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安居樂業,擊敗突厥侵擾:唐朝是漢朝的升級版嗎?
文|孟憲實
人們熟知的漢唐盛世,從任何地方看,唐朝都是漢朝的升級版。經過魏晉南北朝的長期分裂,國家再次回歸統一。政治制度吸收了此前的經驗教訓,全面提升,在理性與高效方面獲得極大改善。阻礙政治平等的士族門閥制度遭到掃除,科舉製成為士人施展個人理想的通途。皇權又獲得至上地位,政治秩序再次回歸設計的軌道,歷史學家田餘慶稱之為皇權的回歸,而之前的門閥士族體制,則是皇權的「變態」。閻步克用「波峰與波谷」來描繪這一歷史的進程,漢唐是峰,魏晉南北朝則是谷。
但是,唐朝是古代中國的巔峰時刻,但確實政變頻發,這該如何理解呢?
不是所有的政治衝突都可以叫作政變,有的事件是否稱作政變,在當時就應該存在爭議。其中,尤其是未遂政變的爭議最大,計劃中的政變,有的沒有來得及實施,有的被打成「謀反」,可能是政治陷害的一種說辭。林林總總,在證據不全的情況下,為我們今天的判斷造成了障礙。有的政治衝突事實上已經發生,甚至皇帝寶座都發生易手,但是否是政變依然不能斬釘截鐵地斷定。歷史的複雜性,在這裡也有體現。
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六月的玄武門事變,是一場貨真價實的政變。秦王李世民親自發動了政變並且獲得成功。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及其男性子嗣全部被殺,高祖李淵被迫讓出皇位。李世民由此登上政治最高位,變成唐朝的第二位皇帝,甚至創造了著名的貞觀之治。因為這場政變,原本應該屬於李建成的唐朝皇帝的血緣系統,歸於李世民。此後的唐朝皇帝,都是李世民的子孫。唐朝建國之初,迅速完成轉型,從戰爭狀態進入建設狀態,貞觀之治是唐朝上升期的關鍵:制度調整完畢,人民安居樂業,打敗突厥,鞏固了邊防。但是,光明的貞觀之治,卻因為玄武門政變投下一道陰影,長期不能消散。
唐太宗的太子李承乾,早年曾留下許多正面印象,但在貞觀後期,卻接連發生問題。他喜歡突厥風俗,經常在東宮大搞戰爭遊戲,甚至被發現有異常的性取向。這些問題,可能已經是政治鬥爭的一部分,而暗中的對手正是同胞兄弟魏王李泰。唐太宗更喜歡魏王,魏王勤於讀書,表現出良好的文學才能,善於聯絡文人,為自己營造良好的名聲。皇帝的喜愛,引導朝臣對未來下注,很多人站在魏王一邊,成為魏王的支持者。魏王希望用和平的政治鬥爭手段實現奪嫡,因為手法高明,逐漸讓李承乾陷於被動。李承乾身邊沒有政治高人,最後出此下策,竟然決定在被廢黜之前發動政變。李承乾的政變計劃還沒有實施,因為其他案件牽連被朝廷發現,結果這個計劃不僅沒有保住李承乾的未來皇帝之位,反而喪失了現有的太子之位。
唐高宗成為唐太宗的繼承人,完全是因為李承乾與李泰的鷸蚌相爭。唐高宗時期,自然也不乏政治鬥爭,但有政變之稱的只有太子李賢被廢一事。高宗第一個太子李弘,因為肺結核在上元二年(675)五月去世,雍王李賢被立為太子。調露元年(679)五月李賢暗殺了正諫大夫明崇儼,但案件未破。轉年,太子的生活作風出了問題,他與奴戶趙道生關係曖昧,最後成為案件。臨時法庭搜查東宮,在馬廄里發現幾百副盔甲,而趙道生承認明崇儼是自己所殺,當然是接受太子指使。明崇儼是皇帝、皇后的醫生,製造了對太子不利的謠言,而盔甲是重要軍事物資,非戰時不能自己擁有。這些是否構成謀反的證據,當時的法庭是如此認定的,但後來的史書傾向於武則天的作用,造成了爭議。
該內容為騰訊獨家合作內容,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不可能打贏吧」:面對桌面上的「戰爭」,日本有兩種態度
※努爾哈赤的刀槍是怎樣扛住明軍的火炮的?後金在裝備上吃了大虧
TAG:國家人文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