信部直屬中國通信產業權威媒體《人民郵電報》,通過微博發布《5G時代,我們要擔心射頻輻射嗎?》一文,對「5G信號會致癌」的說法進行闢謠。文章解釋,早在1996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制訂了「國際電磁場計劃」,以調查人體長期暴露在極低頻電場和磁場中是否會危害健康,我國也曾加入其中。最終該項目於2008年發布了評估結果與建議:迄今為止,沒有任何研究表明存在一致的證據,證明接觸射頻場強度低於造成組織發熱的限值,會產生不良健康後果。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在2018年的一份聲明中指出,目前手機射頻能量還是在安全限制內的,對公眾健康沒有太大影響。美國環境保護局(EPA)和美國國家毒理學計劃(NTP)也沒有正式將射頻輻射列為致癌物質。這篇文章還提到,射頻輻射的能量只能輕微移動或振動分子中的原子,而不足以電離它,比X光射線和伽馬射線等高能輻射安全得多。這證明,射頻輻射不會通過破壞DNA而導致癌症。

那麼,《不可告人的秘密——可怕的頻率: 5G時代的潛在危險》中提到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將射頻輻射列為2B致癌原」,是怎麼回事?

記者了解到,國際癌症研究機構是世界衛生組織下屬一個專業機構,它在2011年底把手機輻射列為可能導致人類癌症的物質(2B類)。「2B類」中的物質,是被認為「可能對人體致癌」的。但是,這些物質在動物實驗中發現的致癌性證據尚不充分,對人體的致癌性證據有限。同樣被列入2B類的可能致癌物質還有鹹菜、糖精和咖啡。因此,世衛組織定義的「可能致癌」,更多的是分類學上的意義。

資料顯示,「5G」的佔用頻段包含sub-6G和毫米波頻段兩種,其中sub-6G頻段的熱效應已經被核實,不會危害健康。而利用毫米波(mmWave)提高數據傳輸速度是5G技術的最大突破之一。毫米波頻段會不會影響健康?闢謠文章指出,基於現行標準的研究表明,目前依然不需要對毫米波過分擔心。科學實驗表明,在10毫瓦/平方厘米下持續8小時的60GHz毫米波輻射,不會引起眼部損傷。同時,相似條件下的皮膚實驗表明,它也不會對人體造成危害。

對於4G和5G通訊基站的輻射大小,據《經濟日報》報道,網路提速和基站輻射增值無關。4G和5G網路速度更快,不是靠增強通訊基站的信號發射功率,而是靠擴容傳輸帶寬,就像拓寬高速公路一樣。在4G時代,頻率帶寬大大提升,用戶覺得網速更快了,但4G通訊基站的輻射標準並沒有改變,還是要小於40微瓦/平方厘米。未來的5G通訊基站也是一樣。而且,通訊基站覆蓋越密,手機信號接收才越好,用戶受到的電磁輻射反而會越小。

(本文由祖北辰協助校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觀新聞 的精彩文章:

打球燒烤見天皇,特朗普訪日看似增添「令和甜度」,實則難掩美日分歧
高雄從上海進口可在高雄列印原產地證?上海審核通過全國首份原產地證書關境外自助列印

TAG:上觀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