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浮山:它被譽為「嶺南第一山」,蘇東坡亦曾為之賦詩一首。
羅浮山又名東樵山,是中國十大道教名山之一。它位於廣東惠州市博羅縣,主峰海拔1296米,西鄰廣州增城,南望東莞企石,總面積達260平方公里有餘。道教稱它為第七洞天,第三十二福地,漢朝史學家司馬遷曾把羅浮山比作為「粵岳」,素有「嶺南第一山」之美譽。
《後漢書 郡縣誌》曾載:「博羅有羅山,以浮山自會稽浮來傅之,故名羅浮」,故民間有「羅浮山系由羅山與浮山撞擊而成」之傳說。據地質學家考證,羅浮山形成於8000萬年以前,彼時地殼斷層,花崗岩體受擠壓而隆起,後經數千萬年的風雨侵蝕,遂成今日之奇峰怪石,層巒疊嶂。
朱明洞景區為羅浮山主峰所在地,為登山賞景的最佳去處。每逢假日,入口處總是遊人如織,雲集了四方慕名而來的遊客。
羅浮山地處北回歸線附近,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常年炎熱多雨,濕度較大。山上植物種類繁多,植被覆蓋呈垂直分布:山頂為低矮的灌木林和草甸,山腰為松木林,山底為常綠闊葉林。
據考,山上生長著1200餘種藥用植物,並盛產龍眼、荔枝、楊梅、橘、柚等各種水果。北宋文豪蘇東坡謫居惠州時曾閒遊羅浮,遂有流傳千古之《食荔枝》:「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此外,羅浮山還有酥醪菜、雲霧甜茶、百草油等風土之物。
羅浮山之名氣,有賴於它濃厚的道教文化底蘊。據史料記載,公元326年-334年,東晉醫學家、著名道士葛洪曾於羅浮山修觀四座:南庵都虛觀、東庵九天觀、西庵黃龍觀、北庵酥醪觀。其中南庵都虛觀歷代修葺,數易其名。唐時擴建,更名為「葛仙祠」,以示紀念。宋哲宗又賜名為「沖虛觀」,後經清同治年間重修,是為「沖虛古觀」。只見大門石柱上有一楹聯,上書:妙景空不空四百峰巒朝紫府,尊躬上之上五千道德啟玄門。
沖虛古觀所處環境清幽,自古為修仙煉丹之所。觀內有殿宇五重,分別為靈官殿、三清殿、黃大仙殿、呂祖殿和葛仙殿。斑駁的牆垣與風化的木雕,寫滿了千年的風雨與滄桑。
正所謂「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既有山也要有水。依山傍水的沖虛古觀大門對出即有一湖,名喚白蓮湖,狹長型,西至葛洪博物館,東逾景區入口。
每逢節日,白蓮湖上便有水上娛樂表演助興,吸引大批遊客觀賞。
羅浮山海拔雖高,但山間樹木蒼翠,空氣宜人,因此許多家長喜歡帶上小孩前來登山遠足。比如這位小朋友,雖身材瘦小,卻背著一個碩大無比的背囊,一路低頭,大步前行,勁頭一點不輸大人。
但並非所有小孩都能理解父母此行的良苦用心。到了這位小孩身上,畫風突變。長時間的徒步跋涉已讓它累得氣喘吁吁,大呼小叫,遂索性坐地上,撒嬌不走了。此時,他老爸也是一臉無奈,拿他沒轍。
一路沿著蜿蜒山路前行,便來到了山腰的觀景平台——天象台,此處亦為登山索道終點站。向東遠眺,村落星羅其布,湖光山色,盡收眼底。
從天象台繼續拾階而上,穿過樹木,不久便可看到陡峭扶梯,還有讓人心驚膽戰的玻璃觀景台。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此時你來到的便是另一高處——鷹嘴岩。因岩石形似鷹嘴而得名。此處巨石橫亘,地勢險峻,可謂是「無限風光在險峰」。
此處雖非頂峰,卻因視野開闊而倍受遊客青睞。環顧四周,雲霧飄然而過,有「盪胸生層雲」之感。
見如此美景,有遊客不禁跑到懸崖邊,用手機拍下此刻勝景,方不枉此行。
站在鷹嘴岩向西而望,亭台之上便為羅浮山最高峰——飛雲頂。適逢驟雨初歇,山風陣陣,煙籠霧鎖,海拔1296米的雄渾山勢已隱藏於山嵐之中,如幻化仙境中的一名修鍊道士,雲深不知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