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起生存的藝術,中國自有桃花源
設計師俞孔堅
景觀設計學源於我們祖先在謀生過程中積累下來的「生存藝術」。當今中國許多現存的古老鄉村,仍可找到詩人陶淵明筆下「桃花源」的芳影,它們經歷了千百年來各種自然災害,這些數千年農業文明的遺產和智慧便是一門「生存的藝術」,安全、豐產、美麗。反觀當代景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靈光消失了,重歸「桃花源」是當代景觀設計學所要擔負起的使命。
景觀設計重回「生存的藝術」
○
「用中國的農業方法來解決工業文明產生的問題,這恰恰是中國所能為世界作出巨大貢獻的,中國的傳統農業智慧是最豐富的。像美國,農業也是工業化的,所以中國保留了非常優秀的傳統農業智慧值得我們驕傲和珍惜。」
浦陽江生態廊道
「這是傳統智慧。這是我後來回國大概十年後,或者說回國經過了大量的實踐以後,發現這恰恰是中國人能給世界的貢獻。這個貢獻也體現在我在2006年的一個轉折點,提出了生存的藝術的觀點」。我們必須重歸「生存的藝術」和監護土地的藝術。
浦陽江生態廊道
五水共治:浦陽江生態廊道
浙江是一個著名的水鄉,水關係到生產、城市、民生、生態。浙江省的「五水共治」從金華浦江縣的母親河開始。設計通過水生態修復和景觀營造,拯救了一條被拋棄的母親河,將過去嚴重污染的河道建設為最受市民喜愛的生態、生活廊道。
浦陽江生態廊道
浦江是「中國水晶之都「,鼎盛時期全國80%以上的水晶製品均產自浦江。水晶產業給浦江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的同時,也導致了水環境的嚴重惡化。設計要通過綜合有效的生態修復策略,恢復浦陽江的往日生機,讓浦江的秀美山水重現城市。
(左)過去 (右)現在
設計規劃以完善的濕地凈化系統截留匯聚到浦陽江的17條支流,讓支流受到污染的水體通過加強型人工濕地凈化後再排入浦陽江。原來直接排入浦陽江的水先被引入濕地斑塊,給予了水體在濕地中的凈化停留時間,讓濕地斑塊的水體凈化功效得到充分發揮。
浦陽江生態廊道
「我在用濕地來凈化水,這是什麼概念?這實際上是個農業智慧。」
景觀設計既保留了原有的鄉土風貌,又注滿足了時代的新需求,讓居民在自然的氣息中體驗到城市人文與藝術。這是將藝術創造性地融於自然之中,「人之所以成為人,在於他能夠創造性地在自然中打上自己的烙印,改變自然,使之彰顯美好及個性,以體現自己獨特的價值觀和審美觀,這便是藝術創作的過程。藝術使自然得以上升為人的文化,表徵人的歸屬感、擁有感和認同感。」
浦陽江生態廊道
海口生態修復:美舍河
作為海口的母親河,長久以來遭受到生活污水以及城鎮面源污染的影響。景觀設計專業率先應用自然解決途徑(NBS),將水泥硬化、渠化的河流轉變為韌性的生態基礎設施,融合生態的水凈化過程,將美舍河恢復為水質清澈、物種豐富的充滿生機和社會活力而美麗的生態系統。同樣,五源河的生態治理讓這條被硬化的河道煥發生機。
(左)過去 (右)現在
上帝死了,精神家園何在?
○
祖輩們修建廟宇,供奉自然神靈和先賢,相信他們會庇佑人們的現世生活,這是一種生活的信仰,精神的依靠。而在城市化的發展中,這些靈魂的棲息地和前人後世的精神家園未能存活下來,哪裡土地將是人們的精神之鄉?尼採的一句「上帝死了」振聾發聵,當代景觀設計學要通過物質空間的規劃設計,保護、重建物質與精神的「桃花源」。
中山岐江公園
足下文化與野草之美:中山岐江公園
岐江公園位於廣東省中山市區,園址原為擁有50年歷史的粵中造船廠,其工業遺存記載了包括「文化大革命」在內的社會主義中國不同凡響的50年。設計師利用這些銹跡斑斑的工業遺產,經過設計、保留、再利用,將這片廢棄的工廠改造成一塊供當地居民使用的生機勃勃的土地,重新建立了普通大眾與土地之間的精神聯繫。同時,公園承載了過去的鄉土文化,它們在城市裡立下了根,將跟隨著城市的發展節節生長。
(左)過去 (右)現在
中山岐江公園
「足下文化與野草之美」的價值觀和環境倫理學讓我們把目光轉向日常生活中的尋常事物,甚至是被拋棄的事物,發掘蘊含在普通事物中的美麗,這也是一種珍貴的發現和創造。更為重要的是,中山岐江公園的設計落成,為普通大眾,特別是因為造船廠的搬遷而失去歸屬感的人們,重新建立起了一個精神家園。
中山岐江公園
「詩意的棲居,所謂的詩意就是人在大地上有歸屬感,有認同感,有立錐之地。人一定要有立錐之地,這是實現天地人神的核心,和諧就是要有了立錐之地,而不是飄忽的、飄搖的。人,一定要落地生根,他才會有自己的歸屬感。我後來在研究發現,無論風水或桃花源,都在追求一種詩意的棲居。」
中山岐江公園
重歸真實的人地關係
○
「我二十年前就提出作為土人的一個理念,叫天地人神的和諧。天地人神的一個有機複合體。」「人是社會的人,文化的人。所以講景觀設計就必須研究人的社會關係和文化。」
衢州鹿鳴公園
要重建文化歸屬感和人與土地的精神聯繫,就必須珍惜普通人的文化,關注他們日常生活的需要,珍視對於腳下的土地而言是真實的普通事物。「生存的藝術」反映的是真實的人地關係,它必須在真實的人地關係中,在尋常和日常中定位並發展自己,而不迷失在虛幻的場景之中。
衢州鹿鳴公園
城市中的綠洲:衢州鹿鳴公園
衢州鹿鳴公園位於衢州市西區石樑溪西岸,是從高密度城市建築中生長出來的一片「綠洲」。一系列漂浮於植被和溪水之上的步行道、棧橋和亭台等構成一個遊憩網路,同時,設計保留了場地原有的生態特色和文化遺產。
(左)過去 (右)現在
場地原有的自然景觀如紅砂岩體、自然植被、農田水系、河岸樹木以及人文景觀如驛道涼亭、灌溉設施等都被完整地保存下來,讓景觀設計以原有的自然、文化記憶作為丰韻的底色,煥發出當地獨特的人文色彩。
衢州鹿鳴公園
在廢棄地上引植了生產性作物,四季輪作:春天為油菜花,夏季和秋日為向日葵,早冬為蕎麥,並輪作了絢麗的草本野花。還有兩片大草坪為人們提供進行休閑活動的場所,四季變換多彩的田園植物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一道別樣的風景。
衢州鹿鳴公園
通過棧橋、步道系統,以及多處亭台,組成環形的遊覽網路,為遊客創造了豐富的景觀游賞體驗。整套步道網路漂浮於斑斕的景觀之上,一步一景,成功地將生產性植被和絢麗自然風光,轉變成遊客可直觀體驗的多層次的互動游賞的休閑場所。
衢州鹿鳴公園
三亞紅樹林生態公園
在三亞市中心,短短三年內,一片混凝土防洪牆內荒蕪的土地被成功地修復成一個鬱鬱蔥蔥的紅樹林公園,在這裡,自然和人們和諧地共享著海潮和淡水的交融。本案遵循風和水的生態過程,建造了指狀相扣的紅樹林混交林島來加快紅樹林恢復的自然過程。
(左)過去 (右)現在
三亞紅樹林生態公園
隨著全球化、城市化的進程加快,一些城市的自然生態環境遭到了嚴重的失衡,人與自然的關係變得緊張,還出現了文化身份危機和精神信仰的缺失。當代景觀設計需直面挑戰,重歸桃花源,重建起天地人神的和諧關係。「生存的藝術」需要重新傳承,期待景觀設計誕生更多藝術的結晶。
本文圖片由土人設計提供
記錄中國建築師
王旭 |周遊 |華黎 | 童明 | 王輝| 俞挺 |張微|毛厚德|張佳晶|薄曦|張蕾|宋照方|庄慎|王灝|梁井宇|施道紅|劉宇揚|鄭東賢|陳忱|莊子玉|王昀|王碩|齊欣|程泰寧|張宇星|魏娜|青山周平|林世彤|王大鵬|唐康碩·張淼|徐衛國|陶磊|王興田|潘冀|迫慶一郎|陳璞|孫崢|李保峰|周榕|朱錇|胡哲|薄宏濤|房木生|孫祥恕|王學軍|羅勁|劉臨安|周燕珉|季凱風|胡越|陳一峰|陳陽|馮國安|冼劍雄| 羅德胤|沈帆|何葳|王振飛|彭剛|李穎悟|劉道華|易介中|蔣曉飛|高志|王向榮|戚積君·李雯|趙敏|趙揚|韓文強|梁欽東|車飛 |袁野|孫振華|曹曉昕|劉曉鍾|杜孝民|竇志|黃居正
記錄中國建築
高黎貢咖啡莊園 | 天鵝湖觀景廊| 學霸媽媽 |Aranya訪客中心|觀承別墅·大家|德富路中學|聯創設計谷|卓越萬科·翡翠山|羅北社區改造|茅貢糧庫藝術中心 |融創九府系|泉州老宅改造|福田中學|大柵欄·北京坊·家傳|垃圾焚燒發電廠|陶磊自宅|中利電子總部|中國·首鋼|草場衚衕院落|衚衕茶舍|開心麻花總部|雙子客棧|三亞嘉佩樂度假酒店
- END -
本文由檔案記錄人原創撰稿,
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謝謝。
欲給檔案君提供寶貴建議,請在 | 建築檔案 | 公眾號中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