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練習太極拳,在質不在量,在精不在多,應該把功夫下在哪裡?

練習太極拳,在質不在量,在精不在多,應該把功夫下在哪裡?

文|網路 編輯|禪音

太極拳的本質是武術,練習太極拳重在提高質量。太極拳的特點圓活輕靈、柔和緩慢 沒有人群限制,太極拳可用作防身和健身。在太極拳實戰中,要學會融會貫通。

練習太極拳重在提高質量初學太極拳不要練習太多,對拳理拳法不熟練,容易走向誤區,要多看、多問、多學。習練太極拳在質不在量,在精不在多。練拳當然要有動作,沒有動作就沒有拳,也沒有運動。

所以學拳從動作開始,是完全必要的。但不能只停留在外形動作上,更不能滿足於學了多少套路,多少器械。

練拳要下功夫,但功夫下在哪裡,卻有很大的區別。不少人把功夫下在多學動作上,一套還沒有打好,又學另一套;拳還沒打好,又學劍刀扇;學了這家,又學那家,不一而足。把精力全放在「量」上,功夫全下在「多」字上。學習太極拳不僅要重視外在姿勢,還要重視內在的修鍊,通過太極拳學習能修身養性。但認真檢查起來,不用說「內功」,即是外形,也處處不合要領。打出拳來不是平擺浮擱,平淡無味,徒走形式,人稱「太極操」,就是直來直去,僵硬笨拙,如同棍子,人稱「長拳慢練」,完全體現不出太極拳的韻味與特色。

在這種「速成」過程中,還往往養成了許多錯誤的習慣動作,改正起來很困難。結果走了很大彎路,造成「消化不良」,不但影響了水平的提高,更降低了太極拳的健身效果,也影響了人才的造就,所以有人感慨地說,現在是「練拳的人多如牛毛,練成的人稀如麟角」。

這是目前太極拳活動中的一大偏差,一大誤區。如何糾正這一偏差,走出這一誤區?這就要改變練拳的努力方向,從一味追求數量,改變成重在提高質量;從在「多」字上下功夫,改變成在「精」字上下功夫,以提高動作的質量水平。每天堅持練習太極拳能提高身體協調性和穩定性,太極拳也是門博大精深的學問。

質與量是矛盾統一的關係,沒有量就沒有質;但量與質比較,更重要的是「質」。太極拳的高水平,主要表現在高質量上。那麼,太極拳「質」的含義是什麼?又如何提高動作質量?我的初步認識如下。太極拳的「質」,應該主要指「內功」。太極拳是內家拳,「在內不在外」。內功包括內意、內氣與內力。「意到,氣到,力到」。

內意是條件,內氣是中心,內力是結果。三者結合產生「內勁」。習練太極拳有沒有「內勁」,內勁強弱,是衡量動作質量的主要標準,也是太極拳健身的基礎與技擊的動力。「內功」的具體體現可分內外兩方面。

從外觀看,有「內功」的動作會顯得十分渾厚、凝重、粘稠。「舉按如有物,進退如有阻」。舉手投足都不是輕而易舉的,似乎四肢都用膠帶牽拉著,又像在泥水裡打拳,相吸相系,每個動作似乎都要費很大的氣力才能完成。這就是練拳人常說的「有東西」,即有豐富的內涵,充分體現動作的攻防含義。

旁觀者看來,會感到味道濃厚,韻味無窮,既顯示太極拳的深厚功力,又顯示出豐厚的文化底蘊,極具藝術性與觀賞性,給人以美的享受。既使不會打拳的人,也會駐足觀看,讚嘆不已,其中許多人就是由觀賞練拳而被吸引到太極拳隊伍中來的。

有「內功」,更重要的體現是練拳人內在的感覺。主要有沉重感、膨脹感、麻熱感與舒適感。有了「內功」,身軀,特別是四肢,會感到十分沉重,抬不起來,放不下去。這是主要靠身體自重,所以說「在氣力不在體力,在重量不在力量」。全身又像充滿氣的氣球,每個部位都在向外膨脹,處處是勁。

首先是雙手會發麻、發熱,指尖像針扎蟻爬,看上去雙手發紅,比平時顯得粗大。這就是所謂「氣感」!「氣」是一個傳統概念,是一個十分重要,又很微妙、神秘的問題,在拳論上經常出現,議論很多,分歧也很大,這裡不做討論。但「氣感」確實存在,很多人都有體驗。這也正是氣血暢通,特別是微循環加強的表現。

此外還有其他生理反應,如不斷有口水(津液)涌出。津液營養豐富,十分珍貴,古人稱為「瓊汁玉液」。出不出口水,也是衡量動作是否正確,質量水平高低的重要標誌。腸鳴排氣則是腸胃蠕動加強的表現。這些生理反應,正是習練太極拳要達到的效果。最後自我感覺良好,心情舒暢,全身舒適,興味濃厚,欲罷不能,打拳成為一種享受。

(廣告)

溫馨提示:《太極》微信公眾號部分內容文章通過網路整理,如有侵權請您聯繫我們會在第一時間處理或刪除;貴在分享,感恩支持!

其他平台轉載請註明:(來源:《太極》微信公眾號 微信:taijichanyi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太極taichi 的精彩文章:

站樁後如何消除腿疼?
古訓,活著無需抱怨,一切自有安排

TAG:太極taich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