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解放日報創刊70周年,他們濟濟一堂共話「守正」與「創新」

解放日報創刊70周年,他們濟濟一堂共話「守正」與「創新」

5月,生機勃發的時節。

5月28日,一個與上海解放緊緊相連的特別紀念日。

70年前這一天——上海解放第二天,一份散發著油墨香、記載著城市新生的報紙送到上海市民手中。從此,這張報紙與時代年輪同步前行,與家國城市命運與共。

70年後這一天,上海展覽中心友誼會堂,各界代表濟濟一堂。白髮蒼蒼的老報人、風華正茂的年輕記者,與《解放日報》相識數十年的老讀者、剛剛結緣的新讀者,共同回眸黨報光榮歷程,一起展望更加美好的未來。

薪火相承一路同行

98歲的丁柯和90歲的潘慧南相逢在會場。「小潘!」「老丁!」老報人驚喜的語調中,不時蹦出一幅幅創刊初期的畫面,一個個熟悉的老同事名字。

「我進報社時,丁老師是我們支書。」潘慧南解放前是奉賢一名地下黨員,1951年進解放日報社,在「讀者來信組」處理來信、接待讀者。後來,她成為一名文藝記者,幾十年記者生涯寫出了很多精彩稿件。丁柯全程參與了《解放日報》的創刊。看著創刊號的複製版,丁柯清楚記得,惲逸群宣布接管令,下午三點進申報編輯部,要出第二天的解放日報,「8個版,原來擔心沒稿子,最後卻是稿子太多塞不下。我和編輯又刪又改,才和工人們一起把版面搞定。」丁柯回憶,「健在的人中,我大概是最清楚創刊的了,要記錄下來,才能不忘初心,傳承下去。」前不久,丁柯動筆寫下8000字文章,還原上海《解放日報》創刊始末。

創刊之日起,《解放日報》始終記錄時代溫度,見證並推動國家和城市發展。座談會前播放的短片中,七十年瞬息而過,留下一個個或驚心動魄或溫馨感人的瞬間:創刊前夜,漢口路編輯部內徹夜燈火通明,爭分奪秒;開闢「讀者來信」,信件要用麻袋來裝;《十個第一與五個倒數第一》,引發對城市建設的深層思考;四篇「皇甫平」評論,為改革搖旗吶喊……

「解放日報做了媒體最應該做的事,一直立足於引導形成社會良好風氣。」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大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終身教授王振義說,他比《解放日報》「年長」了25歲,一直看解放日報,「知識分子怎麼改造自己,是解放日報告訴我的」,1951年,他毅然報名參加抗美援朝醫療隊;「怎麼為人民服務、清貧做醫生,也是解放日報告訴我的」,上世紀90年代他主動退還多餘診金,還與同事發起「從我做起,以實際行動帶頭糾正行業不正之風」的倡議。這些事被報道後,在當時的醫務界產生很大影響,推動行業的健康發展。

如今,95歲高齡的王振義仍會每天翻閱《解放日報》。「我還每天看上觀新聞呢,我也是地道的網路原住民。」他說,全媒體時代,《解放日報》在輿論場中仍會發揮「定海神針」的作用,傳達正確價值觀。

融合轉型擁抱新時代

進入新時代,媒體融合發展,成為一道必答題。2016年解放日報在全國省級黨報中率先推行「深度融合、整體轉型」改革,通過全員打造上觀新聞新媒體平台,率先實現主力軍向互聯網輿論主陣地戰略轉移。

「只有堅持銳意進取、改革創新,黨報才能始終與時代同步伐、與人民共命運,才能在時代發展的主流中真正履行好職責使命,不斷推動時代和社會向前進步。」解放日報社黨委書記、社長李芸說,新起點上,解放日報始終牢記「導向為魂」,凸顯「黨報姓黨」這個鮮明底色,努力增強正面宣傳吸引力感染力;始終牢記「移動為先」,凸顯「合而為一」這個改革精髓,創新表達,不斷提升傳播力影響力;始終牢記「內容為王」,凸顯「精品黨報」這個定位特色,成為了解上海的第一選擇;始終牢記「創新為要」,凸顯「自我革命」這個奮鬥精神,以深度改革推進深度融合。同時,堅持強化隊伍建設,全力提升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建設一支勝任全媒傳播的黨報人才隊伍。

