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莊子:「敬之不喜,辱之不怒」的人,可以得到最大的自在

莊子:「敬之不喜,辱之不怒」的人,可以得到最大的自在

人道是什麼樣子?

環顧我們的四周,看看自己的內心,看到的這一切,都屬於人道的範疇。常人有喜、怒、哀、樂,事情有悲、歡、離、合。

莊子說:「忘人,因以為天人矣」。

忘記了人道,便成為順從天道的人。

有的人失去了一條腿,但是他並不自卑,也不怕別人嘲笑,而是坦然接納自己的缺陷,這樣的人就已經把毀譽置之度外;有的人經常遭到辱罵,卻不放在心上,不當一回事,這就是忘記了人道。

忘記了人道,就能順從天道。順從天道的人,有下面3個特徵,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

特徵1:順從天地沖和之氣,敬之不喜,侮之不怒。

我們普通人,別人讚美自己,做事得到肯定,就會很高興;而別人辱罵自己,貶低自己,做事情被否定,就會感到很氣憤或者難過。這是人之常情,情緒和心情容易被外界的因素控制。

莊子說:「敬之而不喜,侮之而不怒者,唯同乎天和者為然。」

有意志的人,可以慢慢控制自己的情緒和定力,不被外界干擾。

道家有一位得道之人,名字叫鬻子。他說,一個人的實力有多少,本來就擺在那裡,別人讚美你,並不會增加你的實力;而別人貶低你,也不會減少你的實力。

當你意識到這點以後,就不會把別人的評價看得太重。當一個人能放下自我,就能順從天地沖和之氣,達到「敬之不喜,侮之不怒」的豁達境界。

特徵2:讓情緒自然來,自然去,不執著。

莊子說:「出怒不怒,則怒出於不怒矣;出為無為,則為出於無為矣。欲靜則平氣,欲神則順心,有為也。欲當則緣於不得已。不得已之類,聖人之道。」

莊子的這個觀點,和我們習以為常的想法,不一樣。

莊子認為,發出怒氣,而出於無心,那麼這種怒火,就是無心之怒;有做作為而出於無心,那麼這種作為就是無為。

想要達到心氣神寧的狀態,這種想要,本身也是一種有意而為。

不得已而為,才是聖人之道。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們想要調服自己的情緒,那麼就要學會順導。讓情緒自然來,自然去,不執著它。

之前有個讀者,他說自己總是很煩躁,剋制不住,問我怎麼辦?

我說,你不要剋制它。讓它煩躁,你不當它一回事,正常做你的事情,慢慢地,煩躁會自己消失。你越是克制它,它的力量就會像彈簧一樣,越壓,反彈越大。

特徵3:順時而動,應事而為,不被個人心智干擾。

我們的大腦里,經常會有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聲音在掐架。

比如,你在減肥,卻又忍不住想吃東西。這個時候,一個聲音會說,忍住,要少吃點;另一個聲音說,餓死了,真的好想吃呀。最後還是吃了,還會安慰自己說,吃吧,吃飽了才有力氣減肥。

這個例子,就屬於被個人心智干擾。

每個人的心智,都會有很多矛盾的聲音,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感到糾結」。

心智干擾,會浪費人的心神和能量。

放下自我,不胡思亂想,該做某件事的時候,就立即去做,不思來想去很久。

莊子形容這種狀態,說:「在己無居,形物自著;其動若水,其靜若鏡,其應若響。」

當一個人,可以停息大腦中的不同聲音,就能節省能量消耗。

這樣的人,不被個人心智干擾,行動敏捷,做事高效,順時而動,應事而為,從而得到最大的自在。

每天解讀一篇經典,喜歡的朋友,可以點關注,和我一起堅持讀書、提升自己。本文由易瑾還原創,歡迎轉發,分享給更多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易說蓮花 的精彩文章:

很多人不知道,老子用這種幽默的方式,教人放下焦慮

TAG:易說蓮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