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四聖心源》秘傳的一張調理氣滯的方子,它的這些奧秘你知道嗎?

《四聖心源》秘傳的一張調理氣滯的方子,它的這些奧秘你知道嗎?

人們常說,人活一口氣,要是氣機滯塞了,人體就會出現病變,由此也誕生了一個病證,那就是氣滯證。那麼,什麼是氣滯證呢?主要是指人體某一臟腑,某一部位氣機阻滯,運行不暢所表現的證候。中醫認為,引起氣滯的因素很多,凡是病邪內阻,七情鬱結,以及陽氣虛弱,溫運無力等,都會導致氣機郁滯。所以,氣滯證的發病頻率也是比較高的。

那麼,氣滯證一般會有什麼表現呢?在臨床上常以脹悶、疼痛為基本特徵,在舌脈上,常以舌色暗、脈弦為辨脈要點。由於氣機是流動的,所以會隨著病變部位的不同而出現不同部位的脹痛,或疼痛攻竄移動。氣滯證導致的疼痛一般還是比較好理解的,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不通則痛」,要想解決氣滯證的疼痛,就要想辦法讓氣機通暢。一般的治療方法是採用疏肝理氣的治療方法,大多會選用逍遙散、 柴胡疏肝散等。

那麼,這個氣滯證,黃元御是如何認為的呢?黃元御認為,「凡臟腑經絡之氣,皆肺家之所播宣也」,所以氣機的通暢與否,大多會與「肺主藏氣」功能有關。如果「肺氣上逆,收令不行,君相升泄,而刑辛金,則生上熱。凡痞悶噯喘,吐衄痰嗽之證,皆緣肺氣不降」,而肺氣不降的源頭,卻在於胃,也就是「胃土逆升,濁氣填塞,故肺無下降之路」,所以出現滯塞之證。如果肺氣不是上逆,而是肺胃之氣不能下降,導致君相之火升騰炎上,火無法下濟與水交通,就會出現下寒之證。

黃元御認為,氣滯這種疾病,它的上面應該清涼,下面應該溫暖,清涼則肺金能夠收斂,溫暖則腎水可以固藏,所以在治療氣滯的時候,「清肺熱而降胃逆,固是定法」,尤其主要記住的是,不要使用寒涼類的藥物,以免「瀉陽根而敗胃氣」,也不要使用清潤類的藥物,以免「滋中濕而益下寒」,這樣會導致「肺胃愈逆,上熱彌增,無有愈期」。

所以針對氣滯證,黃元御創下了「下氣湯」。全方由「甘草二錢,半夏三錢,五味一錢,茯苓三錢,杏仁三錢(炮去皮尖),貝母二錢(去心),芍藥二錢,橘皮二錢」8味葯組成的,煎服方法是煎大半杯,溫服。這個方子用半夏降胃氣;貝母化痰止咳、清熱涼肺;五味子收斂肺氣;杏仁開肺氣;橘皮行郁理氣,芍藥專門清風燥而斂疏泄,上清相火,下清風木;茯苓通調水道;甘草調和諸葯。

不過這裡有兩味葯需要指出,一個是五味子,應該用北五味子,北五味子能夠歸肺、心和腎三經,具有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的作用,臨床上常用來治療久嗽虛喘,夢遺滑精,遺尿尿頻,久瀉不止,自汗盜汗,津傷口渴,內熱消渴,心悸失眠等病症。而此處的貝母,應該使用浙貝母,浙貝母歸肺、三焦、胃、肝經,具有清熱化痰、散結解毒的作用,適用於風熱咳嗽、肺癰喉痹、瘰癧、瘡瘍腫毒等症。

在下氣湯的方末,黃元御留下「治滯在胸膈右肋者」這麼一句話,究竟是何用意?其實這是黃元御對氣滯證的病機埋下的一個伏筆。因為氣機阻滯,就會導致臟腑、經絡不通而出現脹悶、疼痛,所以臨床上的主證也多是以胸脅脘腹等部位的悶脹、脹痛、竄痛、攻痛,時輕時重,或部位移動不定,且經常會由於噯氣、矢氣而脹悶、疼痛減輕,且容易受情緒的影響,女性還會出現乳房及小腹脹痛。而這些癥狀的出現都與「胸膈右肋」有關係,胸膈右肋主要是肺胃肝膽的區域,這不正好點明了氣滯之證所關聯的臟腑嗎?

【本文由「金蘭中醫學社」新媒體獨家出品,圖片來源於網路。作者金蘭,未經許可,請勿轉載、複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金蘭中醫學社 的精彩文章:

《四聖心源》秘傳的一張調理排精的方子,其中奧秘你知道多少?

TAG:金蘭中醫學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