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乙肝肝硬化失代償期腹水的幾大問題
文 · 陸正峰
廣西民族醫院消化內科一區
腹水(ascites)是指腹腔內遊離液體的過量積聚。在正常狀態下腹腔內約有50ml,對腸道起潤滑作用。在任何病理情況下導致的腹腔內液量增加超過200ml即稱為腹水。腹水是許多疾病的一種臨床表現,引起腹水的原因可分為肝源性、心源性、腎源性、癌性、營養不良性和結核性等,其中肝源性腹水最為常見。它是失代償期肝硬化患者常見且嚴重的併發症之一,也是肝硬化自然病程進展的重要標誌。經調查研究表明,一旦出現腹水,年病死率約15%,5年病死率約44%~85%。因此,腹水的防治一直是臨床工作中常見的難點和研究的熱點問題。
肝硬化時腹水的形成是幾個因素聯合作用的結果。眾所周知,肝臟是人體最大的解毒器官,在人體內以代謝為主,具有吸收營養、代謝和清除毒素的強大功能。而一旦肝臟硬化,進展至失代償期時,肝臟就像一座機器老化的「加工廠」,血液循環障礙,門靜脈就如「自來水管」通行不暢,血流受阻,導致門靜脈高壓,而其是肝硬化腹水形成主要原因。當門靜脈壓力大於12mmHg時形成腹水,肝膽胰脾門脈系B超是檢測評估這項指標的有效手段。同時,肝硬化患者機體全身處於高動力循環狀態,血液循環異常,動靜脈血管堵塞,像堵車一樣,時間久了,越堵越多,相互影響,交通就會癱瘓。門靜脈「自來水管」堵塞,內物質「滋生」,肝臟的「生態」平衡破壞,不能維持正常的代謝、合成、轉化、解毒等功能,側支循環開放,靜脈迴流受阻,動脈有效血容量下降,肝脾臟慢性淤血,功能性腎臟異常和水鈉儲留,人體白蛋白合成減少,淋巴迴流受阻等引起機體遊離液體增多形成大量的腹水。
肝硬化腹水的臨床特徵主要表現為患者自覺腹脹明顯,腹部膨隆,雙下肢按壓凹陷水腫,乏力,或者面色晦暗或萎黃、無光澤、皮膚粘膜黃染,食慾下降而厭油膩,小便黃,大便溏爛等,醫師腹部檢查時叩診出移動性濁音陽性,也可通過B超引導下診斷或者定位,腹腔穿刺液的檢查可確定腹水的性質和鑒別腹水的原因。臨床上將不同程度的腹水進行分級。少量腹水一般藉助B超檢查發現,患者一般無腹脹的表現,查體移動性濁音陰性。中量腹水患者常有中度腹脹和對稱性腹部隆起,查體移動性濁音陰/陽性;超聲下腹水淹沒腸管,但尚未跨過中腹,深度3~10cm。大量腹水患者腹脹明顯,查體移動性濁音陽性,可觸及液波震顫,腹部膨隆甚至臍疝形成;超聲下腹水佔據全腹腔,中腹部被腹水填滿,深度>10cm。而往往乙肝肝硬化失代償期患者多見中、大量腹水,移動性濁音陽性,甚則觸及液波震顫。針對乙肝肝硬化患者進行腹膜腔穿刺術是適量的抽出腹水,以減輕病人腹腔內的壓力,緩解腹脹、胸悶、氣急,呼吸困難等癥狀,減少靜脈迴流阻力,改善血液循環為主要目的,是一種相對安全的治療手段,但往往很多患者都有一個誤區:腹水放得越多越舒服。對於大量腹水伴有嚴重電解質紊亂者禁忌大量放腹水,精神異常或不能配合者,廣泛腹膜粘連者,妊娠禁行穿刺術。
針對乙肝肝硬化腹水患者有效的治療有:
一線治療包括:
(1)應答的抗病毒治療;
(2)清淡飲食,合理限鹽(4~6g/d)及應用利尿藥物[螺內酯和(或)呋塞米];
(3)避免應用腎毒性藥物。
二線治療包括:
(1)合理應用縮血管活性藥物和其他利尿藥物,如特利加壓素、鹽酸米多君及托伐普坦等;
(2)大量放腹水及補充人血白蛋白;
(3)經頸靜脈肝內門體分流術(TIPS);
(4)停用非甾體抗炎葯(NSAIDs)及擴血管活性藥物,如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製劑(ACEI)、血管緊張素受體拮抗劑(ARB)等。
三線治療包括:
(1)肝移植;
(2)腹水濃縮回輸或腎臟替代治療;
(3)腹腔α-引流泵或腹腔靜脈Denver分流。
做好肝硬化腹水患者的日常調護是醫務人員與家屬的共同責任。健康宣教,了解疾病相關知識,告知治療方法、護理措施以及疾病的預後,使患者及家屬能正確認識疾病,以積極的心態面對疾病。對患者實施心理干預,加強疏導,安慰、鼓勵讓患者保持積極的態度和樹立信心。患者應卧床休息,應抬高下肢,定時給患者翻身,活動四肢,按摩受壓部位,避免長期卧床引起褥瘡和下肢靜脈血栓。飲食調護上,合理飲食,遵循高熱量、優質蛋白、高維生素飲食原則,鼓勵患者多吃含纖維素少的新鮮水果、蔬菜,適量攝入優質蛋白,如瘦肉、魚肉、乳製品等,忌油膩不易消化,生冷、辛辣、咸酸食物,進食時不宜過飽或食物過熱,以小口進食為宜。指導患者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每日養成大便習慣防止肝性腦病,生活規律,保持充足的睡眠,提高機體免疫力。
TAG:肝博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