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堅持建設性和批判性相統一 推動思政課改革創新

堅持建設性和批判性相統一 推動思政課改革創新

■堅持「八個統一」 推動思政課改革創新(之四)

[摘 要]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八個統一」的具體要求,為思政課的改革創新指明了方向。其中,「要堅持建設性和批判性相統一」,強調的是思政課改革創新的價值導向和根本要求。準確理解其含義,具有重要而又深遠的意義。

[關鍵詞]堅持建設性和批判性相統一;思政課;改革創新

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全局出發,明確提出了推動思政課改革創新的目標任務,深刻闡釋了思政課改革創新的方向和路徑。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辦好思政課,需要與時俱進,向改革創新要動力。堅持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一、價值性和知識性相統一、建設性和批判性相統一、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統一性和多樣性相統一、主導性和主體性相統一、灌輸性和啟發性相統一、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的這「八個統一」,深刻總結了思政課建設長期以來形成的規律性認識和成功經驗,構成一個緊密聯繫、有機統一的整體。「八個統一」為加強新時代學校思政課建設、推進新時代學校思政課改革創新提供了綱領性指導和根本遵循。其中,「要堅持建設性和批判性相統一」,在「八個統一」有機整體中居於特殊地位,它強調的是思政課改革創新的價值導向和根本要求。準確理解思政課改革創新的建設性和批判性含義,探索在思政課改革創新實踐中堅持建設性和批判性相統一的必要性和基本路徑選擇,具有重要而又深遠的意義。

思政課改革創新的建設性和批判性的含義與訴求

所謂建設性,指的是一種思想或行為的特殊性質,即同成就事業必然聯繫在一起的建構性、創造性。它可以指一種思維品質,也可以指一種行為範式。作為一種思維品質,它是一種能在實踐活動中有所發現、勇於革新的思維,是一種善於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作為一種行為品質,它是一種提出新理論、成就新事業、創造新成果的行為,是促進事物發展、事業成功的正能量。思政課改革創新的建設性,是指為了充分發揮思政課的功能和作用,在思政課改革創新的實踐中善於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不斷創造、更新、完善和支撐思政課發展的內生要素的屬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解決好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思政課改革創新建設性的主旨就是要圍繞這一根本問題,在加強教師隊伍、教材體系建設、教學方法改革、學科建設等諸多方面不斷創新發展。堅持思政課的建設性,就要遵循教書育人規律、學生成長規律,抓好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不斷增強其親和力、影響力和實效性,引導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思想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看待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心靈埋下真善美的種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就要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打造一支「可信、可敬、可靠、樂為、敢為、有為的思政課教師隊伍」「讓有信仰的人講信仰」,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就要推動思政課方式方法的改革創新,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吸引力和感染力。概括地說,堅持思政課的建設性,就是要堅持鞏固壯大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自覺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和模範踐行者,使他們健康成長為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所謂批判性,其本來的意義是指理解事物的意義和對事物進行辨明或者判斷的能力,後來逐漸演變為對事物或思想的缺點進行辨別、分析和判斷的性質。思政課建設的批判性指的是對影響思政課功能和作用發揮的思想、行為進行分析、辨別和否定的屬性。思政課建設的批判性,既體現在對來自於外部的企圖解構思政課建設、與思政課正能量相博弈的種種錯誤思潮的辨析和抵制上,也體現在對思政課建設自身存在的「短板」「缺弱環節」的評析和校正上。堅持思政課改革創新的批判性,就是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批判性原則,旗幟鮮明地批判歷史虛無主義、「普世價值論」、西方民主憲政、自由主義等錯誤思潮,引領學生直面錯誤思潮,善於理性思考,認清種種錯誤思潮的實質和危害,不為其迷惑和欺騙;就要既抵制思想政治教育中重工具理性、而輕價值理性的錯誤傾向,也要抵制那種忽視思想政治教育的學理支撐,把思政課理論教育淪為教條式的意識形態灌輸,淪為「政治宣教」的錯誤傾向。

