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不知道《千與千尋》 背後的秘密……
神作並非偶然,
背後都是嘔心瀝血。
《千與千尋》
背後的秘密
前幾日,《千與千尋》引進中國的消息,
直接衝上了微博熱搜。
這是在繼《龍貓》去年引進內地後,
宮崎駿導演的又一經典名作
確定引進中國內地。
還能在大銀幕上看到這部嘔心力作,
對於宮崎駿粉絲來說,
無疑是個振奮人心的消息。
是宮崎駿進入21世紀的第一部神作,
它開創了並保持著多個「日本第一」。
《千與千尋》以304億日元的票房成績,
位居日本電影票房第一位。
到現在,依然保持著2350萬人次的
最高觀影人數記錄。
同時,它還是首部同時榮獲
金熊獎和奧斯卡的動畫電影。
同時位於豆瓣電影Top250的第7位。
這部擁有著超高讚譽的作品,
不僅有驚艷絕倫的質感畫面,
還有些細思極恐的細節中,
無不透露著導演的用心良苦。
那些宮崎駿導演處心積慮
隱藏在電影中鮮為人知的小心思。
01
巧妙的時代背景設計
《千與千尋》上映時間為2001年。
製作是在2000年2月到2001年7月,
真正意義上跨越了兩個世紀。
對於這個具有歷史性的時間點,
宮崎駿也是在電影中處處體現。
千尋一家驅車前往新家。
途徑的公路是位於日本JR線的「四方津」站附近。
為了完整呈現當地景觀,
擔任背景製作的主創,
甚至到當地進行了周密的實地考察。
而宮崎駿明確體現這處場景,
是因為這個地方處於日本的「20號國道」。
路標上明顯標識著「21號國道」。
但事實上,
20、21號國道位於日本的不同地方,
不僅沒有一處的交叉,
而且距離相距甚遠。
宮崎駿在電影中將兩者安排在一處,
是對20世紀到21世紀更迭的有意為之。
而千尋一家乘坐的汽車,
車牌號「へ1901」,
「從20世紀而來」,
不也是跨入新世紀的一處明示嗎?
則設定為一名10歲的少女。
用宮崎駿自己的說法,
這是送給「10歲小朋友們」的故事。
千尋出生於1991年,
正好是處於經濟泡沫的日本,
也就是所謂的「失去的十年」。
這段時間出生的孩子,
被稱為「Lost Grneration」(迷失的一代)。
不難想像,
千尋正是折射了這一代人,
尋找迷失的自我、走向新生活,
也是對這一代人的一個美好希冀。
02
雙胞胎姐妹的人物塑造
雖然千尋是這部電影的主角,
但根據宮崎駿的描述,
對於角色塑造,
雙胞胎姐妹花費了更多的時間和心力。
剛開始姐妹倆的設定是,
姐姐錢婆婆又高又瘦,
畫稿上標註「魔法和錢財強大」;
妹妹湯婆婆則身材矮小、頭部碩大,
「心中充滿自卑」。
無法從外貌上加以區分,
但可以通過氣質、性格中,
顯而易見的不同辨別。
姐姐慈愛溫柔,妹妹霸道貪婪;
姐姐住在「沼之底」,
妹妹是在「天」上的油屋。
「我們兩個人加起來才是一個完整的人,
但卻總是合不來」。
這種一陰一陽、一明一暗的對比,
也代表人性以及其他事物的正反面。
03
片名飽含寓意
很多人看到《千與千尋》的片名,
都會疑惑:
這部電影好像講述的是
名字相似的兩個人的故事。
同樣包含著兩個名字。
當時擔任製片人的鈴木敏夫
曾建議採用「千の神隠し」的片名,
但在宮崎駿的強烈堅持下,
最終沒有修改。
根據「兩個人加起來才是完整一個人」
我們也不難理解導演的用意。
有著尋找的意思。
「神隠し」指隱藏起來的神明。
被污染的河神而成為腐臭神,
因河流枯竭而失去自己的小白,
都在油屋因為千的幫助而重獲新生。
錢婆婆送給前一根頭繩。
而頭繩在日語中寫為「髪留め」,
「髪」與「神」發音相同,
所以頭繩也有「留住神」之意。
04
自我成長的
治癒之旅
宮崎駿早在之前就曾表示過,
對於靈魂的探索,
對於一切自然神靈的敬畏,
是他永不曾改變的主題。
油屋是個供神靈洗浴的地方。
在這裡企圖不勞而獲的人,
都變成了豬。
浴場里林林總總的藥用浴池,
無時不刻地體現著治療之意。
