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國十大名畫之首《富春山居圖》:掉包、火燒、被指假畫……

中國十大名畫之首《富春山居圖》:掉包、火燒、被指假畫……

許多名畫都經歷過破損,

但沒有一幅畫,

破損得如此富有戲劇性,

他的「畫生」,

歷經掉包、火燒、斷成兩半、

被指假畫、打入冷宮、戰亂丟失,

卻 無 損 其 偉 大,

最後成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首

這幅畫就是《富春山居圖》。

1

一切,從1745年說起。

話說這年冬天,

一幅元代山水畫《富春山居圖》被送入清宮,

乾隆皇帝見到後喜歡得不得了,

喜愛到何種程度?

乾隆對這幅畫的喜愛

就像娶了新的老婆一樣,

每天抱在手上。

就連出門也帶在身邊,開心不開心都要拿出來寫一筆,不停寫寫寫多達五十五處。

看到沒,什麼御題、御跋、御記,密密麻麻滿布山巔樹梢,幾乎填滿了畫卷中的所有空白之處,堪稱彈幕狂人!

就這,還嫌不夠,最後連山體都沒放過!簡直喪心病狂到令人髮指啊!

再看看他的題跋內容,你就會更氣:

辛亥春,攜卷至田盤,與名境相印,又一勝事,御筆。

壬子三月,西巡至五台日,大雪對景,披圖益知其妙。

長至後八日,快雪時晴,坐養心殿明窗下,盆梅初放,一室春和,展此卷欣然有會,輒命筆書之……

嘖嘖,好好的「畫中蘭亭」居然被乾隆同學搞成了旅行日記和心情隨筆!

後來實在找不到地方下筆了,還戀戀不捨地寫上一句「以後展玩亦不復題識矣」——以後再也不能在上面題字了,好遺憾哦!

然而,戲劇性的一幕發生了!到了第二年,內務府居然又呈上了一幅一模一樣的畫卷!

乾隆傻眼了。

因為,新來的畫作也是水墨淺絳,古樸蒼潤,一前一後居然真假難辨……

不過,乾隆同學畢竟是骨灰級書畫玩家,不可能看不出~

原來的那幅圖是A貨,這一幅才是真跡!這相當於給了乾隆一個響亮的耳光。

為了挽回面子,乾隆決定把A貨當真跡,把真跡當A貨處理。為了區分這兩幅圖,他把A貨命名為《子明卷》。

把真跡命名為《無用師卷》因為這幅圖最早的主人是一個叫「無用師」的道士。

那麼,乾隆花了多少錢買這幅畫「贗品」呢?

答案是:2000兩銀子。

在清代,一兩銀子大約相當於今天人民幣200元,2000兩白銀折算下來就是40W,雖說皇帝不差錢,但那畢竟是偽作啊!

2

提起《富春山居圖》,

相信每個人都是如雷貫耳:

哇,十大傳世名畫之一!

畫中蘭亭!

國寶級文物!

在這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這幅圖的作者:黃公望。

黃公望作為南宋遺民生活在元代,在當時屬於地位最為低下的四等公民,到40幾歲還只是個在官府混飯吃的小書吏。

如無意外,他將一輩子做著平庸的工作,然後默默無聞地死去,不會在歷史上留下一絲痕迹。

可是,註定黃公望是被上天選中的人。

40幾歲時,他被貪贓枉法、逼死人命的上司牽連入獄,人生跌入最低谷。

在世俗的眼光中,這樣的人生可說是一敗塗地,再無指望。

但,痛苦和絕境從來都是一把雙刃劍。

有的人被摧毀,有的人卻在黑暗中重新認清自己,找到通向光明的路。

黃公望就是後者,一場牢獄之災讓他看透了生命的無常,50歲出獄後,他決定再不為功名利祿奔波,而是專心做自己喜歡的事:畫畫。

並嘗試了不同的畫風

是的,只要敢於出發,人生永遠沒有太晚的開始。

出獄後,他遍游江南名山勝水,朝觀雲霞吐納,晚看晴雨晦明,最終儲萬千丘壑於一胸。

到70歲時畫技已達隨心所欲,爐火純青之境,成為畫壇首屈一指的人物。

79歲,黃公望來到美麗幽靜的富春江。

這裡有王維筆下的「樹色分揚子,潮聲滿富春」,有孟浩然詩中的「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也有蘇軾吟唱的「遠山長、雲山亂、曉山青」。