思政課的創新發展,既要堅持建設性又要堅持批判性

思政課改革創新的建設性是思政課改革創新的根本屬性,在思政課改革創新的實踐中它可以轉化為推動思政課自身豐富與完善、創新與發展的積極正向的力量。正是這種意義上我們才說,思政課的創新發展貴在建設。只有堅持思政課改革創新的建設性,在思政課改革創新的過程中,強調正能量的輿論引導和宣傳,激發全社會團結奮進的強大力量,才能實現思政課改革創新的根本目標,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提供保障作用。堅持思政課改革創新的建設性,緣于思政課的性質以及新時代黨的歷史使命對思政課的強烈呼喚,緣于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新時代的思政課只能加強,不能削弱,必須越辦越好。

思政課改革創新的批判性是對思政課保持反思和反省的批判性思維,也是旗幟鮮明地對於錯誤思想和錯誤社會思潮的批駁和否定。堅持思政課改革創新的批判性,最終的目的不在於「破」,而在於「立」,在於進一步推動思政課程的改革創新,在於更好地加強思政課的建設性。堅持思政課改革創新的批判性,緣於新時代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工作面臨的嚴峻複雜形勢。從國際環境看,西方敵對勢力乘我國改革開放之機,大肆傳播自己的文化、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企圖通過文化滲透,使青年人崇拜西方價值觀、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企圖用西方普世價值觀取代馬克思主義在我國意識形態的指導地位。從國內實際看,我國改革正進入攻堅期,社會思潮紛紜激蕩,主流的和非主流的思潮同時存在,尤其當互聯網將人們的輿論空間由日常生活擴展到網上虛擬世界時,一些別有用心的人乘機作祟,利用互聯網煽動宗教極端主義,宣揚民族分裂思想,教唆暴力恐怖活動等等,污染、惡化輿論空間和網路環境,嚴重影響青少年價值觀的樹立和行為規範的養成。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堅持思政課改革創新的批判性,以確保思政課改革創新建設性的彰顯。

思政課創新發展的建設性和批判性,是矛盾統一體的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彼此既相互聯繫,又相輔相成,共同服務于思政課創新發展這一主題。在思政課改革創新的矛盾統一體中,建設性和批判性各有側重。建設性對思政課自身發展和完善具有正向推動性意義,即建設性是「立」;批判性在思政課改革創新中剔除錯誤思想和思潮,反向推動思政課自身發展和完善,即批判性是「破」。二者的著力點和作用力看似截然不同,但二者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統一在推動思政課改革創新的事業中。建設性在堅持思政課改革創新中擁有更高的地位,批判性是為了建設性服務的,「破」是為了「立」,都是為了辦好思政課,引領青年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導向,規避和警惕錯誤的意識形態。思政課的創新發展,只有堅持思政課建設性和批判性相統一,一方面加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發揮好思政課主渠道、主陣地作用,傳導正能量;另一方面針對社會生活中各種錯誤思潮和觀點,敢於「亮劍」發聲,敢於褒良貶劣,才能引導學生在多元社會思潮中堅定理想信念,正確評價社會現象,明辨是非與善惡。那種把兩者絕對地對立、割裂開來的看法,在理論上是錯誤的,在實踐上是有害的。一味地片面強調思政課課堂的建設性,就會使青年學生無法深刻體會目前所面臨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複雜性、多樣化,無法在日益分化的意識形態中規避意識形態的滲透危險;一味地片面強調思政課堂的批判性,就會造成因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淡化而導致學生思想混亂、信仰危機。因此,要掌握堅持思政課改革創新的建設性和批判性相統一的科學內涵,要借用「統分結合」的方式,從不同角度理解建設性和批判性的推動作用並將二者統一于思政課改革創新實踐之中。

