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人正越來越胖,這「科學」嗎?
來源:中國科學報
在人們的傳統觀念里,來自大城市的孩子生活富裕,更容易接觸到各類高熱量的食物,如漢堡、薯條等,而農村孩子的飲食更加側重於「粗茶淡飯」,以雜食為主,貌似很難跟肥胖沾上邊。
最新的研究卻挑戰了這一觀點。
近日,發表在《自然》雜誌的一項研究稱,由於超加工食品和含糖飲料的普及,某些貧困國家農村地區的肥胖化程度甚至高於城市。「這個結果可能對公共衛生政策產生重大影響。」英國倫敦帝國學院公共健康學院教授Majid Ezzati說。
顛覆性的發現
BMI(身體質量指數)是最常用作衡量成人是否超重和肥胖的標準。
研究中,Ezzati 帶領團隊分析了2009項基於人口的數據,包括超過1.12億名成年人的身高和體重,報告了1985年至2017年間全球範圍內農村、城市地區的平均BMI 趨勢。
研究發現,1985年至2017年,全球女性和男性的平均BMI分別增長了2.0kg/m2和2.2 kg/m2,相當於每個人體重增加了5至6公斤。在這33年里,全球BMI的增長超過一半來自農村地區。在一些中低收入國家,農村地區貢獻了80%的增長率。
進一步的分析發現,全球大部分農村地區的BMI增長速度與城市相同,甚至更快,導致中低收入國家城市和農村地區的BMI差距縮小。未來,許多農村BMI增長速度會超過城市地區,在女性群體中,這一趨勢更加顯著。
在高收入國家,農村的超重和肥胖水平早已高於城市地區,女性尤為顯著。除撒哈拉以南非洲、南亞和其他地區的少數國家外,大多數地區農村的飢餓、消瘦和發育遲緩正迅速被超重和肥胖取代。
「這項大規模全球性研究的結果推翻了人們普遍持有的觀點,即城市居民是全球肥胖率上升的主要原因。這表明我們應該重新思考如何解決肥胖這一全球性健康問題。」 Ezzati說。
「農村生活城市化」的威脅
為什麼會出現如此反常的現象?專家認為,這一切可能與「農村生活城市化」有關。
研究人員分析,農業機械化和交通的發展逐漸取代傳統的勞作與出行方式,農村居民過去挑水、砍柴、步行趕路的能量消耗大幅減少。同時隨著食品加工行業的逐漸興起,越來越多的農村人口開始嘗試各類含有高熱量的加工食品,從而導致肥胖人口的增加。
尤其在很多貧窮國家,因為沒有辦法通過新鮮食物攝取足夠的營養,他們只能食用一些廉價的加工食品,如速食麵等,如此更加重了肥胖的風險。
Ezzati團隊認為,對於農村貧困人口來說,營養不足可能正被更加普遍的營養失調所取代。他們呼籲採用綜合性方法,一方面國際援助不應再局限於營養不良,另一方面也要加大力度,幫助農村及城市貧困人口獲取更健康的食物。
構建健康飲食結構
「根據疾控中心2012年的數據,在中國,整體上還是城市肥胖者居多。」國際食物政策研究所教授陳志鋼告訴《中國科學報》,肥胖的成因大致由不合理的飲食、缺乏運動和遺傳等因素造成,通常來說,中國城市人口的脂肪攝入量和消費遠大於農村,且體力勞作相對較少。
不過和大部分國家一樣,中國也正面臨多重營養失衡問題,兒童生長遲緩和消瘦、營養不足和成人糖尿病、超重肥胖共存。對此,陳志鋼認為,改善飲食格外重要。
他介紹,全球各大洲消費的包裝食品中,有69%不屬於健康飲食,其中包括甜餅乾、糖果、風味小吃、冰激凌、加工肉類等,這些都加重了肥胖風險。「養成健康的消費習慣很重要。我們要購買新鮮食物,尤其是新鮮蔬果,盡量少消費不健康的包裝食品、半成品,減少外食等。」
為構建更健康的飲食結構,陳志鋼提出了4點建議:一是加強推廣強化食品,如規定葉酸強化穀物等;二是採取一系列行動改善飲食,如對含糖飲料徵稅,以求改善糖類攝入量過多的情況;三是將農業、食品、營養、健康等領域結合起來,形成多部門協調和聯動模式;四是基於社區進行多層干預,直接改善居民飲食習慣。
※人工智慧學會觸覺,愛撫親昵指日可待
※可解釋人類進化的關鍵基因「現身」
TAG:新浪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