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讀古人的畫——南宋畫家馬遠的作品

讀古人的畫——南宋畫家馬遠的作品

馬遠(生卒年未祥),字遙父,號欽山,原籍山西,後居錢塘,是南宋光宗、寧宗時期的畫院待詔。馬遠的曾祖父馬賁、祖父馬興祖、伯父馬公顯、父親馬世榮、兄長馬逵、兒子馬麟,都是畫院畫家,故有「一門五代皆畫手」之稱。

馬遠畫山水,多作斧劈皴,用筆稜角方硬,水墨蒼勁,雖不作層層渲染,但著重濃淡層次的變化,所以遠近分明。

以下四圖是馬遠所畫的《水圖卷》,每段縱26.8厘米,橫41.6厘米,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在傳統的中國畫里,最早刻意畫水並有成就的,只有五代的孫位和宋代的孫知微。從記載得知,孫知微畫水「取勢而已」,而馬遠畫水「惟得其性」。比如《黃河逆流》,畫家以不穩定的構圖,若斷若續顫澀的線條,把黃河奔騰咆哮等爆裂的性格和形態刻畫得淋漓盡致。又如《秋水回波》,畫家不用粗筆,而用柔和的中鋒細筆,恰如其分地表現湖水安謐、舒朗的狀態,雲舒水靜,天水一色。這些都說明了畫家具有敏銳的觀察力和紮實的筆力。

下圖是馬遠所作的《雪灘雙鷺圖軸》,娟本設色,縱向59厘米,橫向37.6厘米,現存於台北故宮博物院。該作品繪寒岩積雪,白鷺瑟縮立於灘頭的嚴冬之景。畫家用留白的方法表現雪景,山岩、坡石用濃墨勾皴,餘下的則採用留白的形式以示積雪。兩隻白鷺聚於石角,一隻白鷺縮頸孤立灘頭。從岩壁間橫斜伸出一棵老樹,蒼乾枯枝佈於畫面中央,以禿筆濃墨、時有斷續的顫筆勾畫出的枝幹,更顯枯硬。用濃墨勾皴的岩石、枝幹與白色的積雪、虛曠的背景相比較,黑白分明,更突出了嚴冬枯索、寒寂的氣氛,使觀者也彷彿感受到那逼人的寒意,可見畫家構思的精巧和表現畫題的成功。

下圖是馬遠所作的《蹴鞠圖》,娟本設色,縱115.6厘米,橫55.3厘米,現存於美國克里夫蘭藝術博物館。

《蹴鞠圖》繪數人爭球的場面。蹴鞠在古代分為「白打」和「築球」兩種,前者不用球門,以踢出的花樣和動作難易為評判標準,此圖表現的就是「白打」。在存世的同類題材繪畫中,人物多是低頭爭球,馬遠此圖為抬頭爭球,別具一格。

下圖是馬遠所作的《白薔薇圖》,娟本設色,縱26.2厘米,橫25.8厘米,現存於故宮博物院。

《白薔薇圖》繪折枝白薔薇,用濃墨畫枝,細筆勾花瓣和蕊,白粉暈染。花葉用細線勾描後染以汁綠。葉之正反轉折,花之嬌態、層次表現得恰到好處。全圖用筆縝密嚴謹,一絲不苟,設色妍美清麗。

下圖是馬遠的作品《踏歌圖軸》,娟本設色,縱192.5裡面,橫111厘米,現收藏於故宮博物院。

《踏歌圖》繪幽靜優美的群山下,城郊農民在壠上邊歌邊舞慶豐收的情景。畫面的上半部奇峰突起,松柏參天;中部白雲繚繞,殿閣半露;下部田壠、梅竹、垂柳、流泉點綴。四位老農盡情地踏足而歌,畫面情景交融,氣勢雄偉。在筆墨的運用上,作者用大斧劈側鋒用筆,直皴山石,下筆快速果斷,方勁峭拔,獨具匠心。畫古松多盤曲,乾瘦如鐵。構圖上,畫家從根本上打破了五代、北宋以來的全景式構圖方法,對複雜的景物進行了剪裁,以突出重點。人物雖小,但筆法簡練,形神兼備。畫風繼承李唐而又有所創新,為山水畫的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旌城蝸牛 的精彩文章:

TAG:旌城蝸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