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毀孩子自信的四種媽媽,有你嗎?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母親也是孩子安全乾的來源,兒童時期總是無條件地信任媽媽,一位好的母親對孩子的影響是一生的。
正如童話大王鄭淵潔先生說過:母親的含義是影響。
孩子是父母的鏡子,很多問題的根源可能就在母親身上。
過度節儉的媽媽
儘管生活水平在不斷提高,但是很多媽媽們陳舊的金錢觀卻沒有改變。
前陣子兒子從幼兒園回來告訴我,班裡有個同學從小沒過過生日,老師和同學都計劃著給他過一次生日,每個同學都準備送上一份生日禮物,玩具、水果、繪本等等。
唯獨班裡的浩浩同學兩手空空。原來,浩浩的媽媽一直過得很節儉,家裡條件不算太差但就是沒怎麼給孩子買過東西,孩子身上穿的一直都是親戚給的舊衣服,經常衣服偏大,顯得鬆鬆垮垮。
導致浩浩總是拒絕和大家一起玩,春遊活動也總是缺席,孩子們哪裡懂這麼多,只覺得浩浩不合群,久而久之浩浩就被孤立了。
老師把浩浩媽叫來深刻討論了一下孩子性格孤僻的問題,原來浩浩在家經常哭鬧著不願意去上幼兒園,不喜歡人際交往是因為心理自卑。浩浩媽得知孩子在幼兒園被孤立,竟然是因為自己太節儉,一語擊中媽媽的心。
父母教育孩子勤儉美德是好的,但是過度節儉會傷了孩子的格局。過度節儉的媽媽,總是在無形之中給孩子打上了「貧窮」烙印,讓孩子一生都活在自卑的陰影里。
情緒不穩的媽媽
沒有情緒管理能力的媽媽,養不出內心健康的孩子。
五一節假日期間,人山人海的西湖邊有一對這樣的母女。
媽媽帶著女兒在景區歇息,女兒端著一小碗年糕站在路邊吃了起來,前面幾個身材高大的男人走得匆忙,壓根沒看見小女孩,撞到了孩子的胳膊,把年糕打翻了,橘紅的醬汁灑到了白色的裙子上,異常刺眼。
小女孩愣在原地,手足無措,看起來要掉眼淚了,走到媽媽旁邊委屈地癟著小嘴說:「媽媽,我被一個人撞了一下,他把我年糕打翻了。」
媽媽瞬間瞪起眼珠子:「我怎麼跟你說的?啊?叫你不要在這吃,這裡人多,非要吃那個破年糕!這下好了吧,剛買的白衣服就給你搞髒了,我告訴你這個印子洗不掉了,你就臟著穿吧!以後你敢叫我帶你買白衣服!」
手裡的蒲扇還作勢要往孩子頭上扇過去,孩子嚇得縮了一下。
這個場景我小時候也經歷過,母親當時猙獰的面孔,我到現在都現在想起來都覺得脊背發涼。這個小女孩,當時該會有多恐慌。媽媽不分青紅皂白,就劈頭蓋臉地先罵上一通。
這一通負面宣洩,沒有解決任何問題,還讓孩子在喜怒無常的情緒里受到了傷害。
成長的氛圍里要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和愛。安全感從哪裡來?每一次的擁抱、每一次說爸媽愛你、每一次犯錯之後的悉心教誨和和顏悅色都能給孩子安全感。
不修邊幅的媽媽
其實,孩子之間會悄悄對比誰的媽媽更漂亮身材更好。媽媽好好打扮,孩子也更自信。
實驗表明,六個月的嬰兒審美能力接近成人。
心理學家曾做過一個嬰兒審美實驗,三個月和六個月兩組不同年齡的嬰兒,看了一組人臉照片,結果嬰兒對公認漂亮的臉目光注視時間更長。
好好打扮自己,是一種生活態度,更是一種創造幸福感的能力。
媽媽過的精緻,知識、文化、修養、眼界,都會成為媽媽們的「首飾」。
精緻的媽媽,在潛移默化中將自己的自我修養和自律意識傳遞給孩子,孩子將其內化為自己的精神氣質,眼界會更寬廣!
喜歡抱怨的媽媽
父母經常抱怨生活的不公,總是負能量纏身,常常批評家人而不反思自己,給孩子傳達信息是「矛盾歸根結底都是環境的錯,是社會的不公,是別人的錯,不是我的錯」。
這會使得孩子也變得愛抱怨,沒有敢於承認錯誤的擔當,不願意正視自己的缺點,形成缺乏自信又挑剔的人格,不利於孩子的發展。
適當的吐槽一下沒有問題,但是作為媽媽,我們在合理的情緒宣洩之後,也應該理智地分析問題,為孩子做好榜樣。
喜歡攀比的媽媽
你家孩子要不要上學前班?
你家孩子學象棋了嗎?
你家孩子在哪報的英語培訓班?
你家孩子能認幾個字?
《少年說》之中的不少孩子,他們的父母都有攀比行為,無論是孩子報的輔導班,還是考試成績,亦或是長大以後的各種人生決定,都不應當成為父母攀比的工具。
孩子從每一次輔導班、每一次考試、每一個成長環節中收穫到的知識和眼界,才是最重要的。而作為父母只需要在適當的時候,給到一點鼓勵和引導即可。
生活中,很多父母喜歡拿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作比較,表現好的孩子成為父母炫耀的資本,而表現較為落後的孩子則成了父母心中的恥痛。
攀比,滿足了家長的虛榮心,卻傷害了孩子的自尊。
一位北大才女趙婕的詩是這樣寫的:
親子關係不是一種恆久的佔有,
而是生命中一場深厚的緣分,
我們既不能使孩子感到童年貧瘠,
又不能讓孩子覺得成年窒息。
經常有人聊起:要孩子是為了什麼?
傳宗接代還是養兒防老?
終於聽到一個令人感動的答案:
為了付出與欣賞。
不求孩子完美,
不用替我爭臉,
更不用幫我養老。
只要這個生命健康存在,
在這個美麗的世界上……
育兒是一場漫長的修行,每一位媽媽也能在這段親子關係中,與孩子一同收穫成長。
TAG:親子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