在主要環節上聚焦力量,激發思政課改革的建設性和批判性相統一的內生動力

激發思政課改革的建設性和批判性相統一的內生動力,需要在下面幾個環節上聚焦力量。

第一,思政課改革創新主體明確陣地意識、責任意識,是堅持思政課改革建設性和批判性相統一的思想前提。面對嚴峻複雜的國內外形勢對思政課的挑戰,思政課改革創新主體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把握住思想輿論領域紅色、黑色和灰色「三個地帶」的價值引導。首先,要守住紅色地帶。這是輿論空間的主陣地,要堅持鞏固壯大主流思想輿論,傳導正能量,引導青年學生樹立大是大非的政治立場,面對西方意識形態滲透的時候,能辨明文化意識形態面紗下政治意識形態的本質,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其次,要敢於同黑色地帶進行鬥爭。對負面的輿論和社會思潮的黑色地帶要敢於「亮劍」發聲,警惕其對於青年學生的滲透和腐蝕。再次,要爭取灰色地帶。灰色地帶指對於馬克思主義的認識不清、迷茫或模糊。對此,必須大張旗鼓爭取,積極引導,爭取將其轉化為紅色地帶。要引領青年學生飽含家國情懷地看待多元化的意識形態,在面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候,心裡裝著國家和民族,認同、踐行主流意識形態,警惕非主流意識形態滲透,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自覺融入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

第二,要堅持問題導向,重視實踐中提出的重大理論問題和實際問題的研究和解決,是堅持思政課改革建設性和批判性相統一的根本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上強調:「要有強烈的問題意識,以重大問題為導向,抓住關鍵問題進一步研究思考,著力推動解決我國發展面臨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問題。我們中國共產黨人幹革命、搞建設、抓改革,從來都是為了解決中國的現實問題。可以說,改革是由問題倒逼而產生,又在不斷解決問題中得以深化。」思政課的改革創新,應特別關注具有時代性、前沿性、社會性、生活性的真問題,也應特別關注形形色色的錯誤思潮的實質和危害,把理論問題「掰開」「揉碎」予以正確分析和科學解答,在破解社會現實中的熱點、難點問題的實踐中創新理論、發展理論。

第三,思政課教師有信仰、有底氣,是堅持思政課改革建設性和批判性相統一的基本保障。「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承擔著神聖使命。傳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師要堅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為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者、黨執政的堅定支持者,更好擔起學生健康成長指導者和引路人的責任。」如果教育者自己都不真懂、不真信,那麼,「以其昏昏」如何「使人昭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讓有信仰的人講信仰。」北宋歐陽修講:「善治病者,必醫其受病之處;善救弊者,必塞其起弊之原。」講的就是治病溯源,醫病尋根的道理。堅持思政課改革創新的建設性和批判性相統一,傳導主流意識形態,解決思政課教育困難和提升效率、效果的問題,首先應多從教育者本身找原因,應當解決好教育者的信仰問題。思政課教師,不僅要有信仰,還要有底氣,理直氣壯開好思政課。「理」直,意味著理論性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理論不徹底,就難以服人」,有了理論的清醒,才能有課程的自信和批判的底氣。「氣」壯,意味著給思政課增加底氣和勇氣。黨中央對教育工作,尤其是思想政治工作高度重視,為思政課建設提供了根本保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中國在世界政治、經濟、文化領域都躍居世界前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不斷增強,為思政課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思政課建設提供了深厚力量;思政課長期以來形成的一系列規律性認識和成功經驗,為思政課建設守正創新提供了重要基礎。這些基礎和條件都是辦好思政課、提振思政課自信心和底氣的重要保障。有了理論力量的支撐、有了正氣、底氣相伴左右,才能在建設中發揮主動性積極性和創新性,也才能敢於直面這些不和諧聲音,直擊錯誤思潮和錯誤觀點,敢於「亮劍」發聲。

[本文為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本理念研究」(15JZD001)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清華大學,吳潛濤為清華大學高校德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文科資深教授】

原載2019年第10期《中國高等教育》雜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