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游姓第二、三大來源:源於古代官職和他姓改為游姓

游姓第二、三大來源:源於古代官職和他姓改為游姓

封面新聞記者 黃勇

前面我們詳細講述了游姓的第一大主要來源,即出自姬姓的來源,本期接著說說游姓的第二、三大來源。因為這兩個來源不是如今游姓的主流,所以就簡略地說說。

游姓的第二大主要來源:源於官職

游姓的第二大主要來源,源於官職,也分為3種情況。

第一種是出自周朝時的官職囿(yòu)游。

囿游,是周朝時王室貴族宮內或府內負責管理花園、菜園、果園、陸園等園林的官吏。

此外,當時負責掌管王宮門闋的官吏,好比如今的門衛兼收發、通稟等職務,也被稱為囿游,或閽(hūn)人。

在囿游、閽人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或職業稱謂為姓氏的,稱為囿游氏、閽人氏,後來簡化為單姓游姓,世代相傳至今。

第二種情況是出自周朝時的官吏斿人。

我們在「游姓(1)」對「游」字進行解釋時說到過斿人,在周王室和各大諸侯國都設置有這個官職,主要負責掌管王旗。軍隊中也有斿人,也被稱為旒人,負責執掌標誌性的軍旗。

在斿人、旒人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的,稱為斿人氏、旒人氏、遊人氏,後來通稱為遊人氏,再後來簡化為單姓游姓。

第三種情況是出自清朝末期時的著名官員瑚圖哩·甫福海。

瑚圖哩·甫福海,今吉林扶余市人,官至游移協領。協領是清朝各省駐防將軍的下屬官員,正三品官銜。游移協領,可跨轄區行使軍政權力,如捕盜、擊匪等,但不可逾界行使民政事務權力等。

瑚圖哩·甫福海是個清官,一輩子節儉好善。光緒28年(1902),瑚圖哩·甫福海駐防的當地爆發災荒,他毅然開倉賑濟災民,使得數萬人得以生存下來。他逝世後,成千上萬的百姓前去悼念他,「哀聲慟數里。」

瑚圖哩·甫福海的後裔子孫以及當地民眾中,有以他的官職稱謂為姓的,改稱游姓,成為如今游姓人的組成部分。

游姓第三大來源:來自他姓改姓

游姓的第三大主要來源,來自改姓,有兩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的來頭有點大,出自五代十國時期閩王王審知的後代。

經常看我們「四川百家姓」的讀者應該很熟悉,我們每談到一個姓氏在唐朝的遷徙發展時,一般都會提及中原姓氏在唐朝兩次遷入福建的事件,其中一次就是唐末時王潮、王審知兄弟入閩事件。

在五代十國紛亂的年代裡,王潮、王審知兄弟佔據東南沿海一帶。王審知在位時,選賢任能,減省刑法,珍惜費用,減輕徭役,降低稅收,讓百姓得以休養生息。

同光3年(925)年底,王審知去世,大兒子王延翰嗣位。長興4年(933),王審知的二兒子王延鈞殺掉哥哥稱帝,建立閩國。

天德3年(945),閩國被南唐滅掉。閩國王室為避免遭受迫害,分別改姓為游、尤、沈、葉。

第二種情況,出自明朝時的人物王先益。據福建一些《游氏族譜》記載,明朝永樂年間,同屬客家人的王、游兩家,一起到今福建詔安縣秀篆鎮開拓新的家園。

當時游家人丁較少,王家的王念八把兒子王先益,過繼給游家的游念四的孫子游信忠,王先益改姓名為游先益。游先益的子孫繁盛,這一脈的游氏後裔被稱為王游派。

王游派傳到第五代時,有4個男兒追隨抗倭名將俞大猷,在剿滅倭寇、保衛家鄉中立下大功。俞大猷特賜給游氏家族匾額,親筆手書「四勇奇勛」。

後來,游氏族人在秀篆鎮龍潭建起祠堂,取名盛衍堂,把匾額掛在祠堂中堂。這座祠堂現在仍在,保存完好。

明末清初時,秀篆鎮的許多游氏族人跟隨鄭成功到台灣,分布在台北、宜蘭、桃園等地,人丁興旺。

游家倒是發達了,但王氏家族自從把王先益過繼給游家後,一直人丁不旺。在台灣的游氏第13世裔孫游祖送,在清乾隆年間從台灣返回秀篆鎮龍潭,過繼給王氏家族,改姓名為王祖送。

王祖送一脈的王氏人丁興旺起來,也以龍潭的盛衍堂為宗祠。現在秀篆鎮的王、游兩姓不分彼此,同祀一座宗祠。

【下期關注】

請看游姓(6)。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封面新聞 的精彩文章:

好萊塢演員捲入美大學招生舞弊案 其網紅女兒:很清楚父母賄賂學
《吐槽大會》將於10月回歸 嘉賓是同一天上熱搜的他們?

TAG:封面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