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最美科技工作者」:美國專家能做的,我們也能做出來
今天是全國科技工作者日,2019年上海「最美科技工作者」今晚在2019春季上海科學會堂草坪音樂會上揭曉,丁奎嶺、王廣利、王恩多、華克勤、孫強、朱繼懋、張玉花、楊貴慶、胡麗麗、黃立等10人當選。他們將參與10位全國「最美科技工作者」評選。
音樂會開始前,上海交通大學教授朱繼懋、中科院上海天文台嫦娥四號VLBI(甚長基線干涉測量)測軌分系統總師王廣利接受了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採訪。朱繼懋已年屆八旬,是我國最早從事深潛技術研究的專家之一,參與研發的遙控無人潛水器(ROV)發現了深海熱液黑煙囪,取得多項具有國際先進技術水平的成果。朱老回憶說,1971年,他接到命令,出任深潛救生艇總設計師,帶領團隊研發這種能救援潛艇人員的裝備。「深潛救生艇」的構想源於美國的一次重大潛艇事故,由美國科學家率先提出。它需要具備在海洋深處與潛艇對接的能力,技術難度可想而知。在國外技術封鎖的環境下,來自哈軍工、上海交大、武昌造船廠等單位的科研人員自主研發15年,最終使我國成為繼美國之後第二個擁有深潛救生艇的國家。
「美國科技專家研發這種裝備也花了15年左右,」朱繼懋說,「這說明美國專家能做的,我們也能做出來,不比他們差。」1986年在南海進行對接試驗時,潛艇部隊一開始有些猶豫,因為將潛艇下潛到600米深的海底有危險性,但科研人員的自信說服了他們。朱繼懋帶頭參加試驗,乘坐潛艇下潛到海底。結果,深潛救生艇與潛艇對接成功,潛艇內7人全部「脫險」。
如今,作為我國11000米無人深潛器的顧問專家組組長,朱繼懋仍活躍在科研舞台上。他透露,上海交大團隊的目標,是明年讓11000米無人深潛器下潛至馬里亞納海溝,探索大洋最深處的奧秘。
「莫道嫦娥路太遠,安得猛士倚天建。巨臂力擎承天盞,宏輪驅動天河轉。」這幾句詩,出自王廣利近日創作的《天馬》。這位研發VLBI的理工男,閑暇時喜歡寫詩和散文、看美學著作,將科技與文藝融合於一身。所謂VLBI,簡而言之,是將多地的射電天文望遠鏡聯合起來,編織成一張巨大的隱形觀測網,達到巨型望遠鏡的觀測效果。在我國探月工程中,由上海、北京、烏魯木齊、昆明四地射電望遠鏡組成的VLBI深空探測網發揮了重要作用,實時為嫦娥衛星精準定位,其技術能力與美歐處於同一水平。
王廣利負責VLBI後處理,帶領團隊自主開發了相關軟體。談及成功原因,他覺得與讀研究生時的刻苦鑽研有關——他花了大半年時間研究國外VLBI軟體,一行行代碼全部看完,編程能力從此大幅提高。我國在高端軟體領域長期比較薄弱,然而在王廣利看來,我國科研人員憑藉刻苦鑽研的精神和自主研發的勇氣,完全能補上這塊短板。例如在天文學領域,科研團隊使用的軟體大多是進口的。「華為事件提醒我們,這類軟體也有必要自主研發。」
※江南古鎮,除了臭豆腐、烤魷魚還有啥?
※崇明城橋這個「公司」不一般:員工表現好要被「趕走」
TAG:上觀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