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殺降不祥,為何還是有這麼多名將這樣做?他們遭報應了嗎?

殺降不祥,為何還是有這麼多名將這樣做?他們遭報應了嗎?

軍功授爵制的出現和廣泛運用於戰爭當中,將斬獲首級和功勛大小掛鉤在一起。自商鞅變法後,秦國士卒上陣殺敵,人人都系有一類似皮帶的東西,用作掛敵人首級,以待戰後軍法官查驗記錄。導致士兵們殺紅了眼什麼都不顧,就算敵方有人投降也不停止殺戮的腳步,那一條條生命成為他們眼中的珍寶。殺降不祥這一說法早在春秋戰國便有,風靡一時,除長平之戰外,基本很少有大規模殺降俘的惡劣事件。殺降不祥看似是一種現代科學中的封建迷信,可還是有很大道理的,尤其是在古時候,但為何還是有那麼多名將選擇這樣做呢?他們遭報應了嗎?

殺降不祥,其實應當還有後一句,十分搭對的後續「活千人者封子孫」,殺死投降的人不吉利會有惡報,使千人存活下來可福及子孫後代。殺降在亂世是極其普遍的現象,硬性的刑法規範不了他們,何談道德規範。殺降的原因有很多,古時名將這樣做由他們的道理。

比殺降更過分的是屠城,還不是有那麼多人做了。殺降有著以下這麼幾個大優點:一是打擊削弱敵方有生力量,讓被俘虜的降卒不能重歸以前的部隊;二是節約糧食,避免不必要的浪費;三是減輕輜重,不用帶著他們到處跑;四是不用分散力量控制戰俘;五是可以快速前進不受阻礙,一勞永逸。

戰國最著名的殺俘事件正是「秦趙長平之戰」的白起,四十五萬人被先殺後埋,只放歸240名年紀尚小的士兵去報信。當時各諸侯國的人看向對方的眼光有點類似如今中國人看越南、緬甸、寮國、朝鮮、韓國、俄羅斯等國家一般,並不是像秦始皇統一後的百姓共有的華夏觀念。若白起不坑殺他們,首先糧食不夠,第二沒法將其轉換為秦兵,第三數量太多看管難度過大。從這方面看,白起殺降是有他自身的道理,作為秦軍統帥無可厚非的選擇。

巨鹿之戰項羽殺降,同樣是差不多是這個道理,可以另外加上一個泄憤的原因,自己的憤恨和麾下將士的憤恨,九死一生才贏下這場戰爭。漢武帝朝的相面師王朔曾言李廣難封就在於他殺降,《史記-李廣傳》:禍莫大於殺已降,此乃將軍所以不得侯者。還有三國的曹操屠徐州。

成吉思汗的蒙古鐵騎能縱橫天下,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在戰爭結束後他殺光沒及時投降的俘虜,震懾敵人。大部分殺降是發生在普通士兵身上的,因為他們需要人頭記戰功。當然了,也有的將軍殺降是興趣愛好,比如明初的常遇春(他根本不管殺降祥不祥),給朱元璋帶來過大麻煩。

戰場殺戮見慣了人頭落地,生離死別,對殺降不祥這事多少有點免疫沒感覺,因為他們直面過死亡,有過直觀感受,這些降卒曾經是想置自己於死地的敵人,殺了就殺了。殺降,對朝廷皇帝大臣和民間百姓士子是一種十分殘忍的事,覺得要是自己肯定不會這樣做,認為這樣會禍害自己和子孫後代,僅此而已。

許多知道殺降不祥仍舊這麼做的,大都是名將,不然沒這麼大的氣魄和膽識,更沒那麼大的勇氣被人指指點點、史書黑化。殺降不祥真的是迷信嗎?那些名將遭報應了嗎?白起被秦昭襄王因小事賜死,項羽被五人分屍,李廣羞愧自殺,曹操一生被頭痛折磨,鐵木真征戰途中突然離世,常遇春四十歲毫無徵兆地病卒。

總結一下就是:殺降不祥真是有點道理,古來如此多的名將殺降,最終結局都不太好,尤其是常遇春,不僅害死自己,還遺禍子孫。

後話:北宋初年,朝廷定下「禁止殺降」的律條,數代帝王也強調此事,一經發現要求嚴懲,產生的效果很明顯,有利於政局和統治的穩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今人說古啊 的精彩文章:

清朝276年唯一一位配享太廟的漢人,為何落得無官無爵凄涼晚景

TAG:今人說古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