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努爾哈赤的打獵水平怎麼樣?打獵和戰鬥力的關係有多大?

努爾哈赤的打獵水平怎麼樣?打獵和戰鬥力的關係有多大?

文|羅山

早在薩爾滸大戰之前十年,大明禮部已經對雄心勃勃的建州極為警惕。禮部曾向萬曆皇帝上奏表示,建州女真已經開始稱霸之路,大力兼并其他部落,且「更聞奴兒哈赤與弟速兒哈赤皆多智習兵,信賞必罰,妄自尊大,其志不小」。在這封上奏中,禮部引用了一句古老的習語「女真兵若滿萬,則不可敵」,並憂心忡忡地表示,「今奴酋精兵業已三萬有奇」,建議大明「從長計議,整頓兵餉,以耀威武,而防侵暴」。不幸的是,十年之後的薩爾滸大戰似乎再次印證了這句古老的習語。朝鮮人對「滿萬不可敵」的神話更加熟悉,基本上是朝鮮王朝立國之初就開始反覆提及此話。「滿萬不可敵」的神話廣為傳播,似乎女真的戰鬥力單純來自民族稟賦,果真如此嗎?

努爾哈赤的打獵水平怎麼樣?打獵和戰鬥力的關係有多大?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清太祖天命皇帝朝服像》,約繪於 17 世紀,現藏故宮博物院

25歲起兵,見慣了血流成河的戰場,野心勃勃的努爾哈赤創立了一套非常簡便但高效的軍事動員制度,即兵民合一的八旗制度。八旗制度的直接來源是「牛錄額真」,本為明代女真人出獵開圍之際臨時設立的「十人之總領」,這是一種根植於女真人日常生產生活之中的動員制度,每次作戰或行獵,女真人依家族城寨出師,每十人以一人為牛錄額真,總領其餘九人負責各方動向,這九名組員必須各送一支箭(即牛錄)給首領。對於女真部落百姓而言不需要進行教導,基本上一說就明白。

打獵在中原文化中不是什麼好事,屬於敗家子的聲色犬馬,但在女真人的生活中,這既是獲取肉食的途徑,又是培養戰士的手段。據《滿文老檔》記載,努爾哈赤率軍出獵時「法度森嚴,不得喧嘩作聲」,因為打仗時若隊伍喧嘩,對手勢必知覺,而打獵時若作聲,則空谷傳音,鳥獸遁逸,在這一點上,打獵與打仗是同理的。努爾哈赤在征戰中收服許多周邊部落,掠奪大量人口,他將手下百姓「盡行清點之,均勻排列」,除非主動歸附者,否則原有的血緣、地緣會被打破,並將「每三百丁編一牛錄」。隨著實力的增長,努爾哈赤先將手下軍隊編為黃、白、紅、藍四旗,又在原有四旗基礎上再增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旗為八旗。據朝鮮降軍考察,薩爾滸之戰時的後金軍已經編成360牛錄的大軍,總計超過10萬人。

努爾哈赤的打獵水平怎麼樣?打獵和戰鬥力的關係有多大?

努爾哈赤的打獵水平怎麼樣?打獵和戰鬥力的關係有多大?

根據現存實物復原的八旗軍甲胄(從左至右分別為正黃、正藍、正紅、正白、鑲黃、鑲藍、鑲紅和鑲白旗

努爾哈赤自己也是打獵高手,箭術極為高明,「所指地方,從無虛射」,因此在戰場上也頗為神勇。努爾哈赤可以左手持弓,右手持刀,手中還捻著箭。遇到敵軍先射一箭,然後右手揮刀砍殺,順手再用搭一箭,瞬間解決三人,遠程輸出和近距離肉搏能力都很優秀。他的戰術原則很簡單,但非常有效,簡言之就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於郊野遇敵,則不令所遇之敵立穩,即戰殺之。敵擊出城,則不俟所出之敵站穩,即擊敗之,使之不逞入城」,看似簡單的戰術,其實對部隊的機動能力和協同配合要求很高,需要平時的反覆練習磨合。在圍獵中,努爾哈赤手下軍隊「行則一路,止則一處,依次而下,戰則攻一處」,圍獵時,手執長兵器如長矛、長柄大刀,身披長身厚甲的士兵在陣前搏殺,身披輕甲的士兵在陣後射箭支援,另選精銳騎兵在他處,見戰事膠著則拍馬包抄支援,這種圍獵完全是戰爭的預演。「行則一路,止則一處,依次而下,戰則攻一處」,這就是薩爾滸之戰中「憑爾幾路來,我只一路去」的戰術。據朝鮮人記載,女真人「掩襲廝殺,乃其長技」,這就是在狩獵中鍛鍊出來的戰術。作戰時,後金軍時而「甲騎成列,衝突擊射」,時而「隱伏山谷,出人不意」。朝鮮俘虜李民寏也提到,後金軍馬在夜間作戰時,「以禽獸聲相應答,用虎、馬、牛、狗、雞、鴨、鴉、蛙之聲」,這當然也是打獵時留下的習慣。在薩爾滸鐵背山上圍攻杜松所率明軍時,明軍夜間點燃火把,而後金軍可以用這套奇特的通信手段互相聯絡,從暗擊明,使明軍死傷慘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家人文歷史 的精彩文章:

戰場也能嘗到「家的味道」:作為美食大國,中國單兵口糧好吃嗎?
鏟屎官們不必耿耿於懷了,十二生肖里還真可能有貓

TAG:國家人文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