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大豐農場不只是情懷中的「北上海」 ,「飛地」應該怎麼「飛」?

大豐農場不只是情懷中的「北上海」 ,「飛地」應該怎麼「飛」?

5月中旬,江蘇鹽城大豐迎來了一批上海客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對接交流會有了「大豐專場」,上汽集團、臨港集團、光明食品集團、上海銀行等上海企業代表來到滬蘇大豐產業聯動集聚區。滬蘇兩地國企正主動對接,各顯身手開展有效合作,將這裡打造成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共建園區「新標杆」。未來,這裡還有望成為國家級「飛地經濟」樣板區。

關於「飛地」的想像空間,更大了些。

「飛地經濟」這張牌打對了

這一年多來,長三角新出現的「產業飛地」不少。去年11月,上海市嘉定區和浙江省溫州市聯合發布共同設立「科技創新(研發)園」「先進位造業深度融合發展示範區(嘉定工業區溫州園)」;更早之前,溫州的瑞安和樂清市就已分別在嘉定設立了瑞安市(安亭)飛地創新港和樂清市·南翔鎮科創合作基地兩處「產業飛地」……長三角產業聯動、科創協同加速,不僅是上海與蘇浙皖城市之間有「飛地」,在南京、杭州、蘇州等地,跨區域的「產業飛地」如今越來越多。

不過,大豐人總帶著別樣的驕傲,他們的飛地是正兒八經的「北上海」。自1950年,時任上海市市長陳毅提出在大豐划出一片土地作為上海墾區至今,這「飛地」已經「飛」了近70年,一直是上海域外最大一塊「飛地」,數萬上海知青在此留下過足跡與汗水。從這片上海農場運出來的「海豐」大米、光明漁業的水產,以及梅林畜牧的豬肉,是上海人耳熟能詳的「老牌子」。70%左右的大豐家庭在上海有親戚朋友。

大豐當地幹部認定,大豐發展「飛地經濟」這張牌打對了。方向對了,落實很重要。如何讓「飛地」更好地服務於兩地發展,怎麼「飛」?或許是接下來應當探索的關鍵。

帶動大豐打造「全域飛地」

多少年來,對大豐人而言,家門口的「上海飛地」主要是農場。

從上世紀90年代起,農場有了點「花頭」。今年55歲的鹽城大豐計程車司機老孫常回憶:「那時候錢好賺。」當時,上海農場用工需求大,尤其在農忙時。心思活絡的老孫看到了其中的商機,組織村民前往上海農場做工。他清晰地記得,按照人頭每人可掙2元,組織50人,便可拿到100元,再加上自己也參與勞動,因此每天收入可達120元,對老孫而言當時算是「巨款」。

錢好賺,但也辛苦。那時,不像現在的農業機械化,農場有著旺盛的用工需求,比如除草、撿棉花等。每到農忙,就按照農場里的用工需要召集和安排人手,通信不便,經常得在半夜一兩點就要起床,開始一家家叫人。幾個村的村民在凌晨3點左右集合,坐上幾部農用拖拉機,吭哧吭哧花兩三個小時開到做工的地方,早上6點前要到幹活的農田裡,晚上9點才能回到家中。不過,老孫甘之如飴:「當時掙了筆小錢。」一年約100天的農忙時間,他都會組織村民前往,大概持續了6年。後來,帶人幹活這門生意就不好做了,這背後便是農場生產逐步開始機械化。老孫舉例說,當時都是用噴霧器人工打葯,如今都是用小飛機。

上世紀90年代初便來到農場工作的倪宏昌,見證了這場變化。現在已是光明食品集團上海農場有限公司工會主席的他告訴記者,現在上海農場農業發展有兩大特點:一是推進全程機械化。比如現在水稻從播種到收穫基本不用人工,機械化率已經在95%以上,未來將實現「無人化種植」;二是智能灌溉與信息化系統相結合,現已在農場內2000多畝農田試點,正在大面積推廣。他告訴記者,以前農田進水、排水需要很多人力進行提閘、放閘,並實地前往查看田地里水量情況,現在則只需坐在操作間便可通過監控查看農田情況,一個按鈕便可控制。2018年,農場吸納大豐正式就業者約1500人,包括飼養員、承包戶等崗位,短期用工約在5700人次。

