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忍氣吞聲就可以換來人際關係?心理學解析滑坡謬論

忍氣吞聲就可以換來人際關係?心理學解析滑坡謬論

在很多人看來,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將自己放到低位,忍氣吞聲,可以達到保護自己,換取穩定社交環境與人際關係的目的,事實真的如此嗎?

滑坡謬論

我們先引入一個經典的心理學謬論——滑坡謬論(Slippery slope)。滑坡謬論指的是,通過錯誤的因果關係,推導得出一系列不合理的、主觀的結論。該謬誤一共有三種典型的形式:

否定前件謬誤:如果A,那麼B;非A,故非B。

肯定後件謬誤:如果A,那麼B;B;故A。

假兩難推理:A或B或C;非A;故B。

我們將這一系列認知簡單梳理,結合這一社交困境可以推導,在某一類人眼中,如果忍氣吞聲,就可以獲得穩定的社交環境和人際關係。

其實,在這個過程中,你的忍讓,在其他人眼中並不會被視作大度和寬容,而是懦弱和膽怯,你已經不知不覺中將自己的地位過分卑微化了。

而人們之所以對這些謬論深信不疑,原因是,在大多數人看來,當排除了所有其它的可能性,只剩下一種可能時,那麼,它一定是真相,不管它看起來有多麼的不切實際。

事實是,真相早已經被你排除在外了,你的邏輯思維習慣誕生了新的謬誤。

群居的習性

結合群體心理學(group psychology)理論,人類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一直保持著群居的習性,而對於群居動物來說,無論交際圈的大小,是一定要分出強勢者和弱勢者的。

當我們在人際交往中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時,你的態度往往決定你在此交際圈的地位。若你在一開始就處於弱勢地位,不僅對你的人際交往沒有任何幫助,反而會得到持續冷漠的回應和對待。

畢竟,人們往往更喜歡與強勢者交往,這會讓他們在交際中更有安全感和界限感。他們可以更自由的表達自己的態度,一方面是自我性格和人格的彰顯,另一方面也會讓其他人對你產生更濃厚的興趣。

自我壓抑式社交

德國心理學創始人馮特(Wundt)在其著作《民族心理學》中,對於社交互動有較高的評價,他認為社交過程中忍氣吞聲的後果是自我情緒的積壓,屬於一種自我壓抑式社交。

而適度表達自己的情緒不僅有利於人際關係的擴大,還可以避免了自我情緒的積壓。人類對於不良情緒的消化是有限度的,忍氣吞聲若既可以成為一個人的常態,也可以在某個契機爆發。

而這種情緒的井噴式消耗對於個體或是周圍人都是非常不穩定且危險的,所以,我們鼓勵大家適當的表露自己的負面情緒(negative emotion)。

另一方面,拒絕忍氣吞聲也並非一點委屈也裝不下。與從不表露內心不滿情緒的老好人相比,每天總是充滿負能量、喋喋不休的人更讓人厭煩。

群體心理學觀點認為,混亂、負能量對於群體中個體之間的相互影響是巨大的。比如,一個滿腹牢騷、胡言亂語的人可以很輕鬆的擾亂一個團體的正常運行。

正所謂言多必失,在工作環境中,你的一句埋怨就可能成為你的把柄,被別有用心的無限擴大,禍從口出就是如此。相比之下,一個可以正常表述自己情緒的人,在人際交往中可以情緒穩定的、有條理的說出自己的想法。

忍氣吞聲可以換來人際關係嗎?答案是否定的。維護人際關係的根本是情感的交流,而最好的溝通則是換位思考,在與朋友、親人溝通時,若是可以設身處地的為對方考慮,學會客觀、公正、理性地分析每一件事,許多矛盾自然而然會化解。所以,人際關係中切記忍氣吞聲,學會正確地表達自己的情緒才是關鍵。

作者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

《民族心理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心理 的精彩文章:

忍氣吞聲就可以換來人際關係?|心理學解析滑坡謬論
心理學家:優秀的人不合群的原因是,在他們眼中,身邊的人都很蠢

TAG:第一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