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澎湃晶元:你們還期待嗎?
自主研發晶元是一把雙刃劍,好的一方面是實現了核心元器件的「自主可控」,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對上游廠商的依賴和應對行業波動帶來的各種不確定性。而另一方面的問題在於面對高昂的研發成本、重重的專利壁壘以及每況愈下的市場狀況,小米真的能夠應對么?澎湃晶元的未來之路能走多遠,還是挺讓人擔憂的,畢竟晶元是需要長期耕耘,時間浸潤才有可能出成果的行業。
在中高端晶元上,小米一直和高通保持著長期合作。處理器晶元作為手機最核心的技術,在行業競爭、成本和風險上都不是一般公司能玩地轉的。正因為這種「拿來主義」,才讓小米等眾多內手機廠商能夠快速發展起來。如果硬是真刀真槍的自研晶元,估計目前國內手機廠商也就華為一家。
早在2017年2月28日,小米就已經發布了其自主獨立研究的晶元澎湃S1,而小米5C成為了首款搭載該晶元的機型。然而,經過了近兩年時間,澎湃的下一代晶元都沒有和消費者見面,讓人們不禁疑惑,小米是不是已經停止自主研發獨立晶元了?在澎湃S1之後,小米推出澎湃S2處理器的消息傳了很久,但是時間過去20個月了,小米依然沒有推出澎湃S2處理器,之前的傳聞小米已經放棄澎湃處理器,松果電子主要轉向難度更低的IoT物聯網晶元了。
澎湃 S1 採用了與聯發科 P25,高通驍龍 626,還有華為海思麒麟 655 同樣的內核進行定製,即 64 位 AMR 的 Cortex-A53 內核。而且,澎湃 S1 也將其設計成了八核晶元,由 4 個 2.2GHz 的高頻內核與 4 個 1.4GHz 的低頻內核通過 big.LITTLE 組成,較小內核的那一組有助於平衡續航和性能。
雷軍也曾做過「十億起步,十年結果」的心理準備,孤注一擲的背後,外界的解讀多集中在降低成本提升議價能力,解決上游晶元供應商的卡脖子問題,畢竟供應鏈問題曾讓小米一度失去批量銷售的最佳時機,這才有了雷軍那句「如果想在這個行業裡面成為一家偉大的公司,我覺得還是要在核心技術上有自主權,公司才能走得遠。」「賭氣」並不像是雷軍的風格,尤其在晶元這麼重要的領域,這必定是個思慮良久的結果。
小米計劃將30%IPO募集資金用於研發及開發智能手機、電視、筆記本電腦、人工智慧音響等核心產品;30%用於全球擴展;30%用於擴大投資及強化生活消費品與移動互聯網產業鏈;10%用作一般營運用途。如今的小米早已不是當初那家完全倚靠手機業務的公司,超過10億的資金投入讓小米擁有了自主研發SoC的能力,澎湃S1成功實現手機的量產搭載,但小米的智能硬體產品同樣使用著第三方半導體公司的晶元,在接下來的資金分配中,如何側重自然不必多說。
當5G時代真正來臨時,自主研發的晶元一定不會是帶領小米實現搶灘登陸的核心關鍵,這不僅來不及,也不太現實。況且5G帶來的不僅是手機市場的顛覆,還有LoT平台和智能硬體的真正爆發,無論從既有優勢還是商業模式出發,這裡都是小米不可丟失的重要戰場。
遙遙無期的澎湃S2,究竟是被什麼所阻擋,中興事件後國內曾掀起一股「晶元熱」,但晶元這種投入高、風險大、回報晚的高壁壘行業,可不是誰都能玩的,尤其對於主營業務不在於此的公司而言,小米砸了十多個億好不容易做出了第一代松果晶元,還會繼續這種虧本買賣嗎?關於小米造芯,可謂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從目前殘酷的競爭態勢看,小米造芯不如小米用芯;從更長遠戰略的意義看,小米還是要站出互聯網公司姿勢的同時考慮自己的硬體。在經營多年後,由於缺乏技術壁壘,小米的模式被人學去,也促成了OV等廠商的後來者居上。小米也的確有IoT和電商等支撐點,但手機依然是它的生命之柱,不管小米是不是一家互聯網公司,晶元的缺失都是一個硬傷。
※大部分人在使用的手機,國產中端性能最強和最漂亮的4款全屏手機
※你準備好迎接好手機了嗎!最強配置和顏值最高3款旗艦機即將到來
TAG:火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