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初習行書體會與經驗分享

初習行書體會與經驗分享

初入行書之門,臨寫《蘭亭序》

初次接觸行書時,沒有過多思考,只是奔著蘭亭名聲大、顏值高,但是沒想到當我推開行書的大門,發現蘭亭背後的書法境界竟是無窮大。

蘭亭序對我來說,就像是一本能解鎖關卡的密碼本,每一個點畫都值得揣摩。讀懂這本密碼本中的玄機,對於之後的行書臨摹與創作,都受益無窮。

行書的第一道關卡,便是筆法,從筆落紙、入紙,到出紙,不論墨跡是否留下,這一系列的動作都是能夠被品味和解讀出來,揣摩蘭亭的筆法,能深切感受到一種神采飛揚、風姿搖曳和行雲流水的韻味。我們在臨摹之前,先仔細觀察字帖中的單字如何落紙,就像飛機落地,角度多大,方向如何,速度快慢等等。在行筆時,點畫或提或按,或中鋒或側鋒,或方或圓,或剛或柔,或平直或絞轉;收筆處,有出鋒,有頓筆,有漸抬筆等等這都需要進行反覆的練習和揣摩。

行書的第二道關卡,便是結字結構。與四平八穩的館閣體不同的是,蘭亭展現出的是行書的那種不甘平正、不甘滯澀、不甘平庸的姿態,正是這樣的姿態,也成了我日常臨帖時對字形把控的一個難點,為了保持行書的流暢,我很難在臨摹時對字形有複雜的構思,諸如計白當黑此類,這仍是我需要攻克的地方,還需要更多的臨習與創作,對結字與線條有更多的領悟方能有所精進。

關卡之三便是行氣與章法。董其昌在《畫禪室隨筆》中提到:「右軍蘭亭序,章法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帶而生,或小豁達,隨手所如,皆入法則,所以為神品也。」蘭亭通篇,或牽絲縈帶,或筆斷意連,氣脈貫通,我們在臨寫時,雖無法達到王羲之超然的狀態,但也可盡量保持一種「輕歌曼舞」的節奏感去臨摹,方能感受到自然暢達。

遇到瓶頸期,不妨換個貼臨

我在學習了蘭亭的筆法、結字和章法後,雖通臨數遍,卻始終覺得自己寫的只是徒有其表,不得半分原帖神韻,此瓶頸時暫且將蘭亭放一放,開始臨習《集王聖教序》,一寫便能感受到,之前學習的蘭亭密碼開始起作用了,竟有一種一通百通的豁然開朗的感覺。

集王聖教序與蘭亭不同,它是集字而成,刻製成碑文,雖刻工精良,但若沒有先前對筆法的揣摩,缺乏對用筆的認識,臨摹《聖教序》碑刻時,很容易寫的沒有變化,字字之間氣脈不貫通而顯得僵硬,沒有臨寫《蘭亭序》的鋪墊,即臨《聖教序》,不易見成效,對行書的學習也不易到位。不過《聖教序》全文較長,達兩千多字,能平心靜氣的坐下來逐字逐句地臨寫和揣摩,對我本身而言,已經是一種心境上的收穫與成長。

《唐懷仁集字聖教序》局部

無意於佳 乃佳耳

在創作過程中,總是會很刻意追求字是否寫的好看,陳師曾打趣說我寫字時偶像包袱太重,幾日前看到蘇軾的一句話:「無意於佳,乃佳耳。」若有所思,創作時先放下思想包袱,筆意相融,才能從心手兩忘到心手雙暢的境界。

以上是我學習行書的一些膚淺體會,這一年從第一筆的蠶頭燕尾,到後來的行雲流水,能與書法結緣乃吾之幸,我平日里不好玩樂,不好和人云里霧裡調侃聊天,如今閑來無事的時候,能有筆墨和書帖為伴,足矣。

行書臨摹|白蕉手札

行書臨摹|《聖教序》

行書創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畫相約 的精彩文章:

學書有感:書如其人,書品亦人品

TAG:書畫相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