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解脫的心理學
佛學
05-29
殊/勝/歡/喜/
佛教對心理的歸納,主要有三部分。第一是普通心理,即一般心理學都會講到的常規心理。在色受想行識五蘊中,就包含三種普通心理。
受是情感,有苦、樂、憂、喜、舍五種。想是思維,屬於理性認知的範疇。行是意志,是想好之後準備行動。此外,唯識所說的作意、觸、受、想、思,又稱五遍行,也屬於遍一切時、一切處的普通心理。
第二是不善的心理,佛教稱之為煩惱,即擾亂內心的力量。其中,根本煩惱有貪、嗔、痴、慢、疑、惡見六種。伴隨根本煩惱產生的隨煩惱有二十種,包括忿、恨等十種小隨煩惱,無慚、無愧兩種中隨煩惱,掉舉、昏沉等八種大隨煩惱。我們的心本來可以是清凈、自在而喜悅的,但被煩惱入侵後,就會暗潮洶湧,不得安寧。
第三是善的心理,與解脫相應的心理,比如戒定慧。其中,又以慧為根本,即對世界和人生的正確認識。具備這種認識,並對此深信不疑,就是佛法所說的正見,這是產生正念的前提。
在八正道中,正念必須以正見為基礎,以健康生活為基礎。如果不重視正見的引導和健康生活的輔助,正念就會成為孤立的技術,即使能用起來,也收效甚微,不能發揮它應有的作用。
了解心理的不同狀態,目的就是為了斷除煩惱,成就解脫。所以從作用來說,佛教也可稱為解脫的心理學。
TAG:少林寺禪露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