雖然用工少了,可這不妨礙上海與大豐的關聯更加緊密。有關數據顯示,鹽城農副產品30%直供上海,上海市場上銷售的農副產品約10%來自於大豐。光明食品(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是明芳表示,大豐是農場的母港,也是光明投資的首選。上海農場正探索推動大豐的生態優勢轉變為產品優勢,特別是促進農場優勢轉變為農場平台優勢,引導大豐的農副產品直接進入上海市民的餐桌。

如何更好地以農場帶動整個大豐發展,也是當地所想。鹽城市委書記戴源提出,落地在農場的滬蘇大豐產業聯動集聚區約33平方公里,上海農場約307平方公里,大豐區有3059平方公里,「可以將整個大豐為『飛地經濟』做配合,打造『全域飛地』。」戴源說。

臨港集團招商卻首推「大豐」

滬蘇大豐產業聯動集聚區,很引人注意。

「回到大豐,我做的重要事情之一,就是去圖書館辦了一張借書證。現在,我基本上每周讀一兩本書。」滬蘇大豐產業聯動集聚區經濟發展局副局長楊進東說。「辦借書證」為何如此重要?這要從2018年4月到9月底,楊進東在上海臨港集團戰略部掛職說起。其間,他看到臨港對於企業文化建設的重視,集團圖書角定時更新圖書,並定期購買後分發到各處室。此外,集團領導還會向員工推薦圖書,號召大家利用閑暇時間認真閱讀,以及身邊同事對於讀書的堅持,無不使他深受觸動。這樣的掛職,為的正是開闊滬蘇大豐產業聯動集聚區幹部的視野,更好打造這塊「飛地」。在上海臨港集團等支持下,集聚區幹部前往臨港集團及旗下的漕河涇、松江、浦江等園區學習新經驗、新舉措。

掛職期間,有一個細節讓楊進東意識到,集聚區在上海很受重視。在臨港集團對旗下園區品牌進行推介時,集聚區總是處於優先位置,甚至在招引工作中,也會向客商等群體首要推薦位於鹽城大豐的滬蘇大豐產業聯動集聚區。這讓集聚區的知名度不斷提升、吸引力不斷增強。去年底,楊進東在臨港集團同事的幫助下,牽頭在崑山舉辦了滬蘇大豐產業聯動集聚區專場投資推介會,中國台灣、上海、蘇州、無錫等地的客商來了57人,而原計劃邀請客商僅為20人。

集聚區本就「自帶光環」,「飛地」農場近70年來沉澱下的歷史淵源加上當下的緊密聯繫,讓許多上海人牽掛這裡,也讓不少大豐人對上海飽含感情。大豐年平均接待來自上海的遊客150萬人次,大豐醫保卡能到上海數家大醫院直接刷卡,一些農業產業化項目甚至酒店、超市都直接來自上海投資,多年的人緣相親和交流接軌所積累的量,這個集聚區將醞釀出一場「質變」。

致力於打造「全域飛地」的大豐,在「走出去」,也在積極「請進來」。位於大豐的江蘇海洋產業研究院在2011年便與上海海洋大學開展合作。海洋產業研究院科研部主任丁愛軍介紹,該校教授何培民則在2014年開始,將其科研成果在大豐進行產業化。近年來,一直與鹽城海瑞食品有限公司合作開展紫菜養殖合作,成果顯著。去年,雙方又簽訂了產學研合作協議,擴展了合作範圍,「之前是技術服務,相對範圍窄一些」。近年來,海洋產業研究院與上海的高校、科研院所接觸不少,並正計劃藉助高鐵對於大豐交通的極大改善,在未來兩年之內,引進更多技術到研究院。

上海對於大豐的「特別關愛」,並非一朝一夕。2005年,大豐港試運行。那時,兩地共同成立了現在大豐海港港口有限責任公司的前身——大豐集豐物流有限公司,負責碼頭運營。為此,上海方面派來了三四位專業人員,指導港口的運營工作,其中一位後來留在了大豐;如今已經是業務骨幹的港口最早一批員工,也是在上海共青碼頭進行培訓的。與上海港之間的聯動,是大豐港十多年前甫一建立便確定的方針。

以「申豐」命名的船舶背後

記者見到大豐海港港口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陳國華的5月17日,剛好是大豐至上海航線首航的三周年紀念日。

「這條航線,用上了我前半輩子積累的所有工作經驗。」陳國華介紹,他1990年大學畢業後,到悅達集團旗下的海運公司,做過機關工作,也當過船員。2005年前後,一個船員朋友看到了大豐港即將開港的消息,就約他一起來試試,最終他來到大豐港。前兩年,一周跑兩次上海,早上去、晚上回,是陳國華的工作常態,「每年要跑不下50次上海」。想想數十年前,從上海到大豐,得從十六鋪碼頭出發乘船到南通,再轉汽車來到大豐縣城,之後要坐拖拉機才能到農場;農場中心的四岔河上還未架起橋樑,來往還得擺渡……如今長三角各地之間交流真是方便。

「如果這個協議沒有上海港的幫助,不可能那麼快。」陳國華說,因為一般情況下,一個船公司從剛開始接觸到最終簽約,沒有半年甚至一年是談不下來的。最終,在上海港的支持下,「滬豐專線」實現首航,自此來自蘇北腹地的貨物從上海中轉至世界各地。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陳國華不止一次說,大豐港業務長足發展,正是上海港方面帶著他們一家一家船公司跑出來的。不同於此前大豐港與其他大港口的合作,此次合作大豐港從零開始,掌握了港口運行的工作全流程,也掌握了發展的自主權。要理解這一合作為大豐港帶來的「喜悅」,可從其自有的兩艘運輸船的名字窺見一斑——2017年5月,大豐港購買了首艘集裝箱船,命名為「申豐之花」,2018年4月,第二艘船則被命名為「申豐之春」。

現在,上海港吞吐量越來越大,碼頭堆場壓力漸顯。而這對於市政道路、高速公路交通壓力越來越大,環保壓力也大,因此開展「鐵海聯運」和「水水中轉」迫在眉睫,「滬豐專線」的作用則逐漸凸顯。

合作正當其時。3月20日,大豐港與上海港正式簽署了合資經營大豐港集裝箱碼頭的協議;4月1日起,開始實行「滬豐通」通關新模式,「貨進大豐港就視同進入上海港一樣」,極大地便利了出口企業通關,僅4月便運作5000多箱;未來,大豐港將力求「天天班」,以無縫對接上海。

僅需一天左右航程的「滬豐專線」,正成為出口企業的「海上貨運高鐵」。陳國華給記者算了一筆賬:相比於傳統通過集裝箱卡車運往上海港出口的模式,水運的每個集裝箱每趟可節約柴油約180升,節約物流成本約1000元。

更多合作正在「起飛」。上海農場有限公司黨委工作部部長王季介紹,上海農場正融入大豐的全域旅遊發展中,與大豐的荷蘭花海、麋鹿自然保護區等旅遊景點開展合作,農場也會成為大豐旅遊線路中的一個點,雙方互相推介。在長三角一體化的大背景下,上海農場和大豐應率先實現一體化,包括交通、基礎設施、管理和產業一體化等方面,讓上海農場在大豐深深地紮根。鹽城大豐區發改委區域科科長李亞慶曾在上海讀大學,並負責接軌上海工作近6年。他對與上海的聯繫如數家珍:大豐接軌上海的工作早在2004年便正式起步,現在正進入全面加速期,與上海接軌的目標也很明確,那就是建設全國「飛地經濟」樣板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觀新聞 的精彩文章:

端午節將至,品嘗粽子的時候你可想過:粽葉是干垃圾還是濕垃圾?
江南古鎮,除了臭豆腐、烤魷魚還有啥?

TAG:上觀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