就是這了!黃公望決定在這裡揮灑出自己一生的巔峰之作。

之後他「搜盡奇峰打草稿」,五日畫一山,十日畫一水,歷時7年,終成傳世名作《富春山居圖》。

3

那麼,這幅傾注了黃公望畢生心力與才學的畫作,究竟牛在哪裡呢?

首先,妙在構圖布局。

黃公望沒有過多地打破人們的正常視野,而是視點基本在同一水平線上,整幅圖就好像一幕推拉平移的電影長鏡頭,在空間的觀感上十分自然。

像不像手機的全景拍攝?

筆墨技法上,則既能包羅前賢各家之長,又創造性地簡化了前人的披麻皴法,中側鋒互用,多樣地表現了山峰的姿態與結構。

墨色上,濃淡乾濕並用,極富變化,生動地表現出江南山巒質地鬆軟、煙霧迷濛的秀麗特色。

你看,凡是不朽的藝術傑作,一定都具備非凡的創新性。

更何況,這幅畫作不僅是黃公望藝術創作的集大成者,更是他一生感悟的總結。

從前半生被時代緊緊包裹的無力感中掙脫出來後,黃公望終於明白,每個人活著的真正職責只有一個,那就是:

尋找自己,堅定地成為自己。

是的,每個人的生命都是通向自我的征途。

黃公望就此將自己一生的經歷與感悟融於畫作,使得整幅畫卷在高超的技藝之外,還有了物我兩忘、平淡天真的藝術靈魂。

在這幅7米長卷中,峰峰形狀不同,樹樹姿態迥異,遠有丘陵起伏,近有水波漁舟,景隨人遷,步步可觀,且處處意趣自然,渾若天成。

一經問世,即被書畫名家,收藏家等推崇備至,人人以親睹畫卷真容為至幸!清代畫家鄒之麟稱其為「右軍之蘭亭也,聖而神矣」。

而百餘年後發生的一件事,又令其蒙上了一層更加神秘傳奇的色彩。

4

清順治七年,冬。

江蘇宜興的一戶人家裡,

一位老人虛弱地倚靠在卧榻上,

昏暗的目光始終望向身邊

一個一尺多高的捲軸。

良久他深嘆了一口氣,

指向床側的火盆,

說出了人生的最後一句話:燒了它吧。

看著捲軸慢慢被火苗舔舐包圍,他安心地閉上了眼睛。就在此時,他侍立在旁的侄子急趨向前,一把將捲軸從火盆中搶出!

長卷得以留存,但起首的一段已被燒得火痕累累,畫面就此斷為兩截。

遭此厄運的畫作,正是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老人是收藏家吳洪裕,他因愛畫成痴,擔心世間再無人像自己一樣珍愛此畫,是以要焚毀殉葬。

畫被燒斷後,起首的一小段從此名為《剩山圖》,餘下的長卷名為《無用師卷》,這之後它們在世間各自流轉,漸行漸遠。

曾有無數後人去富春江一帶尋找黃公望筆下的實景,甚至拍下照片回來作比對,一邊看一邊感嘆,黃公望畫出來的富春江秋初風貌,要比照片更有意境。

那麼,這幅畫作現今何處呢?

答案是:較長的後段稱《無用師卷》,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前段稱《剩山圖》,現收藏於浙江省博物館。

2011年,《剩山圖》與《無用師卷》合體展出,這時距離黃公望自己落款已經過去 600 年。

《富春山居圖》

元 黃公望

(高清大圖 橫著看)

聲明:傳播收藏知識為宗旨,本文來源網路。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告之刪除。)

月雅書畫中國網編輯整理推薦

——月雅往期經典,點擊以下鏈接直接閱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月雅書畫 的精彩文章:

這個水墨人物,不主流,但有趣!

TAG:月雅書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