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舉世聞名的典範之作:賞析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

舉世聞名的典範之作:賞析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

如果不是加泰羅尼亞大提琴家卡薩爾斯的偶然發現,這套無伴奏大提琴組曲或許便會永遠地在塵封在浩瀚古典音樂的海洋之下。

1901年,年輕的卡薩爾斯在買到一把新的大提琴後,興沖沖地搜遍城中所有樂譜店,以期找到可供大提琴演奏的譜子。找了許久,終於被他在一個陳舊的箱底覓得這套稀世珍品,才使得它重見天日。

這套舉世無雙的《無伴奏大提琴組曲》(BWV 1007-1012)出自偉大的「西方現代音樂之父」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之手,是無伴奏樂曲中最早聞名於世的典範,無論是在音樂結構、藝術魅力和思想深度上都是舉世無雙的一部作品。自卡薩爾斯發現以來,它們便成了無限意義的延伸,甚至被譽為演奏家技巧與修養的試金石。

今天,「影音新生活」與大家一起欣賞這套舉世聞名的典範之作《無伴奏大提琴組曲》。

《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簡介

巴赫的《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共有6套,合共36首曲目,6套組曲的每一部均由六個樂章組成,這些樂章多為古風盎然的舞曲。其中包括六種風格各異的舞曲:序奏、阿勒曼德舞曲、庫朗特舞曲、薩拉邦德舞曲、小步舞曲、吉格舞曲。

整部組曲在複雜程度上都是遞增的,連前奏曲也不例外,直到第六組曲就到達了終極的顛峰。由此可見其中包含了巴赫音樂最深奧的理念。

不同於其他樂器的組曲和奏鳴曲,巴赫在這裡構建了一種更加循序漸進和連貫統一的風格,每首組曲在結構上都按照嚴格的曲式譜成。而在音樂發展的過程中,每個樂章之間的內在聯繫更是交響曲的先聲。

「明亮」

《G大調第一無伴奏大提琴組曲》(BWV 1007)

第一組曲為G大調,曲目包括:1.前奏曲(Prelude);2.阿勒曼德舞曲(Allemande);3.庫朗舞曲(Courante);4.薩拉班德舞曲(Sarabande);5.小步舞曲(Minuet);6.吉格舞曲(Gigue)。

巴赫概念中的美麗與輝煌就在於樂曲中體現的美的概念。巴赫其實並不需要旋律,他的作品是有乾淨的組織與音調的色彩。既簡約又不失內涵。

「悲傷而強烈」

《d小調第二無伴奏大提琴組曲》(BWV 1008)

第二組曲為D小調,曲目同樣包括:1.前奏曲(Prelude);2.阿勒曼德舞曲(Allemande);3.庫朗舞曲(Courante);4.薩拉班德舞曲(Sarabande);5.小步舞曲(Minuet);6.吉格舞曲(Gigue)。

這一組曲直接在價值上以其深奧與小調性的悲傷而強烈的感觸與第一號組曲形成對比。巴赫在這個前奏曲中開場三個音符的使用,讓人充滿敬畏與讚歎。

這組組曲有一個很棒的薩拉班德舞曲,它可能是所有組曲中最哀傷的,它有著一種特殊的直線與率直,一個音樂的隱痛、像一個入神禱告的人,孤寂而深沉。

「輝煌」

《C大調第三無伴奏大提琴組曲》(BWV 1009)

第三組曲為C大調,曲目包括:1.前奏曲(Prelude);2.阿勒曼德舞曲(Allemande);3.庫朗特舞曲(Courante);4.薩拉班德舞曲(Sarabande);5.布列舞曲(Bouree);6.吉格舞曲(Gigue)。

C大調是一個輝煌的曲調,它作為基礎的音調,所有樂章又都從C大調開始與結束。這就是巴赫運用持續音的影響,這就是一直令人讚歎的巴赫最天才的一面。

「莊嚴而不透明」

《降E大調第四無伴奏大提琴組曲》(BWV 1010)

第四組曲為降E大調,曲目包括:1.前奏曲(Prelude);2.阿勒曼德舞曲(Allemande);3.庫朗特舞曲(Courante);4.薩拉班德舞曲(Sarabande);5.布列舞曲(Bouree);6.吉格舞曲(Gigue)。

巴赫大提琴組曲的前三個前奏曲都是以十六分音符的單一節拍寫成,但是在以降E大調,一個莊嚴而不透明的調性寫成的第四號組曲中,卻是以八分音符進行的,比其它前奏曲慢上一倍的節拍進行。其中薩拉班德舞曲是相當出色的一首,它有著自己的伴奏旋律,還有吉格舞曲,猛烈、熱情,有著烈火般的暴躁氣質與堅定、不屈不撓的節奏。

「黑暗」

《c小調第五無伴奏大提琴組曲》(BWV 1011)

第五組曲為c小調,曲目包括:1.前奏曲(Prelude);2.阿勒曼德舞曲(Allemande);3.庫朗特舞曲(Courante);4.薩拉班德舞曲(Sarabande);5.加沃特舞曲(Gavotte);6.吉格舞曲(Gigue)。

第五號組曲中的薩拉班德舞曲是最讓人讚歎與感到愉悅的。這首單音的譜曲僅僅只有幾行,但它卻代表了巴赫天才的精髓。它的暗黑的旋律設計如此不尋常地與現代音樂相似。單單第一個樂句體現的想法便如此不可思議,僅僅這裡就抵得過許多作曲家成冊的作品。

