坑殺是不是活埋?白起坑殺40萬戰俘的真正原因,很少有人想到
上世紀90年代,在山西的一個村子裡以外發現了一個規模巨大的坑葬群,實地勘測之後,從中取出來了大量的箭失和屍骨,經過仔細分析斷定此處就是長平之戰的古戰場,將屍體的殘骸拼湊好以後,不禁倒吸一口冷氣,有的僅有軀幹,有的胸骨中還插著箭頭,沒有一個完整的屍體,可見這些人生前都受到了致命傷,因此有人對白起坑殺趙國士兵提出了質疑。
事情的真相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公元前260年,戰國時代接近尾聲,秦趙兩國在長平展開了一場戰略決戰,此戰對雙方都意義重大,這是一場賭上前途,賭上國運的戰爭,秦國稱霸的野心不再掩飾,勢必要統一全境,對此趙國沒有選擇只能放手一搏。
後來秦國進攻韓國,奪取上黨郡,韓國國君本想著割地求和,上黨郡郡守卻不願臣服,私下與趙國密謀,甘願獻出上黨郡,以此拉攏趙國共同對抗秦國,在十餘座城池的誘惑下,年輕的趙孝成王動搖了,他找了平陽君商量該怎麼辦,結果平陽君極力反對,後來平原君覲見,勸說趙王守下城池,送到手的城池為何不要,如果秦國來襲,有廉頗在必定能安枕無憂。
渴望建立功業的趙孝成王決定手下,果不其然趙國的做法引起秦國不滿,決定出兵,公元前260年,秦將王齕領兵戰於長平,趙國派出廉頗應戰,此時廉頗年紀已經不小了,不過還有一戰之力,廉頗知道秦兵作戰勇猛,因此不與其正面對抗,採取防守態勢堅守不出。
廉頗本想用這種方法挫傷秦軍銳氣,等到時機成熟後殺出去,然而趙王卻以為廉頗膽怯,沒有作為,多次下令催促廉頗作戰均沒有回應,加上此時秦國在趙國內部散布謠言,說廉頗不出擊是在等待時機投降,而秦國此時最怕的只有趙括。
急迫的趙孝成王不顧反對,堅決任用趙括為前軍將領,正中秦國下懷,隨著趙國臨陣換將,秦國也派出了自己最大的殺器——武安君白起,這個戰國時期令人聞風喪膽的殺神,白起出生時,秦國就已經完成了商鞅變法,建立了一定的軍事基礎,此後不斷出擊各國。
白起也開始嶄露頭角,一生征戰無數從無敗績,長平之戰更是白起最經典的一次戰役,這場大戰耗盡了雙方國力,對峙的幾年間內,不斷消耗財力物力,時間一長實力相對弱小的趙國就堅持不住了,最後無奈之下,趙括決定突襲,最終被亂箭射死,趙軍無奈投降。
史載:「括軍敗,數十萬之眾遂降秦,秦悉坑之,趙前後所亡凡四十五萬」,四十多萬趙軍將士慘遭坑殺,消息傳回之後,趙國家家戶戶披麻戴孝,哭喊聲震天動地,整整四十萬人,這個數字瞠目結舌,古代生活條件不足,人口數量無法與今天相比,四十萬是趙國全部力量了,此戰過後 趙國再也無力發動戰爭,只能等待著命運降臨。
對於坑殺這一結果,很多人都不信服,實際上坑殺並不一定指的就是活埋,也有可能是被殺死之後,集中埋在了一起,無論是那種手段,都十分殘忍,面對已經投降的士兵們,秦軍殘忍的將他們坑殺,致使兩國之間的仇恨越來越深。
也有人說既然都投降了,為什麼不把他們都收編為己用,至少也是一股力量,其實並不然,秦趙兩軍對峙多年,糧食問題嚴峻,甚至出現了吃人肉的慘劇,對於這些投降的人,如何安置成了一個十分棘手的問題,自己人都吃不飽,拿什麼來供養趙軍降兵呢?
對此白起有了結論:「趙卒反覆,非盡殺之,恐為亂。」在他看來收留趙軍是一種禍患,而且白起打仗,常常殺降,為此美其名曰是給秦軍謀福利,這又是怎樣一回事呢?
商鞅變法以後在秦國制定了嚴格的賞罰制度,尤其是鼓勵士兵上戰場廝殺,還會根據殺敵多少獎賞功爵,規定如果士兵能取得敵人首級,則會賞賜良田一頃,爵位一級,還會免除刑罰,重賞之下必有勇夫,每逢打仗秦軍各個身先士卒,勇猛衝鋒。
當然有賞也有罰,如果自己損失慘重,還要遭受懲罰,如此一來就必須要大大殺傷敵軍才可以,白起征戰一生,從來都是有了完全把握之後才會動手,每次都以壓倒性的勝利取勝,此時秦趙雙方對戰,白起以重兵圍困,只是將趙國的先行部隊打敗,後續還有幾十萬人存活。
因此這些戰功根本不夠分的,如果不大開殺戒士兵們沒有功績,自然心生不滿,甚至回國之後還會遭到懲罰,白起不想挫傷士兵信心,因此只能出此下策,《史記》記載,死戰戰場上的趙軍大致有六萬人,但是秦軍卻有二十多萬,根本不成正比,就這樣的功績如何讓人信服,按照秦國「首功制」,殺了降兵,皆大歡喜,既能讓士兵得到獎賞,也能鼓舞士氣。
而且秦軍士兵足夠強大,對於這些慘殘弱的降兵,或許真的沒有看在眼裡,萬一讓他們加入秦國,這些人的吃飯也是一個大問題,更不能放他們回家,不然就前功盡棄了,因此白起出於多方考慮坑殺降兵,或許這一切也不是白起能左右的,甚至白起都不能掌控自己的命運,畢竟真正下決定的還是皇帝。
參考資料:
【《史記·秦本紀》、《長平之戰》】
TAG:靜說歷史L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