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裡明明有好多要說的,臨場卻忘記了怎麼辦?|心理學分析怯場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美國哈佛大學的心理學教授曾在網路上發起了一次調查,要求網友寫下自己最害怕的事情。結果讓人大跌眼鏡:死亡僅僅排在第二位,第一位竟然是當眾說話。
相信很多人對當眾發言諱莫如深:明明已經打好了腹稿,臨場腦海卻一片空白,為什麼我們總會怯場呢?如何才能避免怯場?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什麼是怯場?
怯場(stage fright)指的是在某些特殊場景中,因為緊張而顯得行為不自然。在不同的場景中,怯場導致的直接後果是不同的。
瓦倫達效應(Karl Wallenda Effect)緣自一起真實的事件。瓦倫達是美國一名十分出色的雜技演員,尤其擅長高空鋼索表演。
當時,他所在的雜技團要接待一位重要的客人,由於在瓦倫達的演出生涯中從未出現過失誤,於是雜技團便派出瓦倫達表演。
在演出前,瓦倫達一反常態,不停地對自己說:「這次表演太重要了,我一定要成功。」結果,在表演的過程中,瓦倫達出現嚴重失誤,從10米高台摔下一命嗚呼。
從瓦倫達的慘劇中我們可以發現,雖然擁有高超的雜技技巧和豐富的表演經驗,可是,一旦他開始患得患失,開始把注意力集中到能否成功而非事情本身時,就容易犯下了致命的錯誤。
當一個人內心有很多想要表達的內容,既急於表達又想把話說好、說全時,他的關注點就不再集中於說話本身,這個時候,即使是最能言善辯的演說家也會因為緊張和急躁而語無倫次。
一般來說,當眾說話的焦慮,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a、對於聽眾評價焦慮,單方面的評價增加了怯場者的心理負擔
b、對於聽眾地位焦慮,聽眾地位優勢明顯,大權在握
c、對於聽眾人數焦慮,聽眾人數的增加,怯場會更嚴重
d、對於聽眾熟悉度焦慮,越不熟悉的人面前,說話越不自然
怯場的危害在於,我們不知道它什麼時候會發生,會導致怎樣的後果?墨菲定律告訴我們:如果事情有變壞的可能性,那麼,不管這種可能性發生的概率有多麼渺茫,它都一定會發生。
聽起來有一種「烏鴉嘴」的意味,但是,我們設身處地的想一想,在我們要開始一場有許多聽眾的演講前,我們即使經過了充分的準備,也會擔心出現忘詞等突發情況。
既然忘詞等突發情況的確是有可能出現的,那麼,我們在演講的過程中就一定會遇到這些突發情況,而且往往是以一種最迅速、最讓人尷尬的方式到來。因此,我們要時刻準備面臨尷尬,然後迅速調整,才能避免出現怯場,具體應該怎麼做呢?
一、調整心態
首先,我們要學會如何調整心態。人的心理狀態很容易受到內外部環境的影響,在當眾講話的時候,我們會感到緊張也是在不知不覺中受到了暗示所導致的。
相信沒有人會在和家人、朋友聊天的時候感到緊張,如果我們把當眾講話時的心態調整到平時說話的狀態,是不是就可以不怯場了呢?
我們可以暗示自己,接下來的講話是朋友之間的一次閑談,而不是一場正式的發言,這個時候,緊張情緒就會被沖淡很多。
有人可能會說:「每次發言之前我都反覆告訴自己不要緊張,可是我還是緊張地要命,我的暗示並沒有效果。」
哈佛大學社會心理學家丹尼爾(Daniel)提出了白熊效應,當我們對自己說:「現在你的腦海中千萬不要想白色的熊。」此時,我們的腦海中會想什麼呢?
沒錯,就是那頭白色的熊。而且,越是重複「千萬不要想白色的熊」,我們就越會想到白色的熊。這和人腦的反應機制密切相關。
所以,正確的心理暗示十分重要,如果我們不斷告訴自己:「不要緊張,千萬不要緊張。」那麼我們只會越來越緊張。
正確的做法是告訴自己:「要放鬆,這就是一次閑談。」當我們接受了正面的、積極的暗示,我們就能逐漸克服瓦倫達效應,擺正心態,正常發揮了。
二、整理碎片化思維
很多時候,我們怯場的原因並不在於我們不會說,而在於我們根本就沒有想好。我們感覺在心裡明明有千言萬語,實際上大部分都是一些碎片化的想法。
一旦我們動筆把它們寫下來,就會發現,這些想法邏輯結構往往比較混亂,內容也遠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豐富。在我們臨場表達的時候,這些邏輯混亂的想法就會使我們前言不搭後語,最終造成了我們怯場。
而鍛煉思維,可以從寫發言的框架做起。框架就是思維的具體化表現,就是我們發言的思路。通過列舉框架,可以使講話內容富有條理性。
在列舉完框架之後,我們要開始填充內容。這個過程就好比我們已經構造好了整體的骨架,開始填充血肉一樣。內容越豐滿,我們的思路也就越清晰,臨場發揮的餘地也就更大。
三、模仿練習
在克服了心理障礙,有了大體的講話框架之後,我們還要進行模仿練習。正所謂「勤能補拙」,多加練習能夠彌補我們在技巧和經驗上的不足,培養我們的自信心。
古希臘演講家德摩斯梯尼年輕時說話口吃、氣短,但他每天口含石子練習演講,最終稱為了一名偉大的演說家。模仿練習可以分為兩部分:模仿別人和模擬真實場景。
1、模仿別人
模仿別人就是多學習其他人臨場講話的經驗。當我們感覺到自己表達能力差、說話條理不清晰的時候,就找來比較成功的演講視頻,多聽語音,多模仿演講者的肢體動作。
演講者說一句,我們也跟著說一句。說的時候要有意識模仿演講者的講話節奏,著重關注講話的重音和停頓。剛開始的時候我們可能跟不上,不過這沒有關係,跟不上的句子直接跳過,再跟著說下一句。
切不可中途停頓,因為這樣會讓我們錯失對整體節奏的把握。就像這樣鸚鵡學舌一段時間之後,我們會發現自己漸漸的跟上了演講者的節奏,自己說起話來嘴皮子也靈活多了。肢體動作也可以有意識地進行模仿。
心理學家指出,在說話的時候,合適的肢體動作能夠增強表現力,同時能夠增強說話者的自信心。所以,可以在自己說話的時候加一點肢體動作,這也能幫助我們擺脫怯場。
2、模擬真實場景
模擬真實場景就是要我們綵排一遍。要盡量還原真實的說話環境,按照自己預先準備好的節奏把自己要說的話說一遍。
心理學墨菲定律顯示,我們在臨場講話的時候一定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突發情況。那麼,我們可以針對這些突發情況做好準備。
比如,一些救場的方式方法等等。不要天真地認為演講大師在出現失誤時救場的連珠妙語是靈光乍現想到的,那是他們在演講前就已經準備好的,只不過是在合適的時候波瀾不驚地說出來了而已。
很多時候,我們心裡明明有好多想說的,卻在臨場的時候忘了個一乾二淨,為了克服這種怯場心理,我們可以依次採用調整心態、整理碎片化思維、模擬練習的方式。希望大家能夠早日克服怯場心理,說出心中所想,做一個能言善辯的人。
作者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
《說話心理學》
微信公眾號:第一心理
※是夫妻之間親,還是兄弟姐妹之間親?答案引人唏噓,細想的確如此
※心理學:優秀的人不合群的原因是,他們害怕受到群體意識的壓抑
TAG:第一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