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熱愛,才堅持了一輩子」 :專訪第一代梁平竹簾畫師牟秉衡
5月27日,「一帶一路」國際技能大賽在重慶悅來國際會議中心兩江廳開幕,5月28日,大會「巴渝工匠」主題展會在重慶國際博覽中心S2館進行,重慶青年報記者在展會期間對「梁平竹簾」展廳的負責人——梁平竹簾第四代傳人(國家級傳承人)、新中國培養的第一代梁平竹簾畫師、重慶市民間藝術家、重慶市工藝美術大師牟秉衡先生進行了專訪。
「梁平竹簾」是採用梁平當地上等地慈竹作原料,經過三十多道手工工序編織成簾,並畫上精美圖畫的工藝美術品,1999年被命名為「巴渝十大民間藝術」之一。牟秉衡先生自幼跟隨擅長畫花鳥、山水的外祖父學習繪畫,1959年9月國慶十周年獻禮,為人民大會堂設計製作了寬3.5米、長6米的巨幅無畫素簾。從業60年,先後帶徒30餘人,為「梁平竹簾」的發展與傳承作出了突出貢獻。
重慶青年報:您做一幅這樣正常規格的竹簾一般需要多長時間呢?
牟秉衡:因為需要完全手工製作,一般3公分長的話我需要做80—90天左右。一幅完整的竹簾,需要用咱們梁平當地的慈竹,手工切成無數根如頭髮絲一樣細的「竹絲」,再細緻的編織而成,最後還要在上面畫上書畫,才叫完成。
重慶青年報:除了做竹簾,梁平這項技藝似乎沒有實用價值?
牟秉衡:當然不止做竹簾了。扇子、包包、拖鞋、屏風,包括禮品、裝飾品都有在做,這些都是既美觀又實用的東西呀,你把我們這個畫簾和屏風擺在客廳、書房裡,不覺得非常好看嗎?
重慶青年報:那如果要保持一定量的產出,您的團隊人數是不是很多?
牟秉衡:人數倒不是很多。做這個的都是我的家人,我的兒女、我的孫子,都在跟著我學習這門手藝。因為我就是從小跟著我外祖父學的,因此也想把這個技藝一直靠我們家延續下去。
重慶青年報:您說到這項技藝是以家庭形式在傳承,那您最小的「學徒」目前多大了呢?
牟秉衡:最小的是我的小孫兒,現在還在重慶讀高中呢。我的其他孩子現在還在四處地交流學習,國家也在幫助我們、大力支持我們,國家在支持,才會有更多願意學的學徒把這門手藝傳下去。
重慶青年報:那他對這個興趣大嗎?據我們所知現在年輕一代似乎都對這種傳統技藝沒什麼興趣。
牟秉衡:他現在還在讀書哪兒可能對這個感興趣,都是受我們家庭環境的影響才嘗試著接觸這門手藝。有時候好不容易安靜下來學,過一會兒就玩其他事情去了。現在的年輕人,很難沉得下心來做事,可不像我們那幾年,對一件事情喜歡上了,就是一輩子了。
重慶青年報:聽說您堅持這門手藝已經大半輩子了,您到底是怎麼堅持下來的?現在年輕人似乎和您那時候相比過於浮躁,您應該不願意教他們了吧。
牟秉衡:我怎麼堅持的?那當然就是因為我愛這件事了!我這大半輩子,就是靠愛好活下來的,要是不愛這件事,我肯定堅持不下來。你說怎麼會有人喜歡喝酒喜歡抽煙,而且還能堅持一輩子呢?那就是因為一個愛好,只要有興趣,任何事都能堅持下來。現在的年輕人浮躁的有,但能沉得住氣的,也有。只要願意學、能夠把這件事當成一個愛好,我肯定願意教。
重慶青年報:聽聞您的手藝是跟著您外公學的,我們很想聽聽您小的時候跟著外公學藝的故事。
牟秉衡:我們那時候?那還是解放前呢,可沒有現在這麼安逸的日子。小時候看著外公畫的那些畫覺得既新鮮又有趣,便跟著他學著畫些小玩意,之後上了學又在教室里畫些板報、再就是開始跟著他學些真正的編織手藝了,之後又開始打仗,要把這項手藝保護下來,可真不容易。
重慶青年報:方便透露下在那段戰亂的歲月中您是怎麼和外公一起保護這項藝術技藝不受侵害的嗎?
牟秉衡:後來咱們就開始打仗了嘛,戰火連綿到了我們梁平,那時候我們好多廟都沒炸沒了呢。後來我跟我外公以及他的很多徒弟,一起辦了個「貧民工廠」,裡面有很多17、8歲的乞丐和孤兒,外公教他們用竹子編草鞋、做涼鞋,以此為生的同時,這項編織手藝就這麼慢慢的傳了下來,60年代過後全國各地都開始向我們梁平學習這門手藝,到現在從梁平發源出去的竹簾技藝已經擴散到了全國,全國各地都有梁平竹簾的手藝人,我也感到非常自豪。
重慶青年報:那聽您這麼說梁平竹簾在全國已經有一定影響力,不知道在國外是否也有咱們竹簾出口的需求?
牟秉衡:以前倒是有,但從50年代以後就已經很少了。這也是我為此感到很焦心的一件事。希望以後能在國家和政府的支持下,咱們梁平這項手藝能夠走出國門,為國家增光。
文/重慶青年報記者 龐佳琦
※百萬名畫被熊孩子撕下半截,拍賣行:確認畫作遭意外毀壞
※男子自覺對不起前妻和孩子,在陽台護欄用電線上吊自殺
TAG:格格巫讀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