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一首諷刺詩而被常識,詩詞的景色,也有一番唯美
唐朝詩人韓翃,字君平,是南陽人,也就是如今的河南南陽。為天寶進士,因為寫了一首詩叫做《寒食》被唐德宗所常識,官至中書舍人,他也被稱為大曆十大才子之一,擅長寫的也是景色。
他寫的那一首《寒食》,在這一首詩詞中是諷刺的詩詞,寒食節雖禁止煙火,但是受寵的宦官卻得到皇帝的特賜火燭,享有獨特的權利。詩詞的意思就是諷刺那些宦官的得寵。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詩詞描寫了寒食節當天,詩人對於那些事情的所見所感,前兩句寫景色,描寫了春日,滿城的飛花烘托出了全城皆已沉浸在濃郁的春意狀態當中,後面則是有一種暗喻和諷刺,這一首詩精彩的地方就是前兩句的景色,非常讓人回味,久久不能忘懷。
《寒食》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青煙散入五侯家。
這一首詩詞意思就說:京城的春天,到處都飄著楊柳花,時節到了,東風將御花園裡的柳枝都吹斜了,黃昏的時候宮裡面傳出來御賜的燭火,燭火的輕煙散入了新封的武侯之家。
第一句寫的就是景色,詩人立足高遠,視野比較寬闊,看到這一些景象,把春天的景色寫入自己的書中,呈現出無限的美好。
「無處不飛花」是詩人抓住典型的一個畫面,詩詞的風格,富有動態寓意深遠,把春天勃勃生機,在詩裡面發揮的淋漓盡致。
在第二句的時候,寫的就是御花園裡面的柳樹,春風吹遍了全城,自然也吹入了御花園,御花園中的垂柳也隨風飄動了起來,風是無形無影的,它的存在只是有花枝。
寒食東風御柳斜,所以說一個「斜」字間接寫出了風。第三句寫的就是黃昏,宮廷點燃了燭火,寫的就是唐代的制度,清明的時候,皇帝宣旨城內禁止煙火,卻拿御柳之火賜近臣,但是其他人是不能有煙火的。
最後寫的就是儘管是寒食節的時候近火,但是得寵的官員仍然可以點燃蠟燭,這其中的成分就是諷刺,對於那些受到特殊對待的人的一種諷刺,對於皇帝後代和親信的宦官進行了辛辣的諷刺和批評。
這一首詩詞具有強烈的批判性以及明確的目的,但是其中寫景的那一些詩詞,很值得去回味,寓意也非常深遠。
韓翃還有一首詩,叫做《同題仙游觀》,對於那裡景色的描寫也是讓人印象頗深。
《同題仙游觀》
仙台下見五城樓,風物凄凄宿雨收。
山色遙連秦樹晚,砧聲近報漢宮秋。
疏鬆影落空壇靜,細草香閑小洞幽。
何用別尋方外去,人間亦自有丹丘。
這首詩詞意思就是說:在仙台初次見到迎候仙人的五城樓,正好趕上風物凄凄,下了一夜的秋雨,才停下來三次,空明和遠處的秦地樹叢相連接,近處傳來搗衣的聲音。告知漢宮已經是深秋了,稀疏的松影,打落在神壇道觀更顯得清靜,小草的芳香撲鼻,更襯托出山洞小徑的幽深,何必再到別的地方去尋找呢,人間也有神仙居住的地方,那就是丹丘。
這一首詩就是中唐著名詩人韓翃的作品,是一首非常有名的七言律詩,最初寫的就是他登上五城樓的一個情景,他看到所見所景的一個感受。
這個時候下了一夜的秋雨才停下來,詩人登上了五城樓,從山上佛寺道觀,讚歎冠中的建築壯麗,同時也寫出了心中的心愿,這不僅是因為見到的景物所產生的感受,更多的是他自己看到這一番景色的真實觀感,也為下面的詩詞做了一些鋪墊。
後面寫的就是詩人遠望的一個景象,山色空明和遠處的秦地相連接。進出的時候他聽到有洗衣服的聲音,知道這個時候漢宮已經是深秋了。
他寫的是外景,但不是俯視,而是遠望去的一種感受,詩詞寫到這裡的時候。讓讀者能夠感受到一種時間和空間的無限延長,寓意比較深刻,也非常耐人尋味,這種寫法也是描寫秋景慣用的一個意象。
下面寫的,就是以景來襯托道觀的一個清靜,稀疏的松影灑落在澄潭,道觀更顯得清靜了。
小草的芳香撲鼻,也襯托出山洞小徑的一個幽深,此物的景物描寫,又表達了詩人對於舒適生活的悠然嚮往。
但是進一步來說,又是詩人看到這一幕內心的一個體驗和感受。在詩詞中的描寫更顯得幽深空寂,雖然對於景物的描寫,也有著對於生活的一種悠然嚮往。
最後寫的,就是詩人感嘆這丹丘是人間的仙境,詩人此刻觀賞的地方叫做仙游觀。
這首詩寫的是一個道士的樓觀,是一個有力的詩詞,但是在詩人獨特的一個描寫手法之中,有著對於此地景物的讚賞,也有著對於詩人游賞道觀的一種感受。
結合的非常巧妙,景物描寫有遠近,也有對於道觀幽靜景物的一個深刻的刻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