通過不同的故事,執著地追問:
「你從何而來,要到何處去」。
千尋在油屋尋找著
回到原來世界的辦法。
是導演心中影片的高潮之處。
「在這部電影中,千乘上電車的一幕,
是讓我最高興。」
通過這個旅程,
湯婆婆的孩子變得更勇敢,
無處可歸的無臉怪也找到了歸宿。
經歷一場自我成長、找回自我的過程。
而電影中的其他人物,
小白、千尋父母、湯鳥、腐臭神等,
將他們的經歷重合,
便成為了電影「迷失-尋找-回歸」的主題。
回歸原點的治癒之旅。
神作絕非偶然,
這部動畫電影,
是近三百工作人員的嘔心之作。
一部不超過2個小時的動畫,
是將三百的員工,
耗費兩到三年的時間,
一共畫了16萬多張的底稿,
用將近1500多個鏡頭呈現出來的。
宮崎駿保持著自己超人般的工作狀態。
全程介入整個創作流程。
分鏡頭劇本都會一一過目、檢查修改,
最後呈現的作品,
都要經過反覆的推敲。
宮崎駿擁有著獨一無二的創作方式。
先繪製出主要場景的畫稿,
再確認人物角色和故事框架,
然後才是創作分鏡頭。
宮崎駿驚人的工作能力,
就讓同事連連驚嘆、自愧不如。
他曾經創下了,
每周創作300個鏡頭的原畫記錄。
但隨著年事已高,
身體已經大不如從前。
他不得不將部分工作,
分擔給其他信任的同事。
為了創作出滿意的作品,
他喜歡把自己逼近絕境,
不斷挖掘自己的深層潛意識。
用他自己的話來說,
這是在「打開大腦的蓋子」,
「在自己腦子裡垂釣」。
進行了跟蹤拍攝,
記錄下他為創作而傾盡心力、
挑戰身體極限,
嚴格要求的艱辛歷程。
位於東京郊區的吉卜力工作室,
所有主創人員就故事的瀏覽版,
即電影的藍本進行緊張討論。
電影中有個龍從牆上掉下來的場景,
導演的指示是要像壁虎一樣掉下來。
面對滿臉疑惑、面面相覷的夥伴,
他又詳細解釋道:
腳要像壁虎一樣貼在牆上,
然後「轟」的一聲掉下來,
掉在地上後要像蛇一樣。
甚至直接靈魂發問:
「你見過蛇從樹上掉下來過嗎?」
「蛇並不是滑下來的,
而是保持著彎曲整個掉下來的哦。」
龍受到約束後抗爭的畫面,
也需要細節的優化。
導演直接提議同事到飯店,
看廚師殺鰻魚時,
鰻魚掙扎反抗的樣子。
同樣被這個追求完美的導演挑出了毛病。
為了讓畫面更符合導演的預期,
年輕的工作人員工作結束後,
便到附近的獸醫院取經。
工作人員仔細觀察著牙齦,
以及研究如何將手從邊上插進去。
一個細節一個細節的打磨,
早已是大家的日常工作習慣。
而距離上映還有6個月的時間,
他們只完成了一半的關鍵動作的繪製。
為了應對這個危機,
他們必須將速度提高到3倍,
還不得不將人員擴大到兩倍之多。
是影片最終定稿時間,
與此同時進行的還有電影音樂的確定。
所有分鏡頭都要在1號之前完成,
動畫創作的所有人都進入了
白熱化的衝刺階段。
這時的宮崎駿導演像著了魔一樣,
每天念叨著:
「還能趕上嗎?」
宮崎駿一直都工作到後半夜。
但看著還沒做好的工作,
又忍不住拿起畫本,
找同事一起探討商議。
宮崎駿導演不僅親自把關,
對於一些台詞還親自指導,
甚至連一個音調,
都要調試到最好的狀態。
都有他身邊的人的影子。
千尋的原型就是朋友的10歲女兒。
他擅長將自己內心情感,
不遺餘力地表達出來,
也擅長將生活中的所有美好事物,
巧妙結合地描繪出來。
創造出「宮崎駿美學」的他,
始終擁有著一顆熱愛生活的心,
和一雙發現美的眼睛。
是因為它讓人百看不厭。
宮崎駿導演用處處可究的細節設計,
講述著他豐富細膩的精神世界。
用工匠的執著品質,
雕琢出自己的滿意作品。
所有的好作品,
都經得起時間和細節的推敲。
正如首張中文宣傳海報的配文:
值得所有等待。
是的,所有的美好,
都值得等待。
- END -
(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轉載請註明出處)
CG窩學院繪畫網路班課程諮詢
TAG:CG窩插畫原畫手繪板繪畫美術人 |