「深度融合、整體轉型影響著我們每一位記者、編輯。」解放日報首席記者徐蒙說,融媒體時代的工作方式變了,工作節奏變了,但最重要的是,新聞人有了一個更寬廣的平台,去實現自己的理想和初心。徐蒙介紹,最近在采寫一篇關於上海經濟的重點報道時,報道團隊里的70後、80後、90後一起頭腦風暴,在二十多個標題里選擇最適合互聯網傳播的題目,「每一次報道戰役都是創新的挑戰,只有不斷創新,才能不留遺憾,讓報道發揮更大的價值。」

「解放日報」四個字,已不僅僅代表一份報紙,更意味著多個平台、多元產品、多線傳播。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黃瑚說,他不僅把《解放日報》作為新聞紙讀,從中獲取時政等各類信息,而且還把它作為教科書讀,總能從中獲取教學所需的最新案例,不少新聞、通訊、評論,成為課堂教學、討論乃至考試的素材。」黃瑚說,進入新媒體時代,「90後」「00後」學生與紙媒關係漸行漸遠,解放日報順應時勢,如今在高校學生等年輕人中培養了不少上觀新聞讀者,「我相信它能與當年的《解放日報》一樣成為學生之所愛。」

守正創新凸顯擔當

收藏了自創刊號以來所有的《解放日報》的讀者董利華,一早從浙江趕到上海,參加這個特殊「見面會」。「以前只見報紙,這次見到了報紙背後辛勤耕耘的記者編輯,看到充滿活力、有智慧、又肯奮鬥的年輕一代,由衷感到高興。」在他看來,解放日報有擔當精神,值得信賴。「企業發展最需要權威、準確的信息,解放日報給了我最早、最豐富的信息,讓我在決策時少走彎路。」在他印象里,《解放日報》不止是上海的報紙,長三角不少人都在訂閱。「只要堅持發出真實、權威的聲音,讀者就會跟著走。」

與解放日報始終有著淵源的延安客人也來到了會場。「我們始終懷著一份特殊的感情關注《解放日報》。」延安新聞紀念館館長劉金林說,1941年,為適應抗戰需求,黨中央將延安《新中華報》和《今日新聞》合併,出版《解放日報》。1949年,黨中央決定把《解放日報》的報名交給上海,一直延續至今。「現在我經常閱讀《上觀新聞》,『解放日報』已不只是傳統意義上的一份報紙,它通過多個平台,不斷擴大傳播力和影響力。」在他看來,解放日報的創新是堅守本色的創新。「這幾年,解放日報一直組織青年記者來清涼山『尋根』,繼承革命優良傳統。」

「2007年起,中國足球進入低谷,我當時有一些呼籲和提議,解放日報立即跟進報道,給了許多支持。」上海崇明根寶足球基地負責人、上海足協總顧問徐根寶說,解放日報一直為中國足球、上海足球的發展鼓與呼,尤其是他在崇明創辦根寶足球基地,著力為上海、為中國足球培養青年人才,解放日報一如既往關心支持,多次進行深入專訪和報道,使得「十年磨一劍」的口號傳播開來,發揮了黨報的輿論引領作用。「我也一定會用『再磨十年劍、泰山不可擋』的精神,為中國足球再作貢獻。」

70年櫛風沐雨,70年春華秋實。在新的起點上,務實奮鬥、守正創新,解放日報「再出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觀新聞 的精彩文章:

70年,70部電影,銀幕書寫時代
鑄就堅不可摧的護民之盾!李強、應勇和東部戰區副司令員等觀摩上海人防演練

TAG:上觀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