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為祖國人民吃飽飯而捨身忘死,鼓浪嶼永遠鐫刻著這些華僑的名字

為祖國人民吃飽飯而捨身忘死,鼓浪嶼永遠鐫刻著這些華僑的名字

廈門鼓浪嶼,一座享譽世界的小島,每日接待遊客達數萬人。如你有幸去鼓浪嶼遊覽,站在日光岩上,試著朝正南方俯瞰,就能發現一片寧靜的角落。它依山傍海,踏浪乘風,8.9萬平方米的土地上種植著1500多種亞熱帶植物,常年花果飄香。它就是廈門華僑亞熱帶植物引種園。

如今,它隱身於喧囂之中,遊客們也許會坐在園區門口的石階上歇歇腳,但也許從沒有人想到,這扇大門的背後,幾乎每一種植物都曾穿山過海,來之不易,鐫刻著華僑的報國赤忱。

為祖國人民吃飽飯而捨身忘死,鼓浪嶼永遠鐫刻著這些華僑的名字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引種園中保存著當年葉飛題刻的原名「廈門華僑引種場」


「裕:前晚哥嫂寄朋友送來一大包大約20-30磅的稻米,……這是聯合國聘請了各國專家,多年實驗出來的品種,適合亞洲的。以前菲律賓,時時年年缺量,每年要向外買糧食,現在就不同了,不僅可以供給人民充足,並可(向外出口)。——韻玫。1969年10月9日。」

「裕:大哥給你寄的『奇蹟米』昨下午收到,45公斤,運費不少……我到機場搬回來。這是IR-5,裡面經過許多實驗,也有印度種在其中,所以就是乾旱也(能)多產。——韻玫。1969年10月16日」

「裕:25日有挂號一封厚信給你,其中有五張詳細說明『奇蹟米』的事迹……他們相信這種的種植能改變他們整個國家的前途,由入口變出口,而且成為亞洲產米區。——玫。1969年10月27日」

「裕:為要運IR-5與IR-8真夠煩了,沒想到將近3個月,還無法運達家鄉,心急得很,延了一個季節,很可惜。……這需要爭取時間,延遲了一個季節,損失不少呢。不過也不是我們可急得來,我們盡最大的努力就是了,你說對不對?——韻玫。1969年12月29日。」

上世紀60年代,正值「冷戰」如火如荼之際,世界被分成兩大陣營,開展著全方位的競爭。在整個冷戰期間,美國官員認為展示現代成果是有利的反擊武器,針對亞洲農業科技和經濟落後的面貌,提供一種適合亞洲地區廣泛種植的稻種,就很有可能帶來一場期待的社會變革。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美國國務院和中央情報局敦促福特基金會開啟一個提高亞洲作物產量的項目。1960年,福特和洛克菲勒基金會與菲律賓政府合作成立了國際水稻研究所(IRRI)。幾年後,一批代號為「IR」的稻種被開發成功,它們普遍具有短莖、穗大、強壯、抗倒伏等特點,特別適合亞洲熱帶地區,能夠帶來高產。

為祖國人民吃飽飯而捨身忘死,鼓浪嶼永遠鐫刻著這些華僑的名字

IR8,奇蹟米,來源於Peta和中國矮稈品種DGWG的雜交

「世界上從沒有一個這樣的例子,大米產量直接增加了一倍,」國際水稻研究所的專家驚嘆道。甚至根據一些研究,如果在最佳條件下,其中一種名為IR-8種子,產量可以達到當地傳統品種的10倍,被稱作「奇蹟米」。因此,新稻種的種植迅速在亞洲鋪開,帶來糧食產量飆升,大面積的饑荒被避免了。

不過,在受益的國家裡,沒有中國。這毫不奇怪,新稻種的開發,本來就是為「冷戰」服務的,作為敵對陣營的中國,理所當然成為嚴防死守的目標。

身居海外的華僑們,看在眼裡,急在心裡,如果祖國大陸也能種上這種「奇蹟米」該有多好啊。

正如前文信中所呈現的那樣,當時身居香港的蔡韻玫女士得知印度、菲律賓種植「奇蹟米」獲得豐收的情況,立即聯繫僑居菲律賓的親屬,想盡各種辦法,繞過外國封鎖,將種子運至香港,再通過港中旅、招商局、海關等途徑,將它們寄送給身在廈門的丈夫杜申裕,由他轉交給國家的科研部門,為祖國培育優良稻米提供寶貴的種源。而這,距離新良種在菲律賓的種植,不過短短3年。

為祖國人民吃飽飯而捨身忘死,鼓浪嶼永遠鐫刻著這些華僑的名字

蔡女士給丈夫的家書,現保存於鼓浪嶼亞熱帶植物華僑引種園

為家鄉人民吃飽飯而奔走,有時靠得不僅是滿腔的熱情,還得依仗「運氣」的眷顧。在之前的1963年,蔡女士就曾通過海外關係,幾經周折將代號為「科情三號」的良種送至國內。這一品種經馴化栽培成功後,在全國十三個省市大面積推廣,為我國畝產超千斤提供了可靠的種源,得到了當時華東科委的嘉獎。可大多數人不知道的是,這段護送種子的路如同一部驚險的電影:種子前腳剛剛離開香港,他們的居所馬上遭到了不明身份者的襲擊和搜查,再晚一步,種子和人都不堪設想。

