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Tenure考核之後,科學家業績顯著降低

Tenure考核之後,科學家業績顯著降低

來源 | 林墨

摘 要

2018年,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的一篇文章以經濟學家為對象,發現在通過Tenure 考核之後,他們的業績顯著降低了。

李賢/ 浙江大學

Tenure考核之後,科學家業績顯著降低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林墨插畫師:何廣生)

林墨曾經報道過一篇文章,《h指數多高才能評上教授?》[1],各個學科教授的h指數普遍較高,這意味著科研人員從踏入科研生涯的第一步起,就得開始坐「冷板凳」。

2018年,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的一篇文章以經濟學家為對象,發現他們在通過Tenure 考核之後的研究業績顯著降低了[2]。

Tenure 終身教職制度是什麼?

Tenure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歐洲中世紀。國外與國內的教授制度存在著很大的不同。

以美國為例,美國Tenure制度的雛形最早形成於17世紀30年代,但是到1915-1940年期間才真正確定,1940年,美國大學教授協會與美國大學協會聯合發表了《關於學術自由與終身教職的原則宣言》[3],成為美國終身教授制度的綱領性文件。

美國教授級別分為正教授、副教授和助理教授三級。一般來說,擔任助理教授約5年,可申請晉陞為副教授;擔任副教授再5年,方可申請晉陞為正教授。

年輕人首先要有博士學位,其次要做過若干年博士後研究,這樣才有可能被聘為助理教授。

近代中國的教授制度開始於1912年中華民國的《大學令》[4],新中國成立之後沿用了教授這一稱謂,現有的教授崗位分一至七級。

其中正教授崗位包括一至四級,副教授崗位包括五至七級;一級教授是教授當中的最高等級,一般要院士級水平的人才可以擔任。

獲得終身教職之後,科研人員還會拚命科研嗎?

為了對比 Tenure前後的變化,Brogaard 等人選取了全球top50的經濟與金融系拿到終身教職至少10年的學者,共2763人,然後截取他們在拿到教授職稱前5年和後10年的發文數據。

作者主要考慮教授職稱前後發表的數量以及論文的質量,將論文按引用量劃分成6個區間: Top10%(也就是下文所說的「本壘打文章」)、Top10%-25%、Top25%-50%、Top50%-75%、Top75%-90%以及後10%的文章。

研究發現,論文的質量和數量都在拿到終身教職的時候達到頂峰,然後下降。

平均來說,每年發表的數量在拿到終身教職之後兩年下降了30%,在之後八年下降了15%。

從「本壘打」的數量來說,在拿到終身教職之後的兩年也下降了30%,在之後八年下降了35%。

無論是研究的質量還是數量都有所下降,一篇文章成為「本壘打」的概率在終身教職之後10年下降了大約25%。

相反,在拿到終身教職之後,教授們發表了更多的低被引論文(被引次數最低的10%),這說明了科研人員在拿到教授職稱之後減少了從事高風險的、創新程度高的研究。

Tenure考核之後,科學家業績顯著降低

註:圖片來源於參考文獻2(不同引用率區間論文數量的變化情況)

Tenure制度到底是好是壞?

Tenure制度激勵年輕科研人員為登上學術界的「奧林匹斯山」而努力科研,但是在拿到終身教職之後,越來越多的科研人員發表的論文數量更少、發表的論文質量更低。

Tenure制度缺乏靈活性、效率低下,學術管理機構應該充分考慮授予終身教職之後科學家研究業績的降低,並認真思考提升業績的方案。

參考文獻

[1]林墨.h指數多高才能評上教授?.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792012-1087213.html

[2]Brogaard, J, Engleberg, J, & Van Wesep, E (2018). Do economists swing for the fences after tenur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32, 179–194.

[3]AAUP FOUNDATION. 1940 Statement of Principles on Academic Freedom and Tenure. https://www.aaup.org/report/1940-statement-principles-academic-freedom-and-tenure

[4]360百科.大學令.

https://baike.so.com/doc/28255826-29669692.html

合作事宜:market@stimes.cn

投稿事宜:tougao@stimes.cn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Nature再探科學史著名懸案,30年鬧劇終於涼涼?

TAG: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