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讀史札記:滿族的飲食起居

讀史札記:滿族的飲食起居

編者註:滿族民俗專家趙福祿先生曾出版書籍《讀史札記》、《民間笑話》等,但當時交付出版後就沒留電子版,最近趙福祿先生將已經出版的書籍文章重新整理,授權我們在這裡陸續發表,在此表示感謝。

讀史札記

—趙福祿著

4月30日發文章第一部分《滿族的歷史名稱有哪些?》,

5月2日發文章第二部分《滿族文化中的滿族八旗》,

5月3日發文章第三部分《讀史札記:創立滿族文字的始末》,

5月5日發文章第四部分《讀史札記:滿族的姓氏與名字》,

5月12日發文章第五部分《讀史札記:滿族宗教信仰和柳條邊》,

5月14日發文章第六部分《讀史札記:滿族肇興之地與長白山神祭祀》,

5月17日發文章第七部分《讀史札記:滿族髮式》,

5月20日發文章第八部分《讀史札記:滿族服飾》,

5月22日發文章第九部分《讀史札記:天足與旗鞋》,

5月23日發文章第十部分《讀史札記:糊窗戶紙和悠車》,

5月24日發表文章第十一部分《讀史札記:姑娘叼個大煙袋》,

5月26日發文章第十二部分《讀史札記:滿族春節習俗》,

今天發第十三部分。

十四、滿族的飲食起居

滿族的飲食具有獨特的地域色彩,滿族喜吃粘食。因粘食經久耐餓,便於從事漁獵活動。所以粘食有:粘豆包、切糕、油炸糕、粘糕餅子、:火勺、豆卷(驢打滾);滿族還喜歡吃小米飯(小米乾飯、小米水飯、小米稀粥、小米麵做的發糕);:苞米楂子、高糧米面用笊籬或木頭床子擠壓的咯豆子;蕎麥麵做的餄餎;豆類做的綠豆糕,還有秋季大白菜一下來,用白菜葉子『打飯包』滿語「乏克」。據說這是後金汗王努爾哈赤行軍打仗時發明的。

滿族的菜肴尤為花樣繁多,流傳甚廣,從普通的『沾醬菜』到康乾盛世御制的『滿漢全席』。滿族人喜食豬肉,煎炒烹炸薫蒸燉,紅燒肉、扒豬蹄、豬皮凍;紅白事的八碟、八碗,八涼、八熱;漬酸菜、晾乾白菜,灌血腸、吃火鍋無不遺留滿族傳統習俗。

滿族的居住,早在遼宋時期之前滿族先人是「春夏隨水草遷徒,秋冬掘地穴而居」的時代,到十一世紀初(北宋中期)才有了變化,由地下移居地上。《金史》載:「獻祖乃徒居海古水,耕墾樹藝,始築室,有棟宇之制,人呼其地為納葛里。納葛里,漢語居室也。」《三朝北盟會編》載:「環屋為土床,熾火其下,相與寢食起居其上,謂之火炕,取其暖」。隨著時間推移和不斷的發展,滿族的居室建築逐漸形成了「口袋房,萬字炕,煙囪出在地面上。」的獨特格局。

「口袋房」又稱「斗室」,是沿襲老祖宗的穴居結構而來的。即無論是房屋三間或五間,坐北朝南都是東邊一頭開門,形如口袋,故稱「口袋房。」《寧古塔紀略》載:「房屋大小不等,木料極大,只一間或三間五間,或有兩廂,俱用草蓋,草名蓋房草,極長細,有泥。泥牆極滑可觀,牆厚幾尺,然冬間寒氣侵入,視之如霜。屋內南西北接繞三炕,炕上用蘆席,上鋪大紅氈,炕闊六尺,每一面長二丈五六尺,夜則橫卧炕上,必並頭而卧,即出外亦然。有南窗西窗,門在南窗之旁,窗戶俱從外閉,恐夜間虎來,易於撞進。靠東壁間以板壁隔斷,有南北二炕,有南窗即為內房矣。」

……滿族人進關後按旗居住,一家一戶都是同一樣的『三分三』(院寬為三分三厘)的老官房。這種乾隆四年為八旗兵丁及其家屬定居的宿舍呈馬鞍形,是兩出水的小瓦房。一個兵住兩間,一明一暗,中間隔扇。一進屋門為外屋,有一間半大,吃飯、睡覺、會客全在此屋;進隔扇門的裡屋只有半間大,是姑娘、媳婦迴避生人的地方,一般大屋居左,小屋居右,內外有別……外屋正面牆上掛中堂字畫,下面是大櫃或八仙桌擺設。西牆設有祖宗板,上供祖宗牌位和家譜,台上擺著木香碟,台沿貼著掛錢兒,這家隸屬哪旗貼哪旗的顏色。有的人家炕上還擺炕櫃或炕箱(炕琴),是專放備用衣服的。滿族瓦房院都有小門樓,磨磚對縫,十分講究。進了大門便是影壁,影壁將街門與屋門隔開,唯恐跑了風水。影壁正中設有土地神龕,裡面供有泥塑土地爺像。逢年還要貼上對聯,上聯為『土能生萬物』,下聯為『地可發千祥』,橫批『保佑』。影壁右面靠後地方(即小院的東南方)插著一支高大的神竿,滿語叫『索羅桿』……。小院有磚徹甬道直通屋門。……(《內蒙古滿族》居住)。

滿族文化網原創作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富察春兵 的精彩文章:

TAG:富察春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