杜蔡夫妻又怎麼不知道其中的風險呢?可是,即便要搭上身家性命,也一定要盡最大的努力把種子弄回廈門鼓浪嶼,因為他們知道,那裡有一個名叫「華僑引種場」(引種園的前稱)的地方,彙集著海外華僑通過各種渠道收集來的植物種子,靜靜地等待著祖國徵召。

時間倒轉回1958年。那一年,因病在家休養的大學二年級印尼僑生周才喜壓抑不了沸騰的激情,敲開了廈門僑聯的大門,他提出一個讓人大吃一驚的倡議:利用廈門廣泛的海外關係,辦一個專門引進亞熱帶植物的試驗場,打破西方國家對我的封鎖。利用民間資源,從國際引種,這在我們國家可從沒有先例。所幸的是,在費了無數口舌之後,終於得到了相關部門的支持。引種場的場址選在廈門鼓浪嶼鹿樵礁下,最初只是一片2畝左右的菜園子。

「真的會有華僑寄種子來嗎?」面對著這樣的疑慮,周才喜信心滿滿。他充分發揮自己的社會公關的才能,他給自己海外的親友寫信,動員身邊的僑生寫信。「國家開闢了一塊專門為華僑準備的引種場」,消息很快就傳到了海外華僑那裡。廣泛的引種通道就這樣靠著一封一封家書打開了,在很短的時間裡就建立了一個覆蓋東南亞的華僑網路。愛國的華僑們在踏上回鄉之路前,總要帶上一些家鄉沒有的苗木種子。短短兩年,這兩畝的試驗場就已經承載不了海外遊子的深情了。

1962年,引種場正式編入中科院華東亞熱帶植物研究所,規模從2畝發展為200畝,改造了科研樓、標本樓,建設了溫室、苗圃、排灌等相關設施,真可謂是虛位以待。

如今,如果有幸穿行在引種園茂密的綠植之間,你所經過的幾乎每一棵洋溢熱帶風情的奇花異果都能為你講述一個遠渡重洋而來的傳奇故事。

看那一棵棵茁壯的油棕,那是新加坡華僑劉毓奇搞來的。60年代初,劉先生回國訪問,了解到當時國家食用油緊缺,引種園很想引進木本油料植物試種,解決人民的急需。幾個月之後,他再次來到引種場,交出了一張取貨單:整整兩千斤油棕種子!這是劉先生動用關係從馬來西亞幾經輾轉,從香港運回來的。按照當時的國際交易價格計算,一顆種子要賣中國20美分,這些種子能值幾個億!此外,他還兩次從新加坡運出了最優良的橡膠無性系品種,以及德國照相機、切片機、顯微鏡、電冰箱、柴油機等科研設備。

為祖國人民吃飽飯而捨身忘死,鼓浪嶼永遠鐫刻著這些華僑的名字

經濟作物油桐

而引種場里濃綠舒展的香蕉,是印尼華僑黃奕苗先生送來的。1962年春天,國家處於困難時期,許多華僑捐糧、捐油給家鄉,黃先生認為,解決問題還要抓根本。他趁著回國探親的機會,帶著一大包食用蕉種就往機場趕。到了海關被攔了下來,海關人員看他西裝筆挺,卻不帶行李,只有香蕉,懷疑他企圖偷運良種出境。當時的印尼與中國並未建交,而且大肆排華,偷運良種可是要冒生命危險的。面對百般盤問,黃先生一口咬定「老家的母親病了,這香蕉驅熱解毒,是專程帶回去給母親治病的。」最後海關人員為其孝心所打動,這才放行了。他們不知道的是,黃先生口中說著「母親」,心中挂念的卻是祖國。

為祖國人民吃飽飯而捨身忘死,鼓浪嶼永遠鐫刻著這些華僑的名字

煮食香蕉含有大量澱粉,能夠作為應急主食使用

還有引種高級食品香料香子蘭、藥用植物貓須草和膠類植物蘇門答臘合歡樹的印尼棉蘭華僑黃文珍先生,引進牧草、甜玉米的新加坡華僑柯朝陽先生,默默從事海外引種聯絡工作的印尼華僑林大棟先生……以及很多不知道名字的愛國者。

在一則記敘華僑引種園往事的報告文學《鍾情》里,留下了這樣一個故事:時任引種園副主任的李芳洲收到了一包從南美寄來的包裹,精緻地包了一層又一層,拆到最里一道,是一個紅綢織繡的香符袋,裡面盛著十幾粒種子,還有一封信。信中寫道:


這是祖父被賣華工離鄉時,曾祖母佩在他胸前的,裡面盛著的是一包鄉土。祖父去世時,鄉土已經灑在墳頭。現在我們用它裝一袋種子寄回祖國,讓祖父的心愿和這些他勞作了大半生的種子在故鄉的土地上開花……

置身在引種園茂密的林葉之間,很難不想到北宋詩人文同的田園詞句:「而雲彼嘉穀,誠我民所擅。如其每用此,豈不鄉土戀。」千年來以農耕為本的中華民族重視鄉土,珍愛嘉穀良木。漂泊的遊子們,雖然不能回到故鄉,但那一顆顆漂洋過海的種子,代替他們回到祖國、紮下根來,開枝散葉、造福一方,譜寫了一曲特殊的歸鄉壯歌。他們的報國深情和事迹,應該被我們永遠銘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