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華日軍關東軍和華北方面軍司令官級別
日俄戰爭結束以後,日本將遼東半島改稱關東州,日軍就賴在東北不走了。此後,日本將原關東都督府陸軍部升格為關東軍司令部,關東軍正式命名。
所謂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日本軍人在東北換了一茬又一茬,前後有數百萬軍人在關東軍服役,直到1945年8月8日,蘇聯根據雅爾塔會議精神,宣布從次日起與日本進入戰爭狀態。
隨即,150多萬蘇軍在戰機、坦克、火炮等重型武器掩護下迅速南下,在不到7天的時間內,分割包圍了將近70萬日本關東軍,擊斃8.3萬人,有57萬餘人投降,關東軍土崩瓦解,被押解去蘇聯境內的俘虜收容所。
1942年10月,日本政府將關東軍司令部升格為關東軍總司令部,增設兩個方面軍司令部和裝甲軍、關東防衛軍司令部以及第2航空軍司令部,關東軍的兵力達到頂峰。
在日本陸軍中,關東軍裝備最好戰鬥力最強,有「皇軍之花」之稱;在極盛時,共編有31個步兵師團,11個步兵和坦克旅團,1個敢死隊旅團和2個航空軍,共約100餘萬人。
隨著太平洋戰爭的爆發,日本關東軍主力逐漸被抽調至太平洋戰場;1945年1月,日軍大本營再次抽調關東軍13個師團赴太平洋戰場。
1945年5月,日本為防止蘇聯可能進行的進攻,再次擴充關東軍兵力,將在東北的25萬退伍的日本軍人重新徵召,編成了8個師團、7個混成旅團、1個坦克兵團和5個炮兵聯隊,經過迅速補充,關東軍兵力達到24個師團,約70萬人。
歷任關東軍司令有據可查的共有15位,首任司令是立花小一郎陸軍中將(1919年-1921年),末任司令是山田乙三陸軍大將(1944年-1945年),另外有7人為陸軍中將,6人為陸軍大將。
華北方面軍,是日本侵華戰爭時期的一支軍隊,其前身為「中國駐屯軍」,1936年6月以前僅有兵力1771人;盧溝橋事變以後,日軍開始向平津一帶增兵,1937年8月31日,日軍將「中國駐屯軍」改編成華北方面軍,司令部設在北平翠明庄。
1941年7月,華北方面軍下轄第1軍、第12軍、駐蒙軍和直屬第27、第35、第110師團及4個獨立混成旅團,成為日本在華最大一個方面軍,總共約有18個師團的兵力。
華北方面軍首任司令官是寺內壽一陸軍大將,末任司令官是根本博中將,此外,杉山元大將、多田駿中將、岡村寧次大將、下村定中將都曾擔任過華北方面軍司令官。
綜上,關東軍是侵華日軍最大的作戰單位,設有關東軍總司令部,下轄兩個方面軍司令部和裝甲軍、關東防衛軍司令部以及第2航空軍司令部,司令官為陸軍大將,或陸軍中將。
華北方面軍,是八路軍與之浴血奮戰的死敵,從1937年8月底成立,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為止,經歷了抗戰的全過程。
在侵華日軍中,華北方面軍是其最重要的戰略集團之一,是最大的一個方面軍,總共擁有18個師團的兵力,在首任司令官寺內壽一大將指揮下,華北方面軍由北平進佔山西、陝西、甘肅,直取蘭州。司令官為陸軍大將,或陸軍中將。
TAG:國平視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