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寫下《憫農》的李紳,詩裡面同情百姓,實際上是個不折不扣的貪官

寫下《憫農》的李紳,詩裡面同情百姓,實際上是個不折不扣的貪官

提到李紳,這個名字可能很多人都感覺很陌生,他是一位唐代的著名詩人。如果告訴你,李紳就是《憫農》的作者,應該就有些人知道了。如果再誦讀一下這首詩: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時候估計連三歲孩子都會對他產生一種親切感。每次讀這首詩,都能體會到李紳對農民辛苦勞作的深深同情之情,一直到現在我們都還用這首詩來教育孩子要珍惜糧食,告訴孩子每一粒糧食都是來之不易的。

還有些人知道前面那首是《憫農 (其一)》,另外還有一首是《憫農 (其二)》。在現在的二年級語文課本上就有: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這首詩讓我們看到了當時的社會人和人之間的不平等,農民辛辛苦苦種的糧食,卻被剝削的一乾二淨。最後,自己都吃不飽肚子甚至有餓死的現象。從這詩里又讀出了李紳對當時社會存在著不滿的情緒。

這兩首千古流芳的詩句,讓我們自然而然的斷定出:它的作者一定是一個能體會民間疾苦、同情百姓、敢於說出真話,品行正直、生活樸素充滿著正能量的人。而了解了他的相關歷史之後才知道,歷史上的真實的他和我們的想像實在是相差甚遠。

李紳六歲時喪父,跟隨母親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因為自己幼年生活經歷,十五歲的時候目睹農民每日勞作在田間的艱辛,卻還食不飽腹,發出了深深的感嘆。這些感嘆應該是李紳發自內心的感覺。所以那時的李紳應該和我們想像中的一樣。

因為寫了《憫農》這首詩,他的同窗好友以詩中內容大有對朝廷不滿為由告到了皇帝那裡,誣陷李紳寫反詩,希望能換得皇帝的歡心。幸虧武宗皇帝不是一個昏君,他非但沒有治李紳的罪,反而非常喜歡李紳。對他能夠體恤民間的疾苦表示讚賞。得到了皇帝的賞識,自然仕途之路順風順水。

但是,人總是會變的,有的人有好變壞,有的人由壞變好,李紳屬於後者。當了官的李紳不再是原來的樣子,他發生了徹頭徹尾的改變。不在感慨農夫的不易,不再愛民。那個寫下了憫農的李紳,已是面目全非。他在生活上變得奢侈,在官場上熱心追功求利,為了自己的功名利祿不惜成為一個魚肉百姓的貪官。他也早就忘了,自己曾經是那個在田間悲嘆的少年!

有一個關於他的傳聞,說他特別的喜歡吃雞的舌頭。為了能燒出一盤雞舌,他家的後院被宰殺的雞都能堆成小山。可想而知,他的生活有多麼驕奢了。

為了給朝廷提供珍稀的貢品,在冰天雪地的時候,逼迫百姓在河裡挖蛤蜊,完全不顧百姓的死活。 那個曾經站在田間為農民的疾苦感傷的年輕人,估計自己都沒有想到為官之後的他會變成這個樣子。

可惜的是,他非但沒有自省的態度,反而變本加厲的捲入了牛黨之爭中。為了討好李黨的頭頭,他強行處死了罪不至死的縣尉吳湘。李紳的這些讓人不齒的罪惡行為,最後受到了朝廷的懲罰,子孫後代也都不能當官了。

李紳的詩篇留在了史冊,他的罪惡也被人同樣被人記入了史冊之中。想想當年那個敢於打抱不平的李紳,是多麼的讓人欽佩,而為官後的李紳,卻是又那麼讓人深感憎惡。《憫農》里流露出的感情應該是李紳最真摯的感情,為官後顯露出的醜態也同樣是李紳最真實的表現,這樣天壤之別的區別,或許是因為官場上的權利和金錢的誘惑太大。那些紙醉金迷的官場生涯,最終腐蝕他的初心和本真。

設想一下,如果李紳夠經得住那些誘惑,用手中的權利和自己的才華為百姓造福,為國家出力的話,他的人生一定會和他的詩篇一樣被後人所傳頌。他的子孫也會以他為榮,更不會受到世代不能為官這樣的懲罰。

現在看來,那些能體恤民生、造福於民、初心不改的清官比如:包拯、海瑞之人,該有多麼值得人尊敬了。身在官場之中,卻能一直清清白白的為官、乾乾淨淨的做人,是多難能可貴的事情。

出淤泥而不染,入官場而不貪。這樣的人,才是真正的高潔君子,才是我們現代每一個人學習的榜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百姓談歷史 的精彩文章:

玉麒麟與盧俊義武藝高強,但情商令人著急,因此事得罪高俅被毒死

TAG:百姓談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