「陽光」

《D大調第六無伴奏大提琴組曲》(BWV 1012)

第六組曲為D大調,曲目包括:1.前奏曲(Prelude);2.阿勒曼德舞曲(Allemande);3.庫朗特舞曲(Courante);4.薩拉班德舞曲(Sarabande);5.加沃特舞曲(Gavotte);6.吉格舞曲(Gigue)。

第六號組曲以D大調寫成,是陽光與凱旋的調性。這是所有調性中最喜悅的,就像貝多芬《合唱交響曲》的終樂章一樣。巴赫的第六號組曲以勝利、喜悅、人類的統一、友誼與愛的調性寫成,這個最後的組曲揚威於全系列之上。

名盤鑒賞

卡薩爾斯在發現這份舊樂譜並鑽研十餘年後,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錄製的第一套全部組曲錄音。時到今日,這盤錄音仍舊被專業音樂家和業餘愛好者奉為楷模。

也因此,《無伴奏大提琴組曲》被譽為是大提琴界的聖經,幾乎每一位大提琴家,在其藝術造詣達到一定境界時,都會努力將巴赫的無伴奏大提琴組曲作為自己的保留曲目,並灌錄唱片。其中,卡薩爾斯、富尼埃、傑諾斯·斯塔克和羅斯特洛波維奇的通常被認為是較出色的版本,華裔大提琴家馬友友也曾灌錄唱片《巴赫靈感》。

其中最值得收藏的名盤就有以下幾張:

卡薩爾斯

CD:EMI 7243 5 66215 2 7

卡薩爾斯的錄音錄製於30年代。有人懷疑四十年代和之前的所謂歷史錄音,無論上一代大師們的演奏如何精彩,畢竟錄音技術有限,很難保留真實的演奏的音響。但這個卡薩爾斯的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的錄音音效居然如此清晰、寬廣、悠長,深厚的大提琴琴聲,讓人十分驚訝和歡喜。

長期以來,卡薩爾斯的這套錄音已被公認為這個作品的里程碑式的權威演繹。他的這一成就來自他對這部巴赫巨著的長達幾十年的精心研讀和作品精髓的發掘。據他自述,從13歲時他在一家舊書店發現這套作品的樂譜開始,他在這套作品上每天研讀練功12年,到25歲才鼓起勇氣第一次公開演奏其中的一部全曲。又過了35 年,才在錄音公司的長期不斷催促之下答應錄製這套作品,使我們今日能得以領略一代大師對這套作品的解讀。

富尼埃

CD:ARCHIV 449 711-2

富尼埃的錄音錄於60年代初。這時,立體聲錄音技術早已成熟。那是個大師錄音傑作不斷湧現的年代。富尼埃在錄製了這個錄音之後的年代中,巴赫這套作品逐漸變成了他的演出曲目中的焦點。在1974年,也就是卡薩爾斯死後的第二年,富尼埃應邀到法國南部的普拉德斯(Prades)在卡薩爾斯創立的年度音樂節上演奏這套巴赫組曲。那天在普拉德斯城外的聖米切德卡薩教堂內坐滿了聽眾。他們深深地被富尼埃追思卡薩爾斯的演奏打動。在全曲結束時,沒有鼓掌,而是全部聽眾在寂靜中肅立。

羅斯特羅波維奇

CD:EMI D 273269-1/2

穆斯基斯拉夫?羅斯特羅波維奇的全集錄於富尼埃錄音問世30年之後的91年,這已是他成名世界幾十年,並在現代立體聲錄音工業與市場也已繁榮幾十年之後。

他和另外那倆位比他先輩的大提琴大師一樣,一生都與這套巴赫作品緊密相連。他曾說,「對我來說,這世上沒有比這套組曲更珍貴的東西了。」在他研讀演練這套作品幾十年之後答應錄製時,他選擇了法國小鎮維日萊的一個900年老的教堂內。歲月早已消磨了這個教堂內部裝飾中的浮華與巴羅克風貌。而這個拱形建築的線條和韻律,使他強烈地感受到巴赫作品的韻律。

傑諾斯·斯塔克

CD:Mercury 432 756-2

作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大提琴演奏家,斯塔克已經先後五次灌錄巴赫的這一驚世巨作,都獲得了極好的評論,並為他帶來了1998年度格萊美「最佳器樂獨奏獎」的榮耀。

對比以前的四次,第五次演奏錄音里,細節更多,表現也更精確,史塔克在展現著他的速度與演奏力度的同時,以其一貫充滿活力的風格詮釋著,琴聲中,充滿了對生命的熱情和堅毅。

結語:《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對巴赫,對卡薩爾斯以及對大提琴演奏史都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這是巴赫為數眾多的作品中最具「元素」性質的巨作之一。結構嚴謹、精密,高度理性又平易近人,內涵深刻又時時洋溢著情感的光輝,是音樂史上難得的具有理念的高度、情感的深度、技巧的難度和接受的廣度的傑作。

我們應該真摯地感謝這些為世界貢獻大量音樂精品的作曲家們,是他們讓我們得到了精神上無限的升華,是他們豐富與充實了我們的音樂生活,是他們成就了一個寶貴的音樂世界!

如果你還想聽哪位歌手的音樂,

歡迎留言告訴我們。

讓我們不斷帶來更優質的內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影音新生活 的精彩文章:

新品丨「藍色北極星二代目」Campfire Audio Polaris II入耳式耳機

TAG:影音新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