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王羲之齊名的另一個「書聖」,書法造詣堪稱北方之最!
知道鄭道昭的人真不多,但是,知道鄭文公碑的人還是有幾個的;知道他跟王羲之齊名的人恐怕也不多。鄭道昭是北魏人,被當時的人稱為北方書聖,南王北鄭。
鄭道昭在書法史上的地位如此重要,那麼我們應當對他做個深入的了解。
鄭道昭沒有王羲之名氣大是有原因的。什麼原因呢?南派的書風,受到後世人的追捧,因為他們是書法世家,門閥貴族。在中國,歷來都是書以人貴、書以人顯。南派的書法一直受到重視,被人推為是中國書法的正宗。而北派書風,很少有有名的世家參與,所以,缺失了有影響力的書法世家。北方出現的魏碑,很少有署名的,像《鄭文公》上下碑,能確切知道書寫者的名字的,是很少見的。
南北分離,晉室南渡,南朝的文化有了大的、突飛猛進的發展,尤其是書法、藝術,哲學等方面。而北方所用的書體還是晉朝留下的舊書體,北方集中著中國最優秀的文化人;最優秀的讀書人;最優秀的書法家;最優秀的政治家。晉室士家,如過江之鯽,一時雲集。
南北朝時,南北對峙,又時常呈現不同的分裂割據局面,北方由於受游牧民族的影響,文化的發展相對滯後。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原地區長期割據混戰,少數民族獲得了較大發展。特別是西晉末年「八王之亂」,造成了北方好多地方政權喪失,由遷居內地的少數民族建立了政權。北朝中的所有政權,也都是遷居內地的西北、北部少數民族建立。北方民族界線越來越小,「五胡亂中華」,影響了北方300年。北魏孝文帝認識到歷史發展的趨勢,並積極地順應了這種趨勢,當然,北魏孝文帝的做法,有利於社會的安定和歷史的進步。
佛教在南北朝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到處興建佛寺和佛窟,唐代詩人杜牧曾經寫下「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的名句。敦煌莫高窟、雲岡石窟、成都萬佛寺石雕像,也是這一時期的產物。
鄭道昭不信佛教,他信道教。他喜歡鍊氣化丹,在萊州大基山依東、西、南、北、中虛設「青煙寺」、「白雲堂」、「宋陽台」、「玄靈宮」、「中明壇」等用於做鍊氣之處,他在山上刻上了很多書法,還做了一首《於萊城東十里與諸門徒登青陽嶺太基山上四面及中嵿掃石置仙壇詩》的詩,也刻在了石壁上。
清朝人為什麼提出南北書風?,因為清朝人看到了一個事實,即南朝從隸、楷、行、唐楷等一個體系。他們就在想,我們能不能發展成一個完整的、像南派書風的樣子,也做一個完整的體系出來呢!當時的書法到了唐楷,宋朝人已經沒法玩了。宋朝人在玩尚意了,到明朝更沒得玩了,所以到清朝,清朝人挺聰明的,提出了重振魏碑。
他們要找宗啊!這一找就找到了鄭道昭這裡,鄭道昭就成了北派書聖。不過話說回來,鄭道昭雖然書法造詣精深,南王北鄭,但在史書記載他擅長書法的史料卻很少。據統計,鄭道昭的碑銘現存有40餘種,而魏碑在全國不到200種,能稱流派的大概只有10家。鄭道昭的碑銘,無論從數量還是藝術造詣來講,都是群龍之首。這些碑刻主要集中在山東的青州、平度、萊州等地。雲峰刻石中比較著名的有天柱山的《鄭文公上碑》,雲峰山的《鄭文公下碑》、《論經書詩》、《觀海童詩》,玲瓏山的《白駒谷題名》等,《鄭文公碑》是唯一與鎮江大字之祖《瘞鶴銘》相抗的
太和十九年(495年),鄭道昭隨孝文帝拓跋宏南征,在懸瓠(今河南汝南)君臣酒酣作歌,孝文帝首先歌曰:「白日光天兮無不曜,江左一隅獨未照。」鄭道昭的和歌是:「皇風一鼓兮九地匝,戴日依天清六和。」孝文帝十分開心,立即升任鄭道昭為中書侍郎,轉通直散騎常侍。
鄭道昭的父親鄭羲,性貪而吝,多受賄賂,名聲不佳。他去世後,孝文帝賜謚號「文靈」,博聞多見謂之「文」,不勤成名謂之「靈」,可見這「靈」字若用在謚號中,並不是個好詞,說明孝文帝對鄭羲的意見,還是蠻大的。鄭道昭也不敢在孝文帝面前為父抗爭,他知道孝文帝說一不二的脾氣。
後來,鄭道昭當了光州刺史。當時,民間有私謚,孝文帝又死了,他想,何不也為父親加一私謚呢?鄭道昭就加了一個「文」。並為父親撰寫了碑文,碑文內容自然是溢美之辭,他在天柱山上,找了一處山崖刻了上去。稍後,他又在雲峰山下發現一處更好的山石,一不做二不休,他又任性地將碑文重書重刻了一通。於是,留下了兩通《鄭文公碑》,前者被稱為「上碑」,後者則被稱為「下碑」。
《鄭文公碑》,它是摩崖石刻,和一般的石碑不一樣。
鄭道昭的書法特點是:方圓並用,方中見圓,圓中見方。或體方而用圓,或用方而體圓。正鋒用筆,大起大落,起落轉折,處處著實。側鋒取勢,忽而平鋪,鋒芒外耀,盡顯筋骨內含,結體寬博,筆力雄強。
鄭道昭(?—516年),字僖伯,河南滎陽(今鄭州滎陽)人。為光州刺史,轉青州刺史。後復入為秘書監。
註:圖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學好楷書,這幾點很重要!
※學習楷書,從誰入門從哪一家入門比較好?
TAG